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中興實驗學校 周海淵
眾所周知,在語文這個學科里,作文占據著整體分值的百分之四十。也就是說,作文是語文的重點,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關鍵組成部分。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這樣的一個問題,學生的作文水平無法得到有效的提高。針對這樣的局面,我們應當找到問題根源,全力設計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應當從積累做起,具體如下。
很多小學生由于在小學階段沒有打好寫作基礎,總是覺得自己寫不好作文,不知道如何下筆,處于一種迷茫的狀態(tài)。在初中階段,開展寫作教學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不再迷茫。究竟應該如何做呢?筆者認為,學生對于寫作之所以會出現迷茫的狀態(tài),是由于在本質上缺乏對作文的興趣。興趣是一種無形的驅動力,它的存在能夠讓學生充滿熱情和積極性。因此,我們應當積累興趣,改變學生畏懼寫作的觀點。具體來說,積累中學生的寫作興趣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比如說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方式來讓學生置身于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從而引導他們放下對寫作的偏見。再比如,我們可以設計一些趣味化的小活動,引導學生共同參與,為學生帶來愉快的學習體驗。
我在開展“說真話,抒真情”這一專題的作文教學時,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在課堂上設計了多個環(huán)節(jié)來對學生進行引導。在課堂的開端,我讓學生誦讀自己在課前收到的表達親情的古詩句,如“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钡鹊龋⒒仡欉@一單元中課文里所表達的親情,以此來為接下來的寫作奠定感情基礎。在課堂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里,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說一件自己家里最能體現溫暖親情的小事,比如爸爸媽媽的一個電話、給爺爺的一杯熱茶等等,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并引導學生注意細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學生積極參與,親身經歷讓大家對于本次的寫作有了更多的興趣。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豐富素材的作文是缺乏內涵的。對于中學生來講,他們在寫作的過程中存在的一大問題就是缺乏寫作素材,往往在確定了一個寫作主題后不知道如何運用素材來讓這個主題豐滿起來,總是寥寥幾筆進行寫作,文字空洞,作文干癟。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當加強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通過一系列的教學策略來促進學生掌握更多的寫作內容。積累素材的方式有很多種,從課內來講,中學語文的教材中有許多值得我們牢記的有意義的故事和精煉的語言,對課內的知識進行積累,是積累素材的基本步驟。從課外來講,中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多讀一些名著或者作文選,通過汲取課外知識來掌握更多的材料內容。除此之外,在信息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學生還可以利用網絡媒體來收獲素材等等。
我經常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精彩描寫進行積累,這樣以來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還能夠讓學生通過揣摩課文中的一些精美例句來掌握更多的寫作素材。比如說在學習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時,我引導學生將課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積累在筆記本上,并仔細體會老舍先生在寫作時蘊含的情感。這篇課文中有許多令人眼前一亮的句子,例如“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窗?,山上的矮松越發(fā)的青黑……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在這一段中,作者從山上寫到山尖,再到山坡和山腰,順序完整,描寫優(yōu)美,著實是令人心神俱往的寫作素材。
有了興趣和素材,學生便可以順利地下筆,通過文字的組織來形成一篇作文。但僅僅如此是遠遠不夠的,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我們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技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對文字進行潤色,讓整體的作文變得更加構思巧妙、語言凝練、句式精美。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日常的作文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寫作技巧和方法,并帶領學生不斷練習,不斷運用。想要讓作文閃閃發(fā)光,讓讀者眼前一亮,就必須要多寫多練,將學到的寫作方法逐漸內化,從而形成自身的寫作風格。因此,積累方法至關重要。
以描寫人物的作文為例,在對人物進行描寫時,外貌描寫是一個重點內容。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我向學生傳授了一些外貌描寫的小妙招,并帶領學生進行練習和品味。比如說在進行外貌描寫時,一定要有順序,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先寫整體再寫局部,局部描寫時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這種方式的外貌描寫能夠為讀者營造出一種真切的人物形象。如魯迅先生在《祝?!分袑ο榱稚┑耐饷裁鑼懢褪抢昧诉@種方式——“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痹隰斞傅拿鑼懴?,“祥林嫂”仿佛就站在我們的面前。
鄧拓曾說:古今中外有學問的人,有成績的人,總是十分留意積累的。積累,對于學生來說是一件細水長流的事。雖然在積累的過程中,我們可能無法馬上看到明顯的效果,但是積累卻可以使我們日益充實,這種充實,終會帶我們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