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侵華史也是一部探索史,尤其是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占據重要地位。筆者通過本課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歷史 核心素養(yǎng) 高中課堂
一、教學設計思路
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近年來的重要研究課題。所謂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這五個方面。筆者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本著“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中國歷史置身于整個世界史的大背景中”構建本課的課堂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教學過程開展
2. 看世界,霧里探花——師夷長技以制夷
[探究二]
材料一:“鴉片戰(zhàn)爭展現在中國人眼前的第一個形象就是西洋人堅船的迅速,利炮的聲勢。在兩年多時間里,中國調動了10多萬軍隊,先后有1名總督、2名提督、7名總兵以及數千名士兵死于戰(zhàn)爭。但英國遠征軍的戰(zhàn)死人數據英方統計卻不足百人。兩千年來傳統的夷狄觀念在他們頭腦里開始動搖了。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二:據統計,當時國內有士紳百萬余人,有能力讀此書的也多達三百多萬人,然而卻很少有人認真地閱讀和領會書中的深刻內涵。相反,許多守舊的朝廷官吏的罵聲卻撲面而來,《海國圖志》最終在國內的印刷數僅有千冊左右。
教師: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落后,但顯然絕大多數中國人仍舊做著天朝上國的迷夢,這一迷夢什么時候才被打破?假如你是當時中國的一位有識之士,你會開一劑怎樣的“救世良方”?
(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總結)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編撰《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但對于當時的中國思想界而言,這只是一股“清流”?!皫熞拈L技”什么時候才有新的突破?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史料的能力,能夠從史料中理解和解釋鴉片戰(zhàn)爭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重要影響。通過“時空穿越”的角色扮演,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感受近代中國歷史巨變時期有識之士們的覺悟和責任,從而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學器物,移花接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探究三]
小組合作探究:(1)“中學”指什么?“西學”指什么?
(2)中學、西學的地位分別是?“中體西用”的根本目是什么?
教師:(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從中我們不難得出:“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第一步”。補充“近代化”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開展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解釋。另外開展史觀教學,運用近代化史觀來分析評價歷史問題,使學生對洋務運動在原有必修二的基礎上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
三、變制度,曇花留香——興民權,行立憲
[探究四]
教師:我們看到不管是林魏的“師夷長技”也好,還是洋務派的“中體西用”,都只是停留在“學造器物”層面,而鄭觀應認為“治亂之源,富強之本,不盡在船堅炮利,而在議院”,這說明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已進入到“仿行制度”階段。
材料三: 借重于古圣先王,在傳統包袱沉重的中國、變化幅度最大的近代:演出最有聲有色的現代劇,從而贏得人們的共鳴……這暴露了維新派受制封建群體意識,認為必須把西學和中學結合起來才適合國情。……不能不指出康有為等維新人士竭力裝扮封建文化來為資產階級的近代化變革運動提供理論依據,這本身就是一曲悲劇。
——黃達誠《試論維新變法時期康有為對中外文化的吸收和再創(chuàng)造》
教師:甲午戰(zhàn)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資產階級維新派順應時代潮流,掀起旨在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涤袨樵凇犊鬃痈闹瓶肌分邪芽鬃铀茉斐赏泄鸥闹啤⒅鲝堊兎ǖ南葞?,可見康有為思想的特點是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儒家思想相結合。究其原因是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妥協性。
材料四: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 ——梁啟超《變法通議》
材料六:《天演論》出版后,不上幾年,便風行到全國。讀著書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學史和思想史上的貢獻。他們能了解的只是那“優(yōu)勝劣汰”的公式在國際政治上的意義。在中國屢次戰(zhàn)敗后,在庚子辛丑大恥辱之后,這個“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公式確是一種當頭棒喝,給了無數人一種絕大的刺激。 ——胡適《四十自述》
教師:梁啟超的主張進行政治變革。嚴復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把“優(yōu)勝劣汰”的原則運用到中國社會。他指出封建君主是“大盜竊國”,國家主權屬于人民,王侯將相是人民的公仆,這些觀點都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對中國產生了重要影響。
[設計意圖]該子目是本課的重點,我力圖通過史料實證使學生分析出從“器物”到“制度”的必要性,突出“康有為思想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闡釋歷史問題的能力。
教學反思
一開始筆者認為本課教學內容思路非常清晰,講述了由于受到西方的沖擊,近代中國各階級和階層先后登上歷史舞臺,發(fā)表各自的思想主張,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在一定意義上說,近代中國是在“沖擊——反應”的模式下不斷將向西方學習引向深入。
然而在實際教學設計中問題涌現:一是教學素材的取舍,教學中可以運用的史料太多,如果每一個子目都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的話,教學時間嚴重不足,這就要求在備課的時候要做到精選材料,另外筆者鑒于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進入到民主革命時期,而資產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者,發(fā)展資本主義,變革政治制度是歷史發(fā)展的必要要求,把教學重點放在講述第三個子目上,也就是關于“維新變法思想”。二是由于模塊設計的局限性本課在教學過程很容易產生形式上的重復感,即探究每一時期的背景、代表人物、主張和影響,從而使學生產生疲乏情緒,這就要求授課者能很好地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比如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或合作探究等。三是教學設計中一開始幻燈片制作過多,在有限的時間內要全部展示,感覺有點吃力,就把很多張刪掉了,盡可能做到精簡,但這樣做的結果是又感覺到整個講述的過程不是很連貫,不是很完整,有些問題的討論也只是點到即止。
反思本課教學的得與失,我深深的感到:首先,教師對教材、課程標準、考試說明吃透的重要性,樹立以課標為教學依據的思想,從而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內容不等于教學的內容,教師要結合近年的高考動態(tài)思考如何構建課堂教內容,做合理的刪減與補充和拓寬。其次,利用思維導圖做好課堂總結。一開始筆者設計了表格式的課堂總結,在評課中教研員提出現在較為流行的是利用思維導圖構建課堂總結,這讓筆者眼前一亮。另外基于本校生源考慮,在以后在設計問題提問時盡量做到有梯度,由簡入難,循序漸進,避免一棍子把學生打懵。在教學手段上針對新授課可以多一些圖片、漫畫和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當然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還有待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