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峰
(西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眾所周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由一定數量的人口構成。每一個有生命的人都需要由物質生產活動生產出來的生活資料,如果沒有一定的生活資料來保障人們自身的存在,那么物質資料的匱乏將會導致人類的消亡。人們?yōu)榱嗽谶@個世界上存在,必須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存在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通過生產勞動,創(chuàng)造歷史,使得自身獲得生活。當我們以物質生產活動來界定和理解人的問題的時候,顯然,我們已經確定了這個“人”不是抽象的人,不是想象的人,或者觀念中的人,而是通過實踐經驗予以驗證的“現實的個人”,這樣的人是有生命體征的。正因如此,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頁。既然如此,作為“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就構成我們研究的論題??梢哉f,這個研究對象的確立,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不是想象的結果,而是由他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物質生產條件決定著人的生活方式,也決定著人的再生產,即人口生產。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需要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存在,人的生產活動,不僅生產人們需要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而且再生產人類賴以繼續(xù)發(fā)展的人口。而人口的生產和數量應該與生產活動方式保持一致。馬克思指出:“這種生產方式不應當只從它是個人肉體存在的再生產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是他們表現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怎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樣,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頁。然而,對于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的社會組織方式的考察,是進一步闡明人口增長以及人口剩余問題的邏輯前提。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分別從部落所有制、公社所有制或國家所有制、封建或等級所有制方面討論了人口如何從固定在地域性土地之上轉向人口的流動,以及人口流動對城市建設和發(fā)展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梢哉f,這種人口流動是對原有的專制空間的一種突破,預示著一種新的空間的生成。同樣,這種人口的流動是對原有社會秩序的反抗,從總體社會組織形式來看,這樣的反抗無疑是從屬于整體統(tǒng)治的,只是在原有社會秩序之中產生了對抗形式,這樣的對抗形式在某種程度上為城市與鄉(xiāng)村、腦力與體力的分工奠定了基礎,為分工和私有制產生提供了現實條件。在馬克思看來,私有制在前資本主義有所表現,但是沒有獲得典型發(fā)展或者說充分性發(fā)展,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中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并且使得分工同樣獲得了充分的發(fā)展, 而分工構成大工業(yè)發(fā)展的前提。在大工業(yè)發(fā)展中,產生了生產工具和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在大工業(yè)高度發(fā)展中,私有制將會消亡。
從上述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之中,那些流動的人口是從社會的共同體中溢出來的,他們從一個地域進入另一個地域,通過社會組織比如行會逐漸被收編到集體中,使得他們無法游離于任何網絡間隔中。馬克思指出:“工場手工業(yè)還成為農民擺脫那些不雇傭他們或付給他們極低報酬的行會的避難所,就像在過去行會城市是農民擺脫土地占有者的避難所一樣”,他們被捕捉并被征用于現實的組織中,以便阻止他們四處流浪,避免因此構成對既有固定空間的破壞,更是不允許他們作為一個突如其來的入侵共同體的主體存在,在這個意義上,這些流動的人口事實上是合法存在的剩余者。在資本主義社會,伴隨資本積累而形成了剩余人口,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非存在的存在者,他們從屬于資本,被資本化,他們的存在是為資本增值而存在,被異化為物。
