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發(fā)展,“拖延”成為了當今社會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然而現(xiàn)今國內(nèi)專對于拖延癥成因的研究卻較少。本文通過對國內(nèi)外研究拖延癥的有關文獻進行梳理,將拖延的傳統(tǒng)概念、類型及一些研究者的看法予以介紹,從主觀因素(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等)及客觀因素(如外界誘惑、時間壓力等)兩大方面論述拖延癥的形成,并對拖延癥的影響進行分析,從而進一步提出對未來拖延相關研究的展望。
關鍵詞:拖延癥;形成原因;綜述
中圖分類號:B8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1-0223-021 引言
拖延,取意為“把時間延長,不迅速辦理”[1],是當今時代一種廣泛流行的現(xiàn)象。國外調(diào)查顯示,在成年人中拖延行為的出現(xiàn)率約為20%,而在大學生中這個比例更是高達70%[2]。其中與學業(yè)有關的拖延情況最為常見:Ellis和Knaus認為在大學中有幾乎95%的學生存在拖延行為[3];中南大學心理研究所的陳貴則通過實驗分析證明了在中學生中也存在極為普遍的拖延現(xiàn)象,并以15歲為分界成倒V型曲線分布[4]。盡管拖延已經(jīng)成為網(wǎng)絡上一個熱點話題,但是真正在心理學范疇對拖延進行研究,國外也僅開展于最近一二十年,國內(nèi)則仍一直處于相對缺乏狀態(tài)。
2 概念界定
拖延并不等于拖延癥。單純的做事拖拉或是懶得去做只能定義為“拖延”,它僅代表一種壞習慣,并不是醫(yī)學意義上真正的病癥。當“拖延”已經(jīng)上升至情感層面,如個體因拖延而產(chǎn)生嚴重的焦慮、緊張、內(nèi)疚、自責等情緒及沉重的心里負罪感時,甚至誘發(fā)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等心理疾病,那么這時它便被稱為“拖延癥”。
眾說紛紜,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者們曾對拖延做出了各種界定,但至今仍沒有哪一種定義是被研究者所廣泛認同的。例如,Solomon和Rothblum認為拖延是個體遇到主觀可能產(chǎn)生不適感的任務時,將任務進行非必要性推遲的行為[2];Silver把拖延看作是個體在遇到內(nèi)心非好感任務時,對任務進行了不合理評估,缺乏開始或最終完成任務的信心,而導致的一種行為障礙或傾向[5];Ferrari則表示拖延是對已有的當前任務的推遲及相關的破壞性任務的出現(xiàn)[2]??傊?,傳統(tǒng)意義上的拖延總是被扣上“不健康”、“非理性”、“逃避”、“破壞性”等不良的帽子,被認為是一種回避性的自我管理缺乏的行為傾向。
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進展,研究者們也逐漸發(fā)現(xiàn)了拖延積極的、適應性的一面。Simone認為拖延使個體在做出決策時表現(xiàn)得更加精明、有遠見;Levine等認為拖延只是某種文化背景下,不同于主流的一種平靜的生活習慣,而并非問題性行為[5]。最近另一種比較熱門的說法則是,Chu等在2005年做出的研究中,區(qū)別了“主動拖延者”與“被動拖延者”[3]。同樣的拖延行為,主動拖延者確擁有較高的的自我效能感及更強的自我管理能力,這一點在對時間的精確控制上尤為突出。這類定義傾向于把拖延歸于一種個體在有意識情況下,將任務進行主動性拖遲,從而達到更好效果的行為或僅限于一種更為平靜的生活習慣。
介于拖延包括的內(nèi)涵之豐富,我們不能單從某一角度去片面地看待。而這些各型各色的研究則正有利于我們?nèi)轿坏卣J識拖延。目前,研究者主要把拖延分為三類:喚起型拖延、回避型拖延和決策型拖延[6]。每一類都有各自不同的行為表現(xiàn)、個體、心理動機等。由此可見,“拖延”二字背后所蘊含的復雜含義實在不容小覷。
3 拖延的形成因素
3.1 客觀因素
3.1.1 外部環(huán)境變量
我們每個人都處在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中,所以任何人都會不可避免的受到外界環(huán)境各種各樣的影響。有研究表明,拖延行為常常與個體所經(jīng)受的來自外部環(huán)境的誘惑有關,拖延者往往因難以抵制外界那些極富誘惑力的項目(尤其是涉及娛樂方面的)而產(chǎn)生了拖延行為。[3]此外,時間問題也是拖延癥形成的一個巨大誘因。國外研究表明,拖延行為常與個體完成任務所受時間壓力有關。[3]時間的充裕很容易使個體產(chǎn)生拖延行為,因為對于遙遠的目標,個體對獎勵的期待往往大打折扣,因而不愿過早的全方位投入身心。米豆豆曾提出:“相對于價值很大但獎賞延遲的任務,拖延者更愿意選擇一項價值較小但獎賞及時的任務。”[5]除此之外,拖延的形成還與他人及所處團體有關。例如當個體愁于任務時,朋友發(fā)出的共同玩耍的邀請,共事之人發(fā)出的自己也仍未完成的感嘆,都或多或少會引起個體內(nèi)心的拖延傾向。國內(nèi)一研究則是證明了這一點:在學業(yè)中,問題型班級內(nèi)學生更容易發(fā)生拖延,師生關系、競爭、同學關系等都會對學業(yè)拖延產(chǎn)生影響。[5]
