摘要:針對移動計算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并且結合國內外對于這門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包括課堂教學方式、實驗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根據(jù)移動計算技術課程前沿性的特點和學校的教學設施,對移動計算技術課程提出教學改革方案。
關鍵詞:移動計算技術;課堂教學;考核方式
一、 引言
當今,國內外著名高校網絡工程專業(yè)都將無線與移動計算設為核心課程,以強化學生專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該課程具有前沿性強、應用性強、創(chuàng)新性強及自學性強等顯著特征。隨著信息科技和移動計算新技術的發(fā)展,無線與移動計算課程教學也要與時俱進地進行改革,在課程結構與內容、教學與評價手法及教學管理等方面,結合學生的具體實際進行優(yōu)化。
二、 研究綜述
(一) 國內研究狀況
北京大學對該門課程的目標要求是,通過文章閱讀和上機實踐,加深學生對某種特定技術的理解,并通過各個細分的專題,循序漸進地引領學生步入無線移動網絡研究領域,從而讓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移動計算系統(tǒng)體系結構,以及無線網絡基本工作原理,同時對當前的技術狀況、國際標準、問題與解決方案及面臨的挑戰(zhàn)等有一定的掌握。課程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不采用閉卷方式考核,而是利用論文閱讀與課程項目進行考核評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移動計算課程體系的主要培養(yǎng)目標是通過將云計算、移動互聯(lián)網與應用服務等技術相結合,培養(yǎng)“高層次、實用性、復合型、國際化”的具有實戰(zhàn)經驗的軟件工程專業(yè)人才。其培養(yǎng)重點是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課程內容包含移動計算系統(tǒng)體系結構基本知識講解和課程實踐,實踐教學主要是指導學生基于移動終端設備進行網絡項目編程和系統(tǒng)部署,整體要求比較高,期末進行閉卷考核,并考核課程項目。
(二) 國外研究狀況
在哥倫比亞大學,該門課程的培養(yǎng)重點是突出智能終端上移動計算技術的應用,教學內容比較豐富,如系統(tǒng)開發(fā)、開發(fā)工具、終端用戶接口、無線網絡等,都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學生通過程序開發(fā)實踐來實現(xiàn)理論知識的內化,考核分為三種形式,即課程作業(yè)、團隊課程設計和課堂表現(xiàn)三種。
伯克利大學將無線網絡與移動計算視為新興課程,認為其屬于快速發(fā)展領域,包含的知識領域比較寬廣。在課程設計上,突出了課程的跨學科性,學生在學習時,還要掌握電氣工程領域相關知識,課余還要加強科技文獻的廣泛涉獵,以豐富和開拓思維與視野。伯克利大學有專門的課程學術網站,學生登錄后,可以閱讀豐富的技術文獻??己藘热莅n程考試、項目研究和課堂表現(xiàn)。
三、 教學改革策略
(一) 教學內容
無線移動網絡在各領域的應用日漸廣泛,在日新月異的技術發(fā)展推動下,移動計算課程也要及時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以適應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步伐。立足學生能力和興趣,以及課程實際情況,本文將實驗分為三個漸進層次進行研究。
(1) 基本型實驗:注重學生對基本知識和理論的掌握。
(2) 提高型實驗:突出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強化其綜合設計能力與水平。
(3) 研究創(chuàng)新型實驗:主要是引導學生在既有知識儲備基礎上,進一步對前沿領域進行探索,培養(yǎng)學生開拓精神和科研能力。完善和健全移動計算課程網站,方便學生查閱移動計算論文及相關資料,同時,還根據(jù)使用反饋,為學生提供相關網絡模擬工具的下載和使用簡介,例如NS2和OPNET等。
(二) 教學形式
1. 構建完善的課程教學平臺,重視實施協(xié)作教學
為配合課程教學,本文組建了教師備課資源庫,實行前臺化備課模式,這樣講有利于整合資源,發(fā)揮環(huán)境和群體資源優(yōu)勢,促進備課資源實現(xiàn)共享,進而提升教師備課效率和質量。所有的任課老師和優(yōu)秀學生,均能利用網絡來提供資源,以豐富教師備課資源庫。
2. 應“問題探究式” 方式開展教學
“問題探究式”是以生為本的新興教學手法,其以問題為線索,學生在問題驅動下,主動探究尋求解答,并最終圓滿完成既定教學任務,達到在實踐中鞏固和檢驗理論知識的目的。教師提前一周將教學內容公布給學生,學生在一周內完成自學,然后,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任課教師在課前留出一定時間,指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師生與生生共同參與問題探討,最終共同尋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三) 考核形式
正確的考核形式能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本文結合本校學生特點,在借鑒國外高校成功考核模式前提下,對考核形式進行改革,考核內容分為課堂表現(xiàn)(5%)、課程作業(yè)(15%)、團隊課程設計(50%)和期末考試(30%)四部分。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教學情況不斷調整和改進,使其更加有利于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掌握。
四、 結語
筆者對無線與移動計算課程的國內外教學計劃進行了調研,對比我校已有的教學計劃,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進行了改進,使課程設置更加符合當今無線與移動技術的發(fā)展,為學生以后在該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徐明,曹建農,彭偉.移動計算技術[M].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5-30.
[2] Nieh Jason.Mobile Computing with Iphone and Android[EB/OL].
作者簡介:
吳文平,安徽省宿州市,宿州學院信息工程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