現在,我們回到馬克思的《資本論》,對現代殖民理論做一個研究,證明私有制、人口過剩、雇傭勞動三者內在的關聯。馬克思指出:“擁有貨幣、生活資料、機器以及其他生產資料,而沒有雇傭工人這個補充物,沒有被迫自愿出賣自己的人,還不能使一個人成為資本家?!Y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中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7-878頁。這也就是說,那些生產資料只有在充當了剝削和統(tǒng)治工人的手段的時候,它才是資本。這猶如馬克思在《雇傭勞動和資本》中寫道的一樣:“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它才成為資本?!?《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頁。如果說勞動者是自身生產資料的擁有者,他只能是為自己生產,這種生產積累僅僅是為自己而已,這樣的話,資本主義積累與生產就不可能了。這將予以充分地證明,“剝奪人民群眾的土地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如果說人們擁有大量的土地,同樣擁有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那么資本主義積累與發(fā)展就失去了創(chuàng)造力量??梢哉f,“資本主義生產最美妙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僅不斷地再生產出雇傭工人本身,而且總是與資本積累相適應地生產出雇傭工人的相對過剩的人口。這樣,勞動的供求規(guī)律就保持在正常的軌道上,工資的變化就限制在資本主義剝削所容許的范圍內,最后,工人對資本家必不可少的社會從屬性即絕對的從屬關系得到保障?!?《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81頁??磥?,過剩人口是保障勞動的供求規(guī)律與資本積累的必要條件,過剩人口是相對資本需求而言的,資本制造出過剩人口,卻不允許過剩人口游離出資本之外,而是牢牢地被資本所控制,資本通過自身的力量生產出自身的對立面,但不允許對立面反抗資本,必須從屬資本。
馬克思研究了資本如何入侵殖民地以及殖民地對這個入侵的主體是如何抗拒的,資本又是如何通過自身方式消解或者“治療殖民地的反資本主義的痼疾”的。馬克思指出,殖民地情況似乎不利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使得資本投入遭受到了頑固抵制,“一方面,舊大陸不斷地把渴望剝削和要求禁欲的資本投入進來,另一方面,雇傭工人本身有規(guī)則的再生產,遇到了非常頑強的、部分是不可克服的障礙。哪里還能與資本積累相適應地產生過剩的雇傭工人來呢?今天的雇傭工人,明天就會成為獨立經營的農民或手工業(yè)者。他從勞動市場上消失了,但并不是到貧民習藝所去了。雇傭工人不斷地轉化為獨立生產者,他們不是為資本勞動,而是為自己勞動,不是使資本家老爺變富,而是使自己變富,這種轉化反過來對勞動市場的狀況產生極有害的影響。不僅雇傭工人受剝削的程度低得不像樣子,而且雇傭工人在喪失對禁欲資本家的從屬關系時,也喪失了對他的從屬感情”*《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82頁。。為了更好地開發(fā)殖民地,為了使得資本在殖民地暢通無阻,使得資本家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就必須創(chuàng)造使資本能夠正常運作的條件。那就是將殖民地的“全部土地由人民財產轉化為私有財產”,這個事情由政府出面完成,“國家強行規(guī)定的土地價格,當然必須是‘充分的價格’,也就是說,必須高到‘使工人在雇傭勞動市場上被另一個人取代以前不可能變成獨立的農民。這種‘充分的土地價格’’,無非是工人為了能夠從雇傭勞動市場回到土地上而付給資本家的贖金的一種婉轉的說法,他先說必須為資本家老爺創(chuàng)造‘資本’,以及使資本家老爺能夠剝削更多的個人,然后又必須使政府能夠用他所提供的費用為他原來的資本家老爺從海外把他的‘替身’送到勞動市場上來”*《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86頁。。
資本侵入殖民地后,為了使自身從非存在變?yōu)榇嬖凇姆欠ㄗ優(yōu)楹戏?,它動用了一切手段,甚至摧毀了殖民地原有的生產結構,攜帶著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生產方式并植入殖民地,依此保障自身的存在。為了資本增值,資本進行了空間拓展,把適合自身的模式復制到殖民地。在遭遇殖民地抵制和抗拒的時候,他們認識到,殖民地存在的所有制方式嚴重阻礙了資本的運行,殖民地的“生產資料分散在獨立經營的所有者之間,這就既破壞了資本集中,也破壞了結合勞動的一切基礎”。為了消除這種情況,一方面把歐洲的窮人移民到殖民地,為資本家充當雇傭工人;另一方面通過政府規(guī)定土地的價格,增加雇傭勞動者。這樣,這些殖民地的合法存在者就逐漸從屬資本,他們在被資本支配的同時,變成非存在的存在者,他們喪失了生產資料,不再是獨立存在者,而是依附于資本存在的存在者,資本使得他們喪失了做人的尊嚴,喪失了自由,他們被牢牢釘在資本上。資本使得他們喪失了作為人的原始情感,隨之而來的便是冷漠、遲鈍、呆滯。
