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雪
(赤峰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護理部,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產褥期產婦心理處于脆弱和不穩(wěn)定狀態(tài),面臨著潛意識的內在沖突及初為人母的情緒調整,產后3-14日是產婦心理調適過程的第二期依賴-獨立期,這一時期容易產生壓抑,同時最易出現(xiàn)抑郁癥狀[1]。尤其是初產婦,由于缺乏生產經驗,因此不良情緒更甚,而產婦在產褥期所出現(xiàn)的這些不良情緒,均會對母乳喂養(yǎng)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對產褥期初產婦實施心理護理,緩解其產褥期不良情緒,對于促進母乳喂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受產后家庭親情服務568例中選取有母乳喂養(yǎng)意愿的初產婦100例產后3-14日初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每組各50例。其中實驗組50例產婦,年齡22-34歲,平均年齡(25.3+2.2)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3+0.6)周。對照組50例產婦,年齡20-33歲,平均年齡(26.2+2.4)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5+0.8)周。兩組在年齡、文化程度、孕周期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產褥期護理,實驗組實施常規(guī)產褥期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心理狀態(tài)評估:護理人員了解產婦產褥期心理狀態(tài),包括(1)產婦對分娩經歷的感受;(2)產婦的自我形象;(3)母親的行為是否屬于適應性行為;(4)產婦對孩子行為的看法;(5)其它因素。
1.2.2 進一步對疑似產后抑郁癥狀的產婦運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給予評價,包括10項內容,當產婦總分≥13時,需進一步確診。
1.2.3 常規(guī)心理護理:對輕度的心理疾病首先為產婦講解母乳喂養(yǎng)的知識和相關母嬰知識,以圖片、視頻等方式進行講解過程簡單明了、通俗易懂,使產婦和家屬最大限度了解母乳喂養(yǎng)好處并熟練掌握基本技能。其次加強與產婦的溝通與交流,了解產婦的心理動態(tài),鼓勵發(fā)泄不良情緒,并耐心傾聽,適當給予安慰和鼓勵。對心理抑郁癥的產婦鼓勵產婦宣泄,抒發(fā)自身的感受,加強對產婦的人文關懷,減少或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和壓力。
1.2.4 心理沙盤疏導:心理沙盤疏導是目前國際上影響深遠的一種心理分析術,通過使用箱子、沙和玩具制作的沙盤作品,可以將人的心象充分表達出來,在自由與受保護的空間里使產婦回歸到嬰兒般整合的狀態(tài) 滋長新生力量抵制消極力量并得以保持,促進個體的自我整合。
數(shù)資料和計量資料的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分別以(%)和(±s)形式進行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運用卡方檢驗和t檢驗,檢驗結果以0.05為水準。
實驗組產婦產褥期母乳喂養(yǎng)成功率為96.0%(48/50),顯著高于對照組產婦的84.0%(42/50),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心理因素是影響母乳喂養(yǎng)主要原因之一,產后抑郁、焦慮、情緒不穩(wěn)定及缺乏自信心等不良精神因素容易引起乳汁分泌減少[2]。特別是對于初產婦來說,其產褥期的不良情緒更甚,對其順利實施母乳喂養(yǎng)具有極其不利的營銷。因此,加強初產婦產褥期的心理護理干預十分重要。
產后心理護理是在產后親情護理服務過程中針對初產婦產褥期采取的有效措施,是我院推進優(yōu)質護理服務的一項延伸服務模式[3]。在產婦出院后“坐月子”期間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的專業(yè)護理人員母嬰健康保健一些列護理服務,在此基礎上對產褥期初產婦實施心理疾病的產婦實施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減輕產婦母乳喂養(yǎng)的心理壓力,有效促進母乳喂養(yǎng)成功率,對提高純母乳喂養(yǎng)率起到積極作用[4]。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實施了心理護理干預的實驗組初產婦,其產褥期的母乳喂養(yǎng)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產婦,P<0.05,這一結果也充分證實了,產褥期心理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高初產婦產后母乳喂養(yǎng)率,具有顯著的實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