3.1.2 任務性質(zhì)
不同的任務有自身不同的性質(zhì),而它對拖延行為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任務難易、枯燥程度及個體對任務的喜好程度,并且這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當任務枯燥無味或是難度較高時,個體往往內(nèi)心會產(chǎn)生對任務的反感、厭惡等情緒。Blunt等的研究顯示,導致任務厭惡的每一個因素(乏味、挫敗感、怨恨等)均與拖延行為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3]關雪菁等人的調(diào)查則證實,拖延者確實更傾向于先完成簡單易做的項目,而推后有困難的任務。[5]這種對難易序列的偏好恰有可能導致拖延行為的產(chǎn)生。
3.1.3 父母及家庭教養(yǎng)
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往往代表著一個家庭,Pychyl等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拖延行為,其中母親專斷與父親專斷對男孩女孩的影響又各有不同。[3]陳貴曾對中學生拖延行為所做的一個研究,[4]它的結(jié)果顯示,11-15歲學生拖延行為出現(xiàn)頻率呈大幅上升趨勢。其原因則歸于在這一時期,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家長及教師的強制性控制力量有明顯減弱,學生獨立自主意識逐漸增強但不完全成熟,因而產(chǎn)生普遍的拖延行為。此外國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拖延的形成與淡漠的家庭關系和充滿沖突的社會關系有關。[3]
3.2 主觀因素endprint
3.2.1 人口變量差異
研究表明,年齡與拖延之間呈負相關,年輕人中拖延現(xiàn)象就老年人來說更普遍;性別差異中,男性拖延行為較多于女性。另外,智力測試結(jié)果顯示,智商與拖延行為之間關系并不明顯。[3]
3.2.2 人格特征
人生而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而不同的人格特征則被證實與拖延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有著不同程度的的關聯(lián)性。相關研究結(jié)果顯示,拖延與大五人格中的責任感存在顯著的負相關。[3]還有研究者則進一步表明:責任感中自律因子是拖延的最強預測者。[5]責任感強的人,往往能專注于任務,并最終達到完成的效果。責任感較弱的人則更容易分心于外物,思維上的懶散易導致拖延行為的產(chǎn)生。此外,Piers等對于拖延的元分析研究表明,除責任感與拖延呈最高負相關外,自尊與拖延呈中度負相關,神經(jīng)質(zhì)和物質(zhì)焦慮與拖延呈中度相關,悲觀則與拖延呈較低的相關。[3]
3.2.3 目標與拖延
曾有研究提出:拖延行為的產(chǎn)生與個體缺乏明確的目標有關。然而,Dewitte等人的研究證明,[4]拖延者并非如傳統(tǒng)意義上所認為的那樣缺少行動目標,恰巧相反的是,為了彌補可能會導致行動失敗的弱點,拖延者往往會設立更多的目標。
3.2.4 拖延動機
(1)完美主義。Walsh等人的研究表明,完美主義傾向于拖延之間存在正相關,具有高完美主義傾向的人表現(xiàn)出了更多的拖延行為。[7]Onw uegbuzie的一項研究中,選擇以研究生作為被試并使用多種量表對拖延與完美主義關系進行評定,其結(jié)果顯示:社會取向完美與拖延存在高度正相關。[7]完美主義者傾向的人往往會給自己制定過于強硬且高難度的目標,并耗費大量時間尋求最經(jīng)濟有效的方法,在有成功的把握之前不輕易動手,從而導致了拖延行為。
(2)避免失敗。懼怕失敗是人之常情,也是拖延行為產(chǎn)生的另一內(nèi)部動機。Ellis等的調(diào)查表明,至少半數(shù)以上的學生是因為避免失敗而導致拖延行為。[3]很多人把回避當作一種暫時性的自我保護策略,盡可能的將任務推后,從而逃避可能到來的失敗與他人對自身的評價。