馬克思的殖民地理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啟示:一方面,資本的空間拓展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自身對世界的統(tǒng)治,這種資本增值的欲望決定著全球化經濟的普遍性發(fā)展獲得實現。與此同時,資本通過自身的邏輯運演,把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或者外在于自身的東西,轉化為從屬它并受制于它的支配和統(tǒng)治的東西,從而從整體上保證絕對剩余價值的實現,也最終完成了使得自身成為絕對者這一使命。另一方面,私有制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存在是以剝削勞動者為前提的,如果說勞動者不存在或者消失,資本主義也就沒有存在的基礎,自行消亡。但是,資本為了保證自身的存在,必須借助私有制確保資本主義制度的永久性,一旦私有制被公有制取代,資本主義制度就會被新型的制度所取代。而殖民地為了確保入侵的資本主體的生存,把“全部土地由人民財產轉化為私有財產”,這就使得我們想到,當今中國一些學者的公有財產私有制主張與此同出一轍,這樣的主張背后是肯定了私有制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合理性,這其實是資本主義的陷阱。這也與福山主張的“歷史的終結”一樣,是為資本主義社會辯護和吶喊,某種程度上是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質疑,也是對馬克思的社會形態(tài)學說的否定。因此,馬克思的現代殖民地理論間接地告誡我們,為了消除資本主義,為了使得資本主義滅亡,就不能走“全部土地由人民財產轉化為私有財產”的路子。堅持土地公有能從根本上消除產生雇傭勞動者的社會條件,阻止剩余勞動為資本創(chuàng)造價值,進而取消以剝削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私有制,這預示著公有制將構成未來社會得以存在的所有制形式。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為人類歷史發(fā)展指明了一條路徑,物質生產活動構成了人們的第一個歷史前提,我們可以把這種通過生產方式以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活動稱之為一種生產邏輯。但是,一旦這種生產邏輯進入特定的資本主義就不再是自身,它通過否定自身,在適合特定的生產方式的同時,使自身發(fā)生了質性變化,生產不再是為了滿足人的基本需要,而是為了滿足資本自身的不斷增長。一旦從事生產活動的個人生產的產品不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是為了通過這樣的商品賺得更多利潤,那么,從事生產活動者本身就喪失了原有的身份而獲得另一種新的身份,那就是雇傭工人。這一切將會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而改變。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通過不斷的革命顛覆了以前社會的生產方式和價值標準,指認“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tǒng)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炎诮舔\、騎士熱忱、小市民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發(fā)作,淹埋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偠灾霉_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75頁。?!八厌t(y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雇傭勞動者”,與此同時,它使得“一切固定僵化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75頁。。從而資本主義開始重新構建一種新型生產方式、新型的社會秩序,一種新型的價值觀也逐漸產生出來。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最常見的也是最為簡單的商品進行分析,指出商品是一種古怪的東西,它充滿形而上學的微妙和神學的怪誕,比如桌子一旦成為商品,便成為一種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它不僅用它的腳站在地上,而且在對其他一切商品的關系上用頭倒立著,從它的木頭腦袋里生出比它自動跳舞還奇怪得多的狂想”*《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頁。。商品既然如此神奇,商品借助自身的魅力開始重構一種適于自身發(fā)展的秩序。商品親自披掛上陣,指揮千軍萬馬進行戰(zhàn)斗,通過商品交換方式化敵為友,增長自身的力量,在自身變得強大的時候,就開始為自身尋找一個更為美妙的名稱,使得自身獲得了對一切的支配力量,這樣的統(tǒng)治欲望成為自身不斷轉化身份成就自我的原動力。為了實現統(tǒng)治欲望,商品的交換價值發(fā)揮了極大作用,一旦所有人與物被交換價值中介,物的價值被中介予以再現,同樣獲得社會的認同,而作為生產活動的人的價值被交換價值中介之中,通過人的工資方式予以承認,但是,這樣的承認是建立在生產者成為勞動力的基礎上,勞動力不僅生產自身,而且生產了比自身更大的價值,這就使得從商品中產生出來的貨幣轉化為資本。貨幣與資本產生于商品,三者猶如圣父、圣子和圣靈,三位一體。
一旦資本產生并且獨立,資本作為這個世界的主體就開始籌劃如何統(tǒng)治世界的行動,可以說,資本的每一次行動都是一件重大事件,都在不同程度上改變世界,改變人的認識以及思想觀念。資本不斷釋放自身增值的意愿和想法,并要求現實來滿足自身,以便實現自身的欲求,而那些阻礙實現自身目標的一切終將成為資本的敵人,資本將會毫不留情消地滅對方,使得對方死無葬身之地。這種冷酷的手段摧毀了人們的原始情感,從而重新構建了適合資本發(fā)展的價值原則即功利主義和利己主義原則。
