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美德。感恩應該是社會上每個人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yǎng),也是人之常情。《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指出,中國學生要“寬和待人,孝親敬長,有感恩之心”。
感恩是一種美好的心理體驗,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會感恩,對現(xiàn)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當孩子知道感謝他人的善行時,他們就會意識到今后自己也應該這樣做。學會感恩,首先要學會知恩,要知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
筆者針對班級家長反饋的孩子在家不能體諒父母,總是提出無理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抱怨或是吵鬧對抗的現(xiàn)象,開發(fā)了感恩教育班本德育課程。
小學五、六年級學生
1.讓學生懂得敬父母、孝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能夠正確認識父母對自己愛的種種表現(xiàn),學習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恰當方法。
2.讓學生體驗父母生活的辛勞,體諒父母的難處,記住父母的恩情,學會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學會尊重父母。
3.讓學生能夠合理接受父母的正確教導,主動參與家務勞動,減輕父母的負擔,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能夠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
根據(jù)本班學情,結合國內外專家對感恩品質的研究,筆者將感恩教育內容按照認知規(guī)律進行了整合。課程注重學生和家長的參與,注重從心理角度分析學生不敬父母的根源,注重對學生國學經(jīng)典的滋養(yǎng)和熏陶,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感恩父母的意識。
為了將感恩教育主題活動滲透班級教育日常,也為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收獲因感恩帶來的成長,筆者經(jīng)過與家委會的交流,主動邀請有能力又熱心的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課程內容的開發(fā)、課程的設計。(小學高年級感恩教育班本德育課程內容,詳見下頁表1。)根據(jù)本班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家庭情況,感恩教育班本德育課程主要以微體驗、微調查、微講座、書信交流、分享會的形式展開,讓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走近父母、感恩父母,進而收獲更好的自己。
在課程設計中,我們對“愛父母”的內容進行了細化并且形成序列。
我們編制了《百善孝為先》的國學經(jīng)典名句集,《愛的迷彩衣》文集,“走近身邊的他們”微調查報告模板,“愛父母的障礙”調查問卷等班本教材,并制作了課件。我們邀請家長進課堂做“青春不叛逆”主題微講座,指導學生自編自演情景劇。我們利用每天的晨會課和每周的班會課實施班本德育課程,家政系列微技能的習得以及微調查等實踐活動則利用周末開展,并請學生及時將活動的視頻、圖片分享在班級群里。課程實施以學生的自我體驗、集體分享、行為表達訓練為主,將感恩教育按照從認知、理解到內化的序列推進。
1.國學經(jīng)典慢滋養(yǎng)?!兜茏右?guī)》《三字經(jīng)》《論語》等國學經(jīng)典中有不少關于敬親、孝親的內容,這是實施感恩教育、孝道教育非常關鍵的內容。筆者帶領學生編寫《百善孝為先》國學經(jīng)典集,學生從中選擇名句和典故,制作精美的課件,在每天的早讀課上講解,形成對感恩的認知。
2.溝通改錯掃障礙。每個孩子都曾無條件地愛著自己的父母,可為什么孩子年齡越大對父母的愛就越無力呢?結合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以及本班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師生共同設計了“愛父母的障礙”調查問卷。我們要求學生和家長共同完成問卷,家長就問卷中呈現(xiàn)的問題進行書面反饋,這也是父母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過程。問卷調查之后,筆者會邀請家庭教育方面的專家走進課堂,為家長和學生開設“青春不叛逆”主題講座,引導家長認識家庭教育中的錯誤做法,教給學生和家長溝通交流的正確方法。
