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艷宏??
摘要:在高中教學中,主題班會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而如何才能夠在新形勢下更好地發(fā)揮主題班會的優(yōu)勢,創(chuàng)新德育工作已經(jīng)變得十分重要,筆者從實際出發(fā),結合開展主題班會的經(jīng)驗,就增強學生德育工作時效性的策略展開探討。
關鍵詞:德育;主題班會;高中教學;時效性
一、 主題班會的德育功能以及價值
學校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主題班會能夠使得德育工作得到不斷的深化、拓展和延伸。在《完善人格教育》一書當中,托馬斯·里考納提出了進行人格完善教育的重要途徑,其中,主題班會是具有較強操作性的一種方式。現(xiàn)如今,在我國的高中教學中,班級是學生的基本組織形式,也是學生進行共同學習以及生活的重要場所。班主任教師負責對學生日常工作進行組織管理,同時也肩負著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職責。通過主題班會的開展,教師能夠對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進行及時的了解,同時將正確的價值判斷標準蘊含在主題活動當中,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進行正確的指引。主題活動的多種優(yōu)勢,能夠對傳統(tǒng)思政課程的不足進行彌補,對德育內容的領域進行拓寬。
二、 高中主題班會德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1. 混淆常規(guī)班務與主題班會
主題班會是德育工作,但經(jīng)常被教師當做一周工作的例會。班務工作是教師對學生一周各個方面的總結,而主題班會則對德育工作更多地進行關注,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2. 主題班會缺乏創(chuàng)新
很多班級主題班會的開展,都是為了應付學校任務,缺乏足夠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得主題班會難以獲得應有的效果,學生對于主題班會也缺乏足夠的參與熱情。
3. 教師包辦
主題班會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而能否有效地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與其時效性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只有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才能夠使得主題班會獲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實際的開展過程當中,很多教師過渡干涉,事倍功半。
三、 提高高中主題班會德育教育時效性的策略
1. 利用直觀法激發(fā)學生的理性認識
在主題班會中,學生可以根據(jù)不同的主題對含有豐富內容的素材進行閱讀、觀看、討論、反思等,在教師的引導下,從而有效開展德育活動。教師可以采用直觀法,引導學生對圖畫進行觀察,對圖像進行分析,繼而引導學生從圖畫當中對感性的知識進行獲取,最終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在組織“遵紀守法、崇尚科學、反對邪教”的主題班會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相關圖片來進行宣講,使得圖畫能夠在課堂當中得到融入,從而對教育氣氛進行塑造,并利用多媒體播放法輪功練習者在首都天安門廣場自焚的鏡頭,最后對學生提出問題:究竟是誰剝奪了年輕的生命,為什么練習法輪功的人這樣泯滅人性等等。
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發(fā)表自身的質疑,通過討論以及教師的引導,使得學生對主題當中的深層含義進行討論,進而充分地認識到法輪功邪教的本質,從行動上進一步堅定遵紀守法、崇尚科學、反對邪教。
2. 利用情景法激發(fā)學生的思維
在信息時代中,網(wǎng)絡正在變得越來越發(fā)達,學校也有著更好的輔助設備,靈活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校的德育教育得到有效的推進。根據(jù)實際的教學目標以及內容,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環(huán)境氛圍,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從情感上得到共鳴,融入到教學情境當中,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感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情感一方面能夠推動人的認識過程,另一方面也能夠阻礙人的認識過程。適度的情緒能夠使人的精神更加集中,獲得清晰的思路以及較為積極的腦力活動。
例如,在組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層面的“愛國、敬業(yè)”這一主題班會的過程中,可以先闡釋“報效祖國”、“敬業(yè)愛業(yè)”等觀點,讓學生獲取相應的知識。例如對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片段進行播放,使得學生能夠懂得邊遠地區(qū)缺乏教師,才找一個十三歲的魏敏芝代課。通過影片的播放,讓學生懂得農民素質的提高與農村的基礎教育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而想要提高農村生產(chǎn)力,最重要的是依靠教育和知識。我國每年大概有一百萬兒童由于家庭太過貧困而出現(xiàn)失學的情況。在這樣的氛圍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相應的討論,同時可以讓學生對愛國主義歌曲進行合唱,通過這種方式的熏陶,能夠使得學生的思維火花得到激發(fā),自然地進入到意境當中,并對探究知識的過程進行主動的參與。
3. 利用激勵法激發(fā)學生的行為動機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認識過程與情感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而通過調節(jié)情感的方式,則能夠使得行動變得更加合理。在班會課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行為動機,使得靜態(tài)的思想轉變成動態(tài)的行為,充分地發(fā)揮其主動性,將枯燥的說教轉化成為現(xiàn)實的親身的感受,調動學生全方位地參與其中,從而獲得更加可觀的活動效果。例如在組織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講文明,重禮儀”這一班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鼓勵學生對生活以及學習當中的摩擦情況進行表演,讓學生能夠看到由于處理方法不當形成的“反目成仇”的情況。
借此,教師還可以對講文明、懂禮貌的原因、措施、意義等進行提問,并讓學生分組討論,在情境交融的氣氛中,使得學生能夠明白講文明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懂得從時代、個人發(fā)展的需求角度出發(fā),養(yǎng)成講文明的習慣。通過這種方法來開展德育活動,能夠使得學生具有較大的收獲,同時也保證了德育教育的時效性。
參考文獻:
[1]陳思杭,丁佳俊.新時期高校主題班會建設研究[J],2016(03).
[2]高梅香,錢善勤.將電影作為大學生主題班會題材的探索[J].大學教育,2015(04).
[3]馬丹.大學生主題班會優(yōu)化策略探析[J].價值工程,2014(10).
作者簡介:仉艷宏,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