資本君臨天下,它根據自身征服世界與統(tǒng)治世界的需求,在消解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秩序的同時重新建構新的秩序。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如果出現抵制或者對抗形態(tài)的要素,資本就立即采取各種手段予以清除,從而更好地保證資本邏輯有效地運行。為此,“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組織粉粹一切反抗;相對過剩人口的不斷產生把勞動的供求規(guī)律,從而把工資限制在與資本增值需要相適應的軌道以內;經濟關系的無聲的強制保證資本家對工人的統(tǒng)治”*《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46頁。。這樣,資本就可以通過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和社會關系把雇傭工人收編在自己的麾下,供自己來支配,從而達到消解工人對抗資本的目的。雇傭工人被牢牢約束在資本構建的巨大“牢籠”中,資本主義社會實施規(guī)訓與懲罰,使得雇傭工人逐漸喪失反對資本主義的意志,這也是資本主義想要的結果。正如韋伯所指出的,資本主義的進程是一個理性化過程,這個理性化把人與物都置于秩序化世界之中,隨之建立起相對應的觀念即意識形態(tài),為這樣的理性化世界秩序辯護,如果有人不滿意或者反抗被資本主義形塑的社會形式,誰就將被視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怪物,會被社會遣送到應該去的地方(瘋人院、監(jiān)獄),他們將被貼上奇妙的符號標簽,從此他們被視為是社會的非存在者。一種非存在的存在是不會引起人們關注的,甚至將會被人們遺忘。
資本為了謀求自身的強大,建立了強大的產業(yè)后備軍,通過后備軍不斷地補充能源和力量,從而加快了自身的增長速度。資本為了保證有足夠多的力量支持自身的發(fā)展,對后備軍內部進行不斷地調整。一般來說,這些后備軍是由大量的過剩人口構成的。其實,這些“過剩的個人人口是積累或資本主義基礎上的財富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但是這種過剩人口反過來又成為資本主義積累的杠桿,甚至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一個條件。過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了一支可供支配的產業(yè)后備軍,它絕對地從屬于資本,就好像它是由資本出錢養(yǎng)大的一樣。過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實際增長的限制。為不斷變化的資本增值需要創(chuàng)造出隨時可供剝削的人身材料”*《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8-729頁。。這就說,過剩的人口是由資本的需求決定的,工人的命運是被資本牢牢地掌握著,資本通過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吸收一部分工人,同時通過把可變資本轉化為不變資本方式又把一部分工人“游離”出來,從而使得工人就業(yè)壓力加大而付出了更多勞動,這就使得勞動供給不依賴工人的供給,因此,“勞動供求規(guī)律在這個基礎上的運動成全了資本的專制”。*《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37頁??梢哉f,資本使得“游離”出來的工人成為一個非存在者,他們被拋入到一個骯臟的、充滿污濁的潮濕空間中,他們缺乏關懷,缺乏愛,正因如此,馬克思認為,資本的積累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過剩人口是資本積累的結果,是資本邏輯運動必然產生的狀況,但是馬克思通過社會歷史考察分工和私有制,以及工業(yè)社會對人口的需要,從中找到勞動供求規(guī)律,從這種勞動規(guī)律的剖析中,認識到人口增長如何產生過剩的人口,針對產生現役軍和后備軍的嚴謹分析,指認資本為了自身充滿頑強生命力,以致達到永久,便不惜以犧牲工人的生命為代價,而資本主義將這樣的事情視為是合理和正當的,學者們竟然無恥地把“資本主義生產的對抗性理解為社會財富的普遍的自然規(guī)律”,“頌揚貧困是財富的必要條件”,為了極力維護資本邏輯,資產階級學者大力美化資本主義制度,鼓吹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帶來了自由和平等,這將改變人的精神面貌,改善人的政治權利,這也是人類的福祉。其實,資本帶來的不是福祉而是它自身毀滅。馬克思指出,一旦“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下繁榮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4頁。。
過剩的人口是資本積累產生出來的,它為資本提供了一個儲存著可供支配的勞動力,但是,過剩的人口卻陷入了需要救濟的赤貧的境況,為此,資本主義社會通過了濟貧法案,實施對剩余人口的治理和監(jiān)管,剩余人口的生命不再是他自身的,他們聽從資本的安排,資本是他們的主人,他們的生命從屬資本,資本隨時捕獲、征用、控制他們,資本基本上對他們實現了全方位的監(jiān)控。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權通過物權中介,物權表征人權,人成為一個不如物的無名之人,這樣的無名分的處境,似乎把人棄置在絕境之中。人的抗爭和反抗都是無效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荒謬。資本在不斷生產剩余人口的時候,不斷為自身這種神奇的魅力沾沾自喜,資本通過自身提升了物的價值,甚至將物化為神,可是,人的地位卻不斷地遭到貶低,人的價值隨資本的增值而降低,資本剝奪了人的尊嚴,它把人的豐富性變成簡單和機械,這種死物對活物的統(tǒng)治令人窒息。
