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明翠??
摘要:高中化學難度大,學習內容多,課堂上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灌輸”式和“給予”的方式教學,教師的主體作用取代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低效現(xiàn)象嚴重,與新課改的理念相去甚遠。本文從情境導入、問題教學、實驗教學等方面,闡述高中化學教學有效課堂創(chuàng)建的問題,以期共享。
關鍵詞:高中化學;有效課堂;教學策略
面對高中化學,學生們指出:
(1)任務繁重;
(2)難度系數(shù)大;
(3)實驗性強;
(4)概念難以理解;
(5)方程式難以記憶……能數(shù)出一籮筐,令他們望而生畏,導致學習興趣不夠濃厚。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yǎng)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迫在眉睫,我們必須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為課堂注入新鮮的血液。
下面,與同仁們一起探討關于高中化學有效性的問題,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 巧用情境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tǒng)模式下,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任務不是知識的學習,而是“聽”和“倉儲”,如此的教學,學生對知識囫圇吞棗,不求甚解,靈活運用知識更不可能。在新課改下迫切要求還課堂給學生,徹底改變傳統(tǒng)、低效模式。
而激發(fā)學習興趣,運用故事、化學家的故事等情境法而導入,讓學生把心思放到化學的學習中。如《氯氣的生產(chǎn)原理》的教學時,在課堂之初,筆者首先用多媒體呈現(xiàn)文字材料——泰晤士河畔的霍亂:泰晤士河長期被污染,倫敦于1848年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霍亂。10年里,因飲用污水而患霍亂造成25000人死亡,這提醒人們飲用水應消毒。直到1855年,倫敦成為全世界處理污水最早的城市,你知道倫敦人凈水是用的什么消毒劑嗎?文字材料—因污染致死的龐大的數(shù)目—學生震驚,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問題的提出,直接引出本課題的學習的主題。再用瑞典化學家舍勒和英國化學家戴維在化學實驗中的新發(fā)現(xiàn)——有味、綠色的氣體而讓學生明確氯氣的由來:“綠色的氣體”,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也激活課堂氛圍,為有效學習打下基礎。
二、 注重問題的設計和引導,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問題教學,促使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突出主體地位的主要策略,實現(xiàn)以問引思、以問而啟、因問促學的效果。
如《乙酸》的教學,精彩的導入之后,教師提出思考問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食醋,是一種有機酸,是乙酸,你們知道乙酸的主要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嗎?如此的一問,提高了學生對“乙酸”新授課的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欲望,此時,學生不是想聽老師接著講,而是迫不及待閱讀教材,一心一意探個究竟,為有效學習推波助瀾。
對于問題的思考,教師應給出一定的引導,并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學生按照正確的方向思考問題。如“常見物質的檢驗”的教學時,筆者提出
NH4Cl、(NH4)2SO4、KCl、K2SO4四種溶液的鑒別的問題,教師通過問題的分析而給以指導: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酸根的檢驗方法。再提出如何鑒別硝酸根、硫酸根等問題,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給出“指導”:SO2-4的鑒別,取樣并向內加入稀HCl和BaCl2溶液,如果生成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HCl,證明該試劑中含有SO2-4。此時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稀鹽酸的作用是什么?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稀鹽酸的作用主要是排除CO2-3和SO2-4的干擾。
問題的引導,不是告訴學生具體的答案,而是巧妙引導思維的方式和方法,引導他們找出正確的答案,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從而發(fā)展思維力,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
三、 選擇針對性實驗,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化學學科的主要特點是實驗性強,化學有效課堂的構建,離不開實驗的輔助作用。但應選擇針對性、重要性的實驗或演示或操作,突出實驗的作用。
如進行《乙酸》的教學時,對于“乙酸是弱酸、具有酸的通性”的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酸的通性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引發(fā)學生對實驗的思考和期待。這樣的問題對高中學生而言不陌生,初中時就知道了酸使指示劑變色、與活潑金屬反應生成H2、與堿和堿性氧化物反應。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學生明確了可以通過這三個實驗而證明乙酸具有酸性的特點,在教師的追問“你能分別設計一個實驗并證明乙酸具有酸性嗎?”對于學困生,教師可以給出具體的實驗方法,如取樣在里面滴加指示劑(石蕊試劑)以及NaCO3溶液,再讓學生操作以及觀察實驗現(xiàn)象,總結實驗結果;對于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這樣的實驗可以自己設計,自主實驗或者是小組合作實驗,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
雖然實驗是化學學科的主要特點,但是高中化學課堂也不是搞化學實驗的基地,積累知識、提高技能、提升能力是化學教學的主要目標,因此,一節(jié)課的操作實驗應有代表性,不能遇到實驗就讓學生操作,否則,課堂會因太多的實驗環(huán)節(jié),而降低實效性。如“乙酸的化學性質”,除了乙酸具有弱酸的性質外,還可以與醇反應,有的教師還會拓展實驗:家中水壺,長期使用會有水垢(主要成分CaCO3),用乙酸可以除垢,是用了乙酸的什么性質?再設計實驗,驗證這個作用和性質……這樣,僅僅對于乙酸的化學性質就至少做了5個化學實驗,學生一節(jié)課忙于實驗的設計,忙于實驗器材的準備,忙于實驗的操作、觀察和反思,雖然也是課堂教學的重點,但疲于實驗的課堂教學也會讓實驗的效果大打折扣,課堂的有效性也隨之銳減。
創(chuàng)新教學,遠不止情境導入、問題教學、實驗的運用,如:自主先學、課堂討論交流、任務教學、多媒體的輔助運用、趣味教學等都是活躍課堂、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有效策略。教學中,教師應徹底改變傳統(tǒng)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構建“二主課堂”——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運用到課堂中,在課堂中實踐和創(chuàng)新。課堂高效,學生學習提效,發(fā)展綜合能力,應成為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盧穎智.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高中化學課堂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訪談[J].化學教育,2009,(5):15-17.
[2]李娟娟.淺議新時期高中化學有效課堂策略的探索[J].未來英才,2016,(2):25.
[3]孟楚皓.新課程改革下高中化學有效課堂新教法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31).
作者簡介:鄧明翠,江蘇省新沂市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