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惠
摘 要: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其采用介紹與研討相結合的方式,用富于研討性與探索性的認識過程,作為知識的呈現形式。在使用過程中,其指導思想的先進性,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給我很深的觸動,并在教學中盡可能充分發(fā)揮教材中的資源優(yōu)勢來進行授課,主要體會有以下幾點。
關鍵詞:教學 教材 資源
一、注意發(fā)揮課本中“彩圖”“專題圖”“插圖”的作用
新教材的亮點之一就是:每冊封面配有形象鮮明的彩圖,每專題配有代表本單元主要內容的“專題圖”,還有穿插在教材中的若干幅簡潔明了的“插圖”?!队袡C化學基礎》總計70余幅,《化學反應原理》有60余幅,《物質結構與性質》有70余幅。這些圖中,有微觀粒子運動宏觀化比喻,有現代高科技產品或技術的展示,有實物,科學家照片,特別是實驗配有操作及實驗現象。這樣使學生更能盡快熟悉實驗用品和試劑,了解實驗過程,對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大有幫助。這樣設置使教材內容在表達形式上圖文并茂,新穎活潑,既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和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又降低了學生自學的難度,對學生學習情趣有非常積極的影響。
這么多的圖片無疑是教材中重要的資源,那么在教學中如何發(fā)揮這些資源的作用呢?
1.利用“彩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興趣。例如在講解石油化學工業(yè)之前,可通過展示教材中與石油有關的產品圖片,給學生提出問題,這些物質如何產生的?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又如在“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限度”的教學中,利用圖片“自然界的方向性”,告訴學生化學反應也具有方向性,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很自然地導入新課。
2.利用“彩圖”化解或突破知識難點。在“判斷化學反應方向的依據”這一節(jié)中,利用“房間由整齊向混亂度增大趨勢”“火柴掉地板,由有序變?yōu)闊o序趨勢”這兩幅彩圖,來說明體系有自發(fā)向混亂度增大的傾向,這樣的圖片既直觀又讓學生印象深刻。“在弱電解質電離平衡”這一節(jié)中,課本中HCl、CH3COOH在水中的電離示意圖,很直觀地展示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電離程度的差異,從而達到突破知識難點。又如在“溶液酸堿性”這一節(jié)中,“0.1molkHCl、NaCl、NaOH溶液中C(H+)和C(OH-)”的彩圖,很直觀地告訴學生溶液酸堿性是取決于C(H+)和C(OH-)相對大小,從而加深學生對溶液酸堿性的理解。
3.利用“彩圖”“專題圖”來培養(yǎng)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利用“分子空間結構與物質性質”這一專題圖提出這兩個分子是否是同一種結構,讓學生討論,使學生對分子構型有更深刻的理解?!盎瘜W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的專題圖,可結合19世紀后期在英國曾出現增加高爐高度的方法來減少高爐氣中CO含量的做法,展開討論,使學習對化學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中“燈籠和焰火”彩圖,很形象、直觀地把化學反應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結合思維方法表現出來。
4.利用“彩圖”培養(yǎng)學生的資源意識和環(huán)境意識。在“酯化反應與高分材料”中課本展示PET用途的大量圖片,在“石油及石化產品的一些應用”、“鋼鐵腐蝕”中課本也有許多圖片,通過這些圖片可對學生進行資源意識和環(huán)保意識的培養(yǎng)。
5.利用“彩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火箭升空”、“結晶牛胰島素及其結構示意圖”、“紀念1996年中國鋼產量突破1億噸而發(fā)行的郵票”、“使用燃料電池的汽車”、“用于航天器的氫氧燃料電池”,可利用這些圖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注意發(fā)揮“化學史話”及“拓展視野”的作用
“化學史話” “拓展視野”主要是介紹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化學史料或聯系實際知識,集科學性、思想性和文學性為一體,不僅有利于學生開拓視野,豐富知識,而且有益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自學能力,對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教材大綱對這一部分大多數內容沒有作具體的要求,在教學中往往被忽視。但它作為教材的一部分,對正文內容的補充具有不可替代的
作用。
其中“化學史話”中介紹科學家探索物質構成的奧秘的史實。如“有機化合物三維結構的提出”、“第一個稀有氣體化合物的發(fā)現”、“人類對晶體結構的認識”、“化學家鮑林”等,通過這些材料讓學生了解科學家們對科學真理不懈追求,一方面可拓展學生視野,另一方面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拓展視野”在《有機化學基礎》選修中,幾乎每一單元都有。這些材料有源于教育,貼進生活的內容,如“立體異構與生命活動”、“芳香烴對健康的危害”、“有機酸和有機堿”。介紹物質的合成及用途,如“氯乙烯的生產工藝”、“乙苯的用途”、“鹵代烴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還有介紹物質的結構,如“單糖的立體結構”、“葡萄糖的環(huán)狀結構”。介紹原理,如“酸堿指示劑作用原理”、“溶洞的形成”。無庸置疑,用好“化學史話”與“拓展視野”這些材料無論對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還是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都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些材料的教學本人常采用的方法有:精心設計閱讀提綱、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歸納整理能力。結合生活實際,利用材料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不同形式的材料,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其應有作用。以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三、注意發(fā)揮“調查研究”的作用
調查研究是課堂進一步發(fā)散與延伸,對課堂內的所學知識的應用,同時通過調查研究,使學生體會到探究的樂趣,提高學生探究能力。《有機化學基礎》選修中共有5個“調查研究”,《化學反應原理》中有1個“調查研究”《物質結構與性質》中教材沒有編排調查研究。教材編排的調查研究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請同學們查閱資料,調查身邊使用石油制品的情況,交流石油制品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本人對于調查研究的教學是:采取給學生以足夠長的時間讓他們上網查相關資料,寫出調查研究報告,寫的好的同學在化學第二課堂上進行交流、表揚。從而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地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現實問題,從而使他們的能力得到提高。
當然,重視新教材欄目的設置并非盲目拔高教學要求,作為老師,我們需要縱觀教材全局,考慮教材結構的科學性,認真研究與總結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充分發(fā)揮新教材的資源優(yōu)勢,讓教材教改能切實地發(fā)揮教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