我們看到,資本的積累同樣也是貧困的積累。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的手段都轉變?yōu)榻y(tǒng)治和剝削生產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發(fā)展,成為局部的人,把工人貶低為機器的附屬品,使工人受勞動的折磨,從而使勞動失去內容,并且隨著科學作為獨立的力量被并入勞動過程而使勞動過程的智力與工人相異化;這些手段使工人的勞動條件變得惡劣,使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屈服于最卑鄙的可惡的專制,把工人的生活時間轉化勞動時間,并且把工人的妻子兒女都拋到資本的扎格納特車輪下。但是,一切剩余價值的方法同時就是積累的方法,而積累的每一次擴大又反過來成為發(fā)展這些方法的手段。由此可見,不管工人的報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狀況必然隨著資本的積累惡化。最后,使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yè)后備軍同積累的規(guī)模和能力始終保持平衡的規(guī)律把工人釘在資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羅米修斯釘在巖石上釘得還要牢。這一規(guī)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4頁。
如果說資本積累意味著貧困積累,那么它將帶來如下問題:伴隨著生活貧困的過剩人口的增長,過剩人口在無法獲得相應的保安和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的情況下,過剩人口將真正成為社會的“貧困”。隨著過剩人口死亡率的增長,過剩不再是“過?!绷?,從此人口將成為稀缺資源,這不利于資本主義最終實現資本的持久性增值。所以,為了保證長期有效地供給雇傭勞動力,為了保持資本主義的自身的發(fā)展,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從生命政治角度,展開了對雇傭工人的深入的展布。為了更好地維持能夠提供勞動的人口數量,他們對雇傭工人的生命相應地實行了權力監(jiān)制,比如生物技術、醫(yī)藥、醫(yī)療保險、規(guī)避死亡風險等都構成生命權力規(guī)制的對象。從資本對過剩人口的需要出發(fā),他們通過對生命權力的監(jiān)制,達到對生命的操控,并且借助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宣傳使他們的做法獲得合理性和正當性。我們知道,一定規(guī)模的人口是構成國家的基本要素,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口不存在什么“過?!?,每個人的生命存在都是有意義的。馬克思從生產邏輯上闡明了這樣的觀點,人類生存的第一個歷史前提就是物質生產活動,為了人類自身的存在與發(fā)展就必須進行生產活動,只有生產活動才能滿足人類的最為基本的吃、穿、住、行需求。在這里,馬克思充分肯定了作為一個有生命的個體的人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這是不能被剝奪的。但是,當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后,情況截然不同了。馬克思指出,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在全部資本中可變資本所占比重日益減少,由于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是由總資本中可變資本的大小決定的,因而可變資本所占比重的減少,必然導致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相對減少,甚至絕對減少。從這個意義上講,過剩人口是資本邏輯的必然產物。資本邏輯運演的結局是社會財富越來越集聚在少數資本家手中,而廣大的貧困的工人階級越來越遭受失業(yè)和貧困的折磨,這就使得社會形成嚴重的兩極分化,從而在資本主義內部產生對抗性矛盾,這種矛盾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危機的根源。但是從資本邏輯出發(fā),決不允許社會危機的爆發(fā),他們期望能夠繼續(xù)維護與保障資本增值的社會制度。因此,資產階級學者主張通過調整統(tǒng)治方式,緩和內在沖突和對抗。
