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琴燕
(江蘇省無錫市錫山人民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011)
膽結石在臨床中發(fā)病率較高,右上腹疼痛、惡心嘔吐、發(fā)熱等屬于基本癥狀。且該疾病在我國發(fā)病率為10%左右,將會影響患者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1]。目前常予以手術治療,再配合全面、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提升手術療效,改善預后。故本研究主要分析全面護理方式在膽結石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將報告如下。
隨機抽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接收并予以治療的膽結石患者240例,按治療時間先后順序將其分為探究組(n=120)與對比組(n=120),探究組男51例,女69例,年齡43-76歲,平均年齡(59.50±16.50)歲;對比組男57例,女63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60.50±16.50)歲;比較分析兩組一般資料可知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臨床比較價值。
對比組給予基礎護理干預措施,探究組給予全面護理干預措施,內容如下。(1)術前干預?;颊呷朐汉笫紫乳_展胸透、心電圖等檢查,并在檢查期間為其講解治療注意事項,以對后續(xù)治療及護理依從性進行提升。此外,及時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對提升患者依從性、促進機體快速康復具有重要價值。護理人員在第一時間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掌握,并與其家庭、學歷等情況相結合,開展個性化心理疏導,通過交談等方式消除患者負性情緒。(2)術中干預。術中配合術者擺放患者體位,并在手術期間對其生命體征情況予以嚴密觀察,并注意保暖。若出現不良情況應配合醫(yī)師作向治療與干預。(3)術后干預。手術完成后患者應繼續(xù)保持仰臥姿勢,并與之實際情況相結合給予吸氧干預。待患者蘇醒后及時關心患者,詢問有無不適現象,并在此期間告知正確翻身方式、呼吸方式等,基于實際情況幫助患者開展術后肢體活動,以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加快運動功能恢復速度。此外,還需引導患者正確飲食,囑咐其可在術后服用半流質食物,且食物應富含維生素與高蛋白,以滿足機體所需營養(yǎng)。
比較分析兩組治療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情況。
將數據納入SPSS21.0統(tǒng)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s)表示,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探究組(n=120),手術時間(41.33±5.21)min、術中出血量(34.69±3.52)ml、住院時間(5.94±1.22)d;
對比組(n=120),手術時間(52.60±5.89)min、術中出血量(45.91±4.33)ml、住院時間(7.84±1.67)d;
(t=15.700,P=0.000;t=22.026,P=0.000;t=10.183,P=0.000),經組間比較顯示探究組治療指標情況均顯著優(yōu)于對比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膽結石屬于臨床常見疾病,發(fā)病后可致上腹疼痛等癥狀,影響患者機體健康及正常生活。腹腔鏡手術為其主要治療方式之一,其治療效果已得到臨床認可。但基于疾病本身而言,膽結石致病因素較為復雜,且術后有復發(fā)風險,對護理人員護理方式及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意識要求較高。且大部分患者均對自身疾病不夠了解,不能在術后進行有效的自我護理,部分患者甚至存在抵觸情緒,進一步增加了感染、出血等不良癥狀出現幾率[2]。相關研究證明,在膽結石患者手術治療期間實施全面、科學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保障手術效果。因此本研究在患者治療期間實施全面護理,自其入院開始便開展機體檢查、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等一系列干預措施,以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與了解,使其以積極、自信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確保手術順利開展,最終縮短手術所需時間,在最大程度上減少術中出血量。本研究中探究組實施全面護理干預相較于對比組實施基礎護理干預而言更具優(yōu)勢,且后續(xù)臨床治療指標數據對比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膽結石患者手術治療期間實施全面護理干預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加快機體康復,因此可擴大臨床運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