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觀再一次將美育凸顯到了教育者的面前。在目前美育日漸被邊緣化,教育教學與學生美感世界脫節(jié)而走向教條化的今天,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美感認知能力與美育修養(yǎng),內(nèi)外雙修,從而具有美好的形象、高尚的修養(yǎng)、豐富的知識和高雅的風范,才能從諸方面感化學生,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并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與內(nèi)涵。
關鍵詞: 核心素養(yǎng);美育;內(nèi)外雙修
2016年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理念正式提出。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三個方面,綜合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等六大素養(yǎng),具體細化為18個基本要點。在這些種類名目繁多的要點里,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基礎的核心地位:“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礎,重在強調(diào)能習得人文、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發(fā)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睆膯渭兊牡掠怯呦蛘嫔泼赖慕y(tǒng)一與更高的精神追求,是這一理論的鮮明特色之一。
然而從現(xiàn)階段教育情形來看,“人文底蘊”尚處于被忽略的位置,大部分的教育教學是以“智育”為核心的,其他兩“育”則相對處于邊緣境遇,尤其是“美育”,被弱化肢解到了個別單一的學科教育中,如與藝術較為直接相關的語文教學中的文學欣賞、音樂、美術這些科目中去。學生的審美觀點的形成、審美能力的提升、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以及在掌握有關美的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被人為地庸俗化、邊緣化了。
事實上,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師,都不能忽視“美”的學習與教育,德國哲學家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一書中深刻地指出,“現(xiàn)在,國家與教會,法律與習俗都分裂開來了……人永遠被束縛在整體的一個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就把自己培養(yǎng)成了碎片?!赖淖帜复媪嘶畹闹裕矣柧氂兴氐挠洃浟Ρ忍觳藕透惺芨鼮榭煽康卦谶M行指導?!痹谙湛磥?,伴隨著近代文明迅速發(fā)展,科技進步飛快的潮流下,人們的想象力日漸衰退,藝術正從這個喧囂的時代慢慢消失。他寫下的這本《審美教育書簡》就是在警示人們,要填補人們?nèi)烁裆系娜笔?,只有通過美育才能達到這一目的。這也是美育的作用和任務。
然而可惜的是,美的教育本身在現(xiàn)階段功利化教育教學大潮的驅(qū)動下,正在變得面目全非甚至支離破碎,人們的想象力逐漸消退,藝術也慢慢淡出常規(gu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校學生的審美趣味不斷地在媒體娛樂化大潮的沖擊下向低俗化邁進,甚至于一步步地逼近腐化??梢?,審美教育對當代高中生來說是何等重要,這種教育并非是通過觀賞幾件藝術作品或聽幾首世界名曲就能完全實現(xiàn)的,這需要整個教育界甚至整個社會統(tǒng)一關注這一現(xiàn)象,把美育定位為中國基礎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的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青少年時期,給予美育關懷與教育,使其人格得以完善。這一重任毫無疑問要落到處于教學一線的教師身上,這就要求作為學生引路人的教師盡快提升自我的美學修養(yǎng)以適應時代的召喚。
任何學科都是智慧與美德的結晶,作為教師的我們,首先要把學科作為立足點而不是僅僅把學科知識作為安身立命的根基,在個人的修養(yǎng)與行為方面下苦功,盡快提升自我美學素養(yǎng),成為一名“美”的代言人,而不僅僅是“專業(yè)技術”人員。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誠懇地說道:“你將在自己整個的教育生涯中當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笨梢?,教育并不是板起臉來進行說教,而是一門藝術,一門不僅崇尚真與善,而且特別重視美的藝術。要想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師,沒有一定的美學修養(yǎng),不從內(nèi)外兩個角度進行自我修養(yǎng)的提升是不可思議的。
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首先要擁有一桶水,這桶水要先從內(nèi)心世界進行充實。首先要不斷提升自我辨別美丑的能力,不論是在自然界、社會還是藝術作品中,美丑以及各種形態(tài)都是紛紜雜呈的,要想能夠從中分辨出真正的美的對象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種能力不會遺傳,只能靠我們不斷地學習來獲取。其次,要不斷培養(yǎng)自身對于各種美的感受能力,這種能力或許有遺傳上的差異,但更主要的還是后天習得的感受能力。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素養(yǎng)與藝術修養(yǎng)的人與一個知識淵博、慧眼獨具并具有敏感細膩感受能力的人面對同一個審美對象,表現(xiàn)出來的審美結果可能是有天壤之別的,要想培養(yǎng)和提升自我的審美感受能力,必須要學會在不同形態(tài)的美感中游刃有余:內(nèi)容的、形式的;自然的、社會的、藝術的;崇高的、細膩的;悲劇的、喜劇的以及滑稽的、幽默的等等。最后,我們還可以借助一定的實踐活動,不斷提升自我的精神世界水準,去發(fā)展甚至創(chuàng)造獨屬于自己的美。
除了“修身于內(nèi)”之外,職業(yè)的特殊性還要求我們要能夠做到“塑形于外”。我們對于美的理解與體驗會直接外顯在我們的外在形象上,這將直接顯示在學生的面前,成為學生評判我們自身或者直接模仿的源泉。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要能夠從以下四個方面長期進行美感修飾,讓我們真正成為學生尊敬、敬仰和模仿的對象:一是服飾,主要包括著裝與飾品;二是我們的行為舉止,一般表現(xiàn)為眼、頭、口、手、身體、站、坐、走的姿勢以及一些其他的動作;三是我們的談吐,主要指語言表述和語調(diào)的應用上;四是我們的體貌特征,比如充沛的精神、健壯的體格、衛(wèi)生清潔等方面。外形的塑造實際上是內(nèi)在美感有意無意的外顯。只要教師能做到不斷提升自我美學修養(yǎng),我們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就不會是古板而一成不變的“老”師。
總之,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教師的內(nèi)在美感體驗與外顯的形象美能夠?qū)W生產(chǎn)生直接的審美教育作用,引領學生趨向真善美,最終成就一名“全面發(fā)展的人”。而一名教師需要不斷在學習與修煉中完善自身,以自身的形象、道德、知識和風度之美化育學生,最終成為教育對象的榜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成為受學生愛戴、家長歡迎、社會尊重的好教師,并在實際的自我“修煉”中不斷提升自我生命的價值與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編.《〈中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解讀》,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2][蘇]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3]楊九詮.《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三十人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3月.
作者簡介: 谷秀峰,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寧夏育才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