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平
初中體育教學設計時,教師要關注學生個性特點,對教學內容、訓練形式、引導方式、評價措施等進行創(chuàng)新探索,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其運動訴求呈現(xiàn)個性化,為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得到身心成長的機會,教師要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學生個性追求,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展開不同地引導,全面提升學生整體運動素質。在具體操作之前,教師要做好詳細的學情調查,對教法、學法進行針對性研究,升級訓練形式,改進評價體系,課內外結合,拓展學生成長渠道。
一、精選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適宜情境
體育課堂教學設計要以學生個性特點為基礎,精選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運動熱情,培養(yǎng)學生個性運動品質。
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結合校本課程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在具體選擇教學內容時,教師要充分考慮教學條件的限制因素,如教學場地、運動器材、學生接受能力等。教師要慎重選擇耐力跑、徒手操等學生參與熱情低的教學內容。體育課堂教學內容設計有系統(tǒng)性、連貫性等特征,與學生年齡、興趣也有一些關聯(lián),教師要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提升教學內容的適合度,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訓練機會。
在學習球類運動時,教師根據(jù)學生喜好,選擇了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學習內容,同時引入多種游戲競賽內容,將球類運動與游戲競賽融合在一起,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訓練機會。例如,以小組對抗賽的形式開展定點投籃運動,乒乓球設計端球跑游戲競賽,根據(jù)競賽結果決定上乒乓球桌的機會,這些都可以引發(fā)學生參與熱情。
體育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可以給出多重情境設計,以提升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教師生動講解、示范展示、游戲設計、比賽介入、多媒體運用等,都可以成功調動學生的運動積極性。初中生思維活躍,教師要根據(jù)中學生心理特點,引入游戲、競賽等內容,吸引學生參與。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校外運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為強烈。
在引導學生學習韻律操時,教師先將個別學生示范展示拍攝成視頻,在學生學習之前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播放,學生看到其他同學的表現(xiàn)后很有感觸,學習興趣高漲,課堂教學順利進入預設軌道。如拔河訓練,教師先讓學生自由組成團隊,自行挑選比賽對手,學生斗志被調動起來,課堂訓練氣氛熱烈起來,訓練效果自然呈現(xiàn)出來。
二、做好學情調查,創(chuàng)新引導方式
體育運動形式多樣,教師要展開適當?shù)膶W情調查,根據(jù)學生實際需要創(chuàng)新引導方式,深度挖掘學生運動潛質,提升學生運動主動性。
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其運動基礎、身體素質、運動習慣、運動喜好、運動悟性等方面都呈現(xiàn)個性化特征,表現(xiàn)在體育課堂上,學生個性訴求更為鮮明。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根據(jù)學生個性需要給出適合地引導,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運動的品質。學情調查是教學設計的前提,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需要展開不同的教學設計和引導,學生個性運動心理得到滿足,其訓練效果也會呈現(xiàn)出來。
在跳高訓練時,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正常參與訓練,但有部分學生存在一些狀況,有幾名學生甚至拒絕參與運動。教師沒有命令和責備,而是深入到學生之中了解情況。原來有幾名學生有心理障礙,不敢跨越橫桿。針對這個情況,教師先給出多種示范講解,然后鼓勵學生自行調節(jié)橫桿的高度和海綿墊子的位置,這些學生慢慢開始進行實踐訓練,逐漸克服了心理障礙。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如果教師沒有學情調查,而是粗暴強迫學生進行訓練,其后果會如何呢?
