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堂吉訶德》這部小說向讀者展示了西班牙整個社會生活的風貌,通過刻畫桑丘的講求實際、膽小怕事、愚蠢的典型農民形象,與堂吉訶德脫離實際、勇敢無畏、智慧、瘋癲的人物形象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諷刺藝術手法是對當時騎士小說泛濫成災這一社會現(xiàn)象的揭露,顯示出了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堂吉訶德;時代背景;現(xiàn)實主義;桑丘的形象;對比效應;意義
作者簡介:劉麗妃(1995-),女,廣東省韶關人,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2014級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3--02
《堂吉訶德》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堂吉訶德和農民桑丘的游俠歷程,被公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中最重要的經典作品之一,體現(xiàn)了塞萬提斯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高度自覺。塞萬提斯運用對比和諷刺的藝術手法寫堂吉訶德和桑丘的性格特征,特別是兩人之間的對話,桑丘的形象對于襯托堂吉訶德內心美好的理想和崇高境界有重要作用。
一、《堂吉訶德》的時代背景
《堂吉訶德》是塞萬提斯寫于17世紀初的作品,當時西班牙廣泛流傳騎士小說,它所宣揚的冒險騎士精神正好與封建統(tǒng)治者推行的對外擴張掠奪政策一致。騎士文學對于沖擊封建統(tǒng)治意識形態(tài),宣揚人文主義有重要的作用。到后期,騎士小說大肆泛濫,騎士文學變得庸俗化。
二、桑丘的形象
1.西班牙典型的農民形象
桑丘是地道的西班牙農民形象,淳樸、善良、老實,他起初是被生活壓迫得不得不跟隨堂吉訶德出游,當然也有堂吉訶德的因素,他許諾給他一個“海島總督”當當,從這個可以看出,桑丘本性善良,是個老實人,對事情太樂觀,沒有分辨事實的能力,是個愚蠢的農民形象。桑丘又矮又胖,騎著一頭矮矮的肥驢,而堂吉訶德又高又瘦,騎著一匹高高的瘦馬;桑丘滿口村言俚語,而堂吉訶德談吐高雅斯文,他們的外貌與語言形成鮮明的對比,更能凸顯出桑丘典型的農民形象。
2.講求實際、膽小怕事、鼠目寸光
桑丘作為一個貧困農民,連起碼的生計也無法維持,只能棄田離家,外出謀生,成為堂吉訶德的侍從。在第一部桑丘曾說過:“我別無所求,只求您傳給我神油的方子,就算取消了答應我當海島總督的許諾,有了這種油,我一輩子穿衣吃飯不用愁,日子還會過得舒坦體面”,桑丘就是這樣一個注重現(xiàn)實、講求實際的人。正是因為現(xiàn)實殘酷,才會把他逼得重實利。他的主人堂吉訶德是個地地道道的脫離實際的幻想者,他看騎士小說入迷甚深,甚至賣田賣地買書看,他每一次荒誕的言談舉止都會被認為是瘋癲的騎士。堂吉訶德鬧出了許多讓人覺得很荒唐的事,例如大戰(zhàn)風車、沖進羊群、解救他所認為的“囚犯”,最后反倒成了被“囚犯”暴擊了一頓的結果。他以自己取得的勝利“壯舉”為驕傲,把客店當城堡,把店主當長官,把妓女當名門閨秀,把酒袋當魔鬼的頭顱,如此荒誕脫離實際可笑的行為與桑丘形成鮮明對比,作者借助瘋癲騎士這樣的人物形象來宣揚人文主義,表達了廣大民眾所憧憬的社會理想。
在主人堂吉訶德與比斯開人開戰(zhàn)的時候,堂吉訶德勇敢無畏,明確表示“什么困難都嚇不倒我”,桑丘卻躲在身后,見危險過去、戰(zhàn)爭結束后出現(xiàn),見主人上馬,又來扶一把,說這次血戰(zhàn)得到了海島讓他做總督。每次打完仗之后,桑丘又是第一個上去搶錢袋、扒衣服,他的膽小怕事、鼠目寸光恰巧是長期被封建生產關系束縛的表現(xiàn)。而像桑丘這一類人對封建統(tǒng)治者存有幻想和依附性,對封建制度還抱有希望。
3.并非自私、貪心
在桑丘和主人的黑山經歷里,桑丘曾經撿到一個手提箱,并不想把它還給真正的主人,因為把手提箱還了,得到的錢也要還給別人,還有花力氣,他想要自己留著,所以有人評論桑丘是個自私的人,還是個貪心的人,在箱子里找到一百,還拼命想得到更多。
我與這些評論者的觀點不一樣,他們這么認為對桑丘是不公平的。桑丘答應跟著堂吉訶德游俠,是因為待在家里也是要失業(yè)和挨餓,基本的生存要求都得不到滿足,可見封建統(tǒng)治者實行的冒險擴張政策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他們處在社會的最底層,長期以來吃不飽睡不暖,必須先滿足最低層次的需求,而堂吉訶德一直號召解救世界,以“黃金時代”為目標,樂善好施,古道俠腸,同情人民,反對剝削,向往自由和愛情,把一個從未見過面的農村姑娘當作自己的意中人。當時騎士道慢慢腐爛,堂吉訶德的理想精神已不合時宜,這是堂吉訶德悲劇性的體現(xiàn)。
4.忠心,開始不重物質
桑丘同堂吉訶德的后兩次出游過程中,曾經在客棧里被四個賽果比亞的布商、三個高針匠和兩個小販團團圍住,把他兜在毯子里,拋甩了好幾回,慘叫聲不止,很多次桑丘說要回家和老婆一起過,明知道跟著主人會吃虧倒霉,最后還是一直跟隨著主人,可以看出桑丘是個忠心的仆人。
“上任前堂吉訶德對桑丘就為官之道進行述說,桑丘言聽計從,并向他主人保證‘寧愿做桑丘上天堂,不愿做總督下地獄,這時的桑丘和當初跟隨主人出門時一心只把做海島總督看做是滿足自己物質欲望的一個途徑已經有了很大的區(qū)別?!盵1]在《堂吉訶德》第二部可以看到桑丘認真行使他的權利,處理了很多棘手的事、案例,在視察島的時候在賭場發(fā)落暴徒,完全忘了曾經要“撈一把”的念頭,為當?shù)乩习傩兆隽撕檬?。可見到桑丘上任后,果然不負主人的囑托和信任,不計較任何的虛名和實利。開始不重物質,成為一個具有理想主義精神的人。
三、桑丘形象的意義
“塞萬提斯早期是文學愛好者,后因得罪權貴和教會入獄,未能擺脫貧困?!盵2]桑丘形象不僅體現(xiàn)了作者的民主性傾向,同時也昭示著塞萬提斯對西班牙人文主義未來發(fā)展的一種期待和理想:把堂吉訶德的人文主義理想和桑丘的務實精神有機結合起來,以推動人文主義社會理想的真正實現(xiàn)。敢于為正義作斗爭、捍衛(wèi)并踐行著真理、維護人權是人類社會正需要呼吁的。
參考文獻:
[1]李倩趙雨萌. 《堂吉訶德》桑丘形象新解[J]. 名作欣賞, 2008(21):122-125.
[2]蔡雪嵐 蔡冬梅.塞萬提斯的生活經歷對《堂吉訶德》創(chuàng)作的影響[J].雞西大學學報.200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