3.認識愛的迷彩衣。無微不至是愛,苦口婆心是愛,嚴厲訓斥是愛……父母對孩子的愛包裹在迷彩衣之下,小學生當然無法識別。教師要指導學生識別父母的愛,如讓學生講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愛,聽父母講故事,開展小小辯論會等。學生們在活動中對父母的愛有了不一樣的了解,對父母不同形式的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家政技能我來學。愛父母要付諸行動,愛父母要對父母的生活有所認知和體驗。經(jīng)過和班級家委會成員的討論,我們設計了“家政微技能”微課程,具體包括:(1)“廚房本領我來學”,教師動員全班學生利用周末在家主動分擔家務,并將勞動的圖片、視頻曬在班級QQ群中。我們還邀請一位廚師家長制作了一個美食教學視頻,孩子們在視頻的指導下進行操練,為家人做一頓飯,體驗父母做飯的辛苦。孩子們在班級群里曬出的圖片、視頻或者家長評價卡是班級獎勵的重要依據(jù)。(2)我的衣物我來洗。眾所周知,內衣褲是應該手洗的,而手洗衣物的任務基本都落在父母身上。如果孩子學會洗自己的內衣褲并主動承擔,就會減輕媽媽們的一些負擔,也會給她們帶來滿滿的幸福感。(3)我的屋子我整理。教師與家長一起動員孩子主動整理書桌、床鋪,清理地面,為自己創(chuàng)設一個清潔舒適的學習和休息環(huán)境。
整個家政微技能課程結束后,學生填寫自評表進行自我反思,家長填寫評價卡進行反饋和鼓勵。
5.走近父母的工作。爸爸、媽媽的日常工作是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他們工作中有哪些難處?他們的焦慮是什么?弄清楚這些,孩子們才能了解自己父母工作、生活的壓力,進而體諒父母的難處。鑒于此,筆者設計了一次微調查活動,請孩子們調查父母每天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時間,了解父母工作中的煩惱等。通過微調查,孩子們對父母的工作有了更為直觀的認知和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寫父母觀察日記,并請父母批閱,為家長和孩子創(chuàng)設情感溝通的平臺。
6.報恩情,見行動。以上一個個感恩父母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有了識恩、記恩、感恩的心理體驗,在這樣的心理體驗之下,教師可以進一步指導學生掌握正確表達愛的方法。為此,筆者設計了以下內容引導學生主動表達。(1)為父母建一張信息卡,具體包括父母的生日、血型、身高、體重、結婚紀念日等。(2)在家里開展“小手拉大手 健康向前走”活動,督促父母改掉一個不良的生活習慣。(3)在家里開展“愛要說出來”活動,在特殊的日子(如父母的結婚紀念日、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等)里,送上一聲問候、一句祝福、一份小禮物。
1.我的成長我體驗——微日記記錄。筆者鼓勵學生寫微觀察日記,記錄與父母之間的喜怒哀樂,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把參加微課程活動時的所思所想寫出來,并與大家分享。字數(shù)不限,但需每天堅持,讓學生在微日記中記錄成長。
2.我的成長我知道——自我微反思。在實施“家政微技能”微課程時,師生共同設計自評表,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自評表包括“我學會的家政技能”“我還需要努力的地方”“我想對自己說”等三個方面的內容。
3.我的娃兒我來贊——家長微評價。我們的感恩教育班本德育課程的設計和實施都有家長的積極配合和主動參與,所以家長當然是最有發(fā)言權的評價者。針對孩子的具體表現(xiàn),家長們可以通過微視頻發(fā)表即時評價,并將評價的微視頻發(fā)在班級QQ群中,也可以通過評價卡進行評價。
4.我的課程我參與——《評價手冊》微表彰?!对u價手冊》用于學生的過程性評價,經(jīng)過和家委會成員及班委的討論,我們制訂了班級爭章評比規(guī)則。如“美德章”的獲取規(guī)則為:積極參與各項微課程并且受到家長的好評,每次可獲得一枚獎章;能背誦出孝親經(jīng)典句段,背出5句可獲一枚。“藝術章”的獲取規(guī)則為:各項體驗活動每參加一項可獲一枚,微日記得高分一次獲一枚?!皠?chuàng)新章”的獲取規(guī)則為:家長或者學生本人參與班級德育微課程的開發(fā)和設計的可獲一枚,最終錄用的再獲兩枚;積極參加各種活動主持詞的撰寫可獲一枚,最終錄取的再獲兩枚。
教師和家長借助評價,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閃光點,激勵他們的參與熱情。每次活動后的及時評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了成就感,既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又增強了他們的自信,讓感恩教育落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