在引導學生參與體育訓練時,教師不僅要有耐心和愛心,還要講究方式方法的個性運用。對于運動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要給出低維度訓練要求,逐漸形成運動積累;對于運動心理欠缺的學生,教師要做好運動前的思想工作,多做心理疏導,轉變學生的運動意識;對于訓練方法不當?shù)膶W生,教師要給出引導和示范,如果有可能,還可以發(fā)動學生相互幫助,盡快提升運動能力。
學生在運動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厭倦情緒,則說明運動產(chǎn)生難以引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教師需要進行適當調節(jié)。如,墊子前滾翻訓練,學生反復多次做這個動作,很快就形成運動厭倦。教師改變運動形式,讓學生兩個人一組,同時進行前滾翻運動,看誰做得標準,由學生裁判給出判定,不合格的要多進行十次訓練?;顒娱_始,學生參與熱情被激活,課堂訓練熱烈起來。
三、升級訓練形式,改進評價方法
體育訓練呈現(xiàn)多元性,學生運動呈現(xiàn)個性化,如何才能完成教與學的融合,是體育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設計體育課堂教學時,教師要給出具體的要求和操作提示,讓學生有規(guī)范的運動意識。學生對運動的訴求呈現(xiàn)多元化,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訓練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訓練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在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時,要思維靈活,對訓練操作程序、運動形式、評價指標等內容展開探索,獲得學生的關注,以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耐力跑訓練比較缺乏趣味性,教師可以改進操作形式,如增加比賽內容,讓學生展開追逐跑、變向跑、過障礙跑,設置勝負標準。學生運動興趣漸漸提升,課堂訓練也會更為高效。改變運動形式,這是最為常見的教學調整,教師要有自覺意識。
體育課堂評價更新之后,教師不妨組織學生展開自評、互評活動。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運動情況進行點評,或者是利用體育測試對學生運動表現(xiàn)進行階段性總評,無法體現(xiàn)學生個性發(fā)展,尤其是運動成績不夠好的學生,個性成長受挫,其運動心理也會受到打擊。升級評價體系,讓學生展開自評、互評,可以給學生提供客觀評價自我的機會,教師對評價內容、評價形式、評價語言進行改進,也可以促進學生個性表達和成長。
教師評價學生時,要有場景性和親切感,這樣的評價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如教師給學生以形體語言評價:加油的手勢、點贊的手勢、滿意的表情等,都是非常有針對性的。教師語言評價也可以呈現(xiàn)個性化特點:表現(xiàn)不錯,加油!你有進步了,真替你高興。今天整體表現(xiàn)很棒,希望下次也能這樣優(yōu)秀。教師不吝嗇贊美語言,但要注意適合度,不可過分夸獎,讓學生感到虛假,也不可無視學生進步。
四、運動習慣養(yǎng)成,培養(yǎng)學生人格個性
體育運動具有廣泛性,只靠課堂訓練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課內外結合和校內外結合,拓展學生運動視野,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
體育訓練有廣闊時空需求,在具體設計時,教師要有拓展意識,延長課堂訓練長度,從課內到課外展開運動引導。學生有比較豐富的課余時間,這是體育訓練最需要珍視的機會。小課間、大課間、課外活動等時間段,都可以引入一些體育訓練內容,學生喜聞樂見,達到了調劑目的,這自然是多贏結果。如發(fā)動學生進行課間游戲活動,學生適當運動之后,也有助于文化課的學習,學生運動興趣被激活,訓練效果顯著,對學生身心發(fā)展也有積極促進作用。
如力量訓練,學生對啞鈴訓練興趣不高,教師不妨進行延伸性設計,鼓勵學生課間進行“掰手腕”游戲,課間時間不長,但引入“掰手腕”游戲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對訓練學生力量有積極幫助。教師要對訓練基本要求進行規(guī)范講解,如果有可能,教師也可以跟進指導,甚至與學生一起活動。
充分利用課間時間還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身體素質,體育訓練還需要向更遼闊的時空延伸。校內外結合成為必然選擇。學生有比較多的節(jié)假日,這也是可以利用的時空條件。教師要注意根據(jù)不同學生的情況,給學生布置適當?shù)倪\動訓練任務,讓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時間展開有益的運動訓練,這對培養(yǎng)學生運動愛好和個性品質都有積極幫助。
體育訓練向校外延伸,這是培養(yǎng)學生運動習慣的科學認知體現(xiàn)。學生缺少主動性運動訓練意識,如果教師能夠給學生布設一些長期性的訓練任務,勢必能夠給學生帶來良好的運動訓練成效。如長跑訓練,這是學生不太容易接受的運動項目,教師不妨利用網(wǎng)絡交互平臺,對學生進行遠程指導和監(jiān)督,要求學生每天匯報跑步數(shù)據(jù),并定期進行總結。學生有了網(wǎng)絡交互平臺的監(jiān)督,其運動熱情高漲,并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體育教學進入嶄新時代,教師要有創(chuàng)新教學意識,對教材教法展開全面、更新的設計和研究,以激活學生主動的訓練熱情。初中生有主動運動的需求,教師要正視學生個性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教學設計、教學訓練、教學評價等進行創(chuàng)新與改進,為學生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