資本主義內部改良不是放松了對工人的監(jiān)管,而是從根本上實現了對所有人的全面控制,權力已經滲透到了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毛孔和血液之中??梢哉f,資本主義發(fā)明了一種治理方式,在祛除了統(tǒng)治的政治化的同時,實現了對人的隱蔽性管控。如果說傳統(tǒng)資本主義的資本增值過程呈現一種野蠻的暴力傾向的話,那么現代資本主義則呈現一種文明的治理方式,他們對每個人的生命進行全程跟蹤,一個人從受孕到出生到成長,整個生命過程在大數據時代全部被國家掌控,國家通過身體置換靈魂和精神,通過為每個人提供身體的舒適和安逸,消解人們反抗國家的意志,消除對抗國家的意愿。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在貫通辯證法的同時力圖表明辯證法的政治意圖,即通過批判資本主義實現對資本主義的革命。馬克思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角度指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趨勢,資本主義必然滅亡,但是資本主義不會自行滅亡,這需要作為“過剩人口”的工人階級的覺悟,覺悟到自己是革命的主體,意識到自身的歷史使命。馬克思的政治觀是旗幟鮮明的階級斗爭觀,放棄階級斗爭也就放棄了無產階級的使命,如果無產階級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無產階級就無法獲得真正的解放,也就無法真正解決人類的危機。資產階級學者認為馬克思的政治觀更多體現或者表達了一種暴力觀,而他們認為現代國家發(fā)展需要一種去政治的科學,以文明形態(tài)的中立科學觀取代政治性的政治觀,因此,一種公共政策學公共管理學誕生了。
資產階級學者認為,發(fā)生在公共領域的一些事件都應該交給公共政策學研究和決定,公共領域事件意味著公共政策安排和治安的缺失,需要不斷完善這方面的治理工作。這些資產階級學者認為,無論從本體論還是認識論上看,政治都因時代不同而發(fā)生變化,方法論同樣應該發(fā)生實質改變。他們把政治理解為社會治安和國家治理方式,在為每個生命個體提供相應公共服務的同時,使得他們接受政治權力的監(jiān)管和治安管理,他們不曾意識到這樣的監(jiān)管和治安管理有什么不對,這種監(jiān)管和管理不會對人的生命體產生危害,甚至“民眾對專門進行內部鎮(zhèn)壓的武裝力量充滿愛心”,對警察的怨恨銷聲匿跡。*[法]齊澤克:《突破可能性的極限》,季光茂譯,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6頁。可以說,基于這樣的情況,社會共同體中的每個人作為主體就不再擁有主體性,在喪失主體性的同時也接受和認同了一種服從和從屬性的現代性治理方式。這種治理方式改變了原有的統(tǒng)治模式,把本來體現為壓迫的政治權力創(chuàng)造性低轉化為一種隱性的治安權力,從而悄然消解了人們對政治權力的敵意,消除了抗拒和抵制政治權力的意志,人們甚至愿意選擇生活在這樣的隱性的治安權力監(jiān)控之下,并認定這就是“烏托邦共產主義”的實現。殊不知,恐怖主義事件驚醒了歐洲國家的人民與政府,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學說以及馬克思的政治觀。
其實,他們只不過是通過自身的主觀臆想構建了一個想象的虛假的共同體,使得每個人生活在甜美的夢鄉(xiāng)里,但一聲驚雷把他們喚醒,在面對殘酷的現實的時候,他們不知所措,迷茫、困惑、彷徨,此時國家權力的介入使得他們似乎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很快認同國家對每個人的生活實施全面接管,于是國家開始重新構建社會秩序,重新劃定罪責,通過修訂法律,重新劃定了合法存在者與非法存在,合理行為與不合理性為,而那些非法存在者不再是受法律有效保護對象,被視為社會的“剩余物”、“多余人”,他們的命運可想而知。他們不再被同情,反而遭到譴責和痛恨,成為全社會的公敵。他們成為人人得而誅之的對象。與此同時,資本主義通過大量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使得國家對個體存在者的生活實施全面接管變得合理合法。如此一來,個人就陷入到對國家權力的嚴重依賴中,從而使得國家的政治權力范圍的擴展性使用獲得正當性,權力的行使喪失約束,但這對于人們權利的保護將是致命的。
我們知道,任何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的思想,任何國家的統(tǒng)治者都是通過意識形態(tài)來鞏固自身政權的,統(tǒng)治者是意識形態(tài)的創(chuàng)造者,他們掌握著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持其最高統(tǒng)治地位,必須成功地把其自身的道德、政治和文化價值拓展為社會規(guī)范,從而構建一種在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共識”*郭忠華、郭臺輝編:《當代國家理論 基礎與前沿》,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53頁。??梢哉f,統(tǒng)治階級成功地維持了其統(tǒng)治對象的自愿服從。在這個意義上,作為統(tǒng)治者對立面的被統(tǒng)治者不掌握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他們處于失語狀態(tài)。作為被統(tǒng)治者的無產階級如果不能覺悟到階級意識,自覺到階級身份所賦予的歷史使命與歷史責任,就不會起來革命。反抗的喪失會使得自身處于異化之中,因此,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只有作為一個階級團結起來進行斗爭才能克服異化現實解放,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實現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對人的畸形、殘缺、片面發(fā)展的超越,也是對人作為多余人或者剩余物的事實的超越。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每個人都能獲得做人的尊嚴,獲得健康、完整、全面的發(fā)展,每一個生命作為生命都將獲得平等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