(3)自我設阻。面對未知的任務,個體往往會做出各種假設,自身預先設定障礙以求達到自我保護的效果。Ross等人表明,拖延是個體的一種自我設阻手段,是為了在他人面前維護自尊,并由此來維持或保護自己的價值。[3]這樣一來哪怕是任務失敗,個體也可將錯因歸于準備不足,因時間短促成內(nèi)心慌張等,借此掩飾自身的缺點以維護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并能免于遭受過度的指責與質(zhì)疑。
3.2.5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身完成任務的可能性的評估,從某些方面來講也可簡單地理解為自信心。Piers曾指出,拖延與自我效能呈最高負相關。[3]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往往因?qū)ψ陨泶嬖谳^低的預計而缺乏完成任務的信心,并因此產(chǎn)生強烈的畏懼情緒與逃避心理,最終在無助、焦慮地掙扎中將任務一次次地推后。在調(diào)查中,自我效能感較高的學生則表現(xiàn)出較小的拖延行為。但同時也有研究指出,過高的自我效能感同樣可能誘發(fā)拖延。這樣的個體因具有過度的自信心而有意識地進行拖延,并堅信自己能在最后期限內(nèi)完成目標。[8]
3.2.6 時間管理
自我調(diào)控對拖延的影響不言而喻,其中,個體對時間的掌控能力顯得尤為突出。在一項對大學生的研究中,[5]守時的被視往往能著眼于未來,將時間單位焦點向后延伸,做到對全局有較精準的把握;而習慣于拖延被視則僅將時間局限于當前,沒有對未來的初步預知力。由此看來,時間管理能力與拖延呈較強的負相關,個體越善于管理時間,越少出現(xiàn)拖延,反之則會導致拖延現(xiàn)象的頻發(fā)。
4 拖延的影響
有人曾說,拖延與負性情緒之間就是源源不斷的惡性循環(huán)。在拖延過程中,個體往往因規(guī)定期限的臨近而感受到知覺上巨大的壓力,并產(chǎn)生焦慮、無助、抑郁、內(nèi)疚等情緒,同時,拖延還在很大程度上威脅著人的身體健康。[3]Sirois等研究表明,拖延者往往作息時間不規(guī)律,缺乏良好的飲食習慣,并極少進行運動等。這樣的種種惡習直接導致了身體機能的下降,更有甚者間接誘發(fā)了各種疾病。[3]此外,拖延在極大多數(shù)情況會導致個體無法完成預期任務;即使完成了,也會因準備不足或內(nèi)心焦躁等使任務質(zhì)量得不到保證。不可否認,現(xiàn)實中存在著前文中提到的主動拖延者,他們的學業(yè)成績并未因拖延而受到影響,甚至還可能會優(yōu)于一般的非拖延者,而且拖延也許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打破常規(guī),勇于突破創(chuàng)新,但是總體來講,拖延的危害才是更加關注的。
5 總結(jié)與展望
近年來,拖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心理學研究者們做出的諸多研究也使我們對拖延有了更深入地認識。但是,在這一領域仍存在許多欠缺。首先,當今世上可見的拖延相關研究80%以上來自國外,國內(nèi)心理屆應提高對這一問題的重視,逐步推動各方面研究進展。其次,現(xiàn)有研究中多以學業(yè)研究為主,并且大多以大學生作為被試。今后應拓寬范圍,尋找嶄新的視角,從其他事物中進一步認識拖延。最后,拖延者中有很大一部分群體其實是以此為困惑的。他們內(nèi)心想要去解決,去糾正被動拖延的種種陋習;想擺脫拖延帶來的種種消極影響,卻遲遲找不到解決方法。今后研究者們應在理論漸成熟的基礎上,將之運用于臨床、心理咨詢等領域,成立有關團體,為幫助拖延者們早日擺脫惡性拖延帶來的困擾而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6.
[2]蒙茜,鄭勇.拖延研究述評[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2(4):9-12.
[3]轉(zhuǎn)引包翠秋,張志杰.拖延現(xiàn)象的相關研究.中國臨床康復,2006-09-15:129-132.
[4]陳貴,蔡太生,胡鳳姣,張斌.中學生的拖延狀況及相關因素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4):571-573.
[5]米豆豆,鄭莉君.學生拖延研究述評.社會心理科學,2012,133(4):387-391.
[6]倪士光,李虹,黃琳妍.學習拖延的整體化研究視角: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2,(5):545-550.
[7]石波,岳彩鎮(zhèn),湯雯.拖延與完美主義關系研究.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09,(3):28-30.
[8]何靜,趙雷麗.拖延癥的成因及對策分析.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42-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