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的江蘇英語模擬考試及高考的最后一篇閱讀多以文學閱讀為主,而學生的錯誤率一般都較高,究其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文本內容的抽象程度是對學生理解和思維能力的考驗。其次,從題目的設計來看,這類題目的設計一般都旨在考查學生的深層次理解能力,如在語境中推測詞義的能力、總結概括能力、觀點歸納能力、行文風格的判斷能力。由此可見,文本的深層次解讀已經成為學生閱讀的重點和難點。而如何理解文本解讀、如何開展文本解讀已經成為當前英語閱讀教學關注的熱點。
關鍵詞:英語;學生;能力
一、 文體解讀
文體一般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四種文體,每種文體都有各自的特點,掌握了文體的特點,對于學生快速理解文章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閱讀記敘文時,應引導學生理清記敘文的五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及事件的經過。同時,提醒學生找到文章的線索;即時間線索、地點線索和情感線索等。如《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三第三單元的Reading,這是一篇關于lost civilization的游記,教師可以從游記的特點出發(fā),引導學生注意游記的地點線索(龐貝-樓蘭),時間線索;再分析每一個古城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從時間線索入手,進一步分析古文明消失的過程;最后,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升華,引導學生從作者的情感變化分析文章的情感線索,最終達成使學生在欣賞古文明的同時,對現在的美好生活更加珍惜愛護的情感目標。
二、 主題解讀
主題是語篇的核心,它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對文章所反映的客觀事物某種認知和態(tài)度。文本解讀應當以主題探究為目的,在整體感知和理解的前提下進行分析與認識。教師在教學中要能準確、深入地把握文章主題意義,并引導學生對主題意義進行探究和整合。教師可以運用各種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對文章主題深化思考。如今年江蘇省英語作文試題,要求學生根據柱狀圖和圖解寫一篇關于我國電影票房收入的文章。這其實就是《牛津高中英語》模塊八第四單元Film主題的延伸。針對每個單元的話題,教師可以在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之后適當深化主題。
又如《牛津高中英語》模塊八第一單元的主題是The Written World,即文學。其中,Project部分介紹了英國詩人Robert Burns和他的詩歌“A Red,Red Rose”,教師除了可以帶領學生誦讀之外,還可以給學生補充了解一些經典的英文詩歌,如莎士比亞的“Sonnet 18”,葉芝的“When you are old”,羅伯特·弗羅斯特的“The Road Not Taken”等。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詩歌中的深層次含義,如“如果你是詩人,你會選擇哪條路?”激發(fā)學生對詩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三、 語言解讀
文本解讀除了要分析文章文體、把握文章內容、抓住文章主題,還要從文章的語言進行解讀,如詞匯、修辭。關注作者使用的人稱和視角,如第一人稱產生的參與感與真實感,第二人稱的親近感,第三人稱的客觀性;連接詞but, or, also, however等的邏輯性;有些詞匯反映了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如模塊八第二單元的Reading,這是一篇關于歌劇“圖蘭朵”的評論,作者的態(tài)度在全文的形容詞的使用中不言而喻。英語考試中的很多題目就是考查學生對詞匯的感知,某個特定的語境就應該使用某個詞匯,使用別的詞匯就不能更好地突出語境、從而為主旨服務。這在完形的考查中尤為明顯。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于詞匯的感知和領悟能力,學生在碰到此類題目時便會更加得心應手。
語篇如同一棵大樹,主題猶如主干,段落層次猶如大樹的大分枝,語句如同細小的枝葉,作者的觀點和主旨猶如樹根,所有要素有機組合成一棵大樹,它們相互區(qū)別又一脈相承,共同與主干相連。(徐玲,2015)文本解讀就是要抓住主干,梳理分枝和細葉,對文章的根本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教師對于文章的把握,對于文體、主題和語言的分析解構,從而達成文本解讀的目的。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和文本解讀能力。課堂活動的設計應該緊扣這幾個方面進行,以發(fā)展學生的語言理解力、感知力為導向,塑造學生良好的文學欣賞素養(yǎng),批判性地吸收和理解不同的觀點,切實做到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文本解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秋會,王薔.淺析文本解讀的五個角度[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6(11):11-16.
[2]徐玲.試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整體閱讀策略[J].文教資料,2015(4):175-177.
作者簡介:閆雯,江蘇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