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紀美國最杰出作家之一,被譽為爵士樂時代的“桂冠詩人”。作為積極投身美國消費文化的作家,二十世紀的美國在社會習俗,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上的劇烈變化都在菲茨杰拉德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因此他的作品都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典型特征。《夜色溫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同時也充分地體現(xiàn)了美國20世紀20年代的消費文化,本文以這部小說為藍本,探討一戰(zhàn)后美國的消費文化以及它對人產(chǎn)生的影響。
關鍵詞:消費文化;《夜色溫柔》;菲茨杰拉德
美國天才作家菲茨杰拉德形象地將20世紀20年代命名為“爵士樂時代”,并以此為榮,“爵士樂時代”是指從1919年五一節(jié)暴動平息到1929年10月股價暴跌的十年間。這是美國經(jīng)歷巨變的十年,一方面,美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迅猛;另一方面,社會觀念和思想發(fā)生了大變革。這十年也是菲茨杰拉德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作為這一時代的親歷者和見證人,他以冷靜的眼光和細膩的筆觸記錄了這一時代,成了這一時代的代言人,被稱為爵士樂時代的“桂冠詩人”。
一、 爵士樂時代的“桂冠詩人”
菲茨杰拉德的小說都帶有強烈的自傳色彩,他的作品多以自己和妻子珊爾達作為原型。菲茨杰拉德1896年出生于美國中西部明尼蘇達州圣保羅市一個小商人家庭,家境并不富裕。1913年,他執(zhí)意報考貴族式高等學府普林斯頓大學,用繼承自外祖母的并不豐厚的遺產(chǎn)勉強支付了在普林斯頓大學四年昂貴的學費。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菲茨杰拉德應征入伍,被派駐到南方的亞拉巴馬州,在這里,他愛上了大法官的女兒珊爾達,并且與她訂了婚。大戰(zhàn)結束后,他回到紐約謀生,收入微薄且前途渺茫,未婚妻立即與他解除婚約。菲茨杰拉德只得帶著返回家園,閉門修改被出版商退稿的《人間天堂》。沒想到這部小說出版后獲得意外成功,為菲茨杰拉德帶來了財富和名氣,也使得珊爾達重新回到了他身邊。但這個一年之后有了足夠錢財才娶到‘黃金女郎的男人,始終保持著他對有閑階級的不信任和敵意。他痛苦的經(jīng)歷加深了他對美國社會的認識,為他后來的小說創(chuàng)作提供了感性的素材。菲茨杰拉德在人生階段的初期就是以一個外來者的身份生活在一群富家子弟們中間,他出生于社會中下層,而妻子珊爾達出生于社會上層,自出名以后,他也開始混跡于美國的上流社會,夜夜笙歌,揮金如土,可以說,他之后發(fā)表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和《夜色溫柔》都有他本身生活的影子。
二、 一戰(zhàn)后美國的消費文化
一戰(zhàn)后美國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物質生活變得極為豐富,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消費欲望也愈加膨脹。甚至樹立起所謂的消費主義道德觀,認為人要為金錢而奮斗,節(jié)約可能會制約社會的發(fā)展,消費才是應該提倡的一種美德,有錢就應該及時花出去。結果,當時的美國人普遍習慣于把追求金錢和奢侈的生活作為自己的生活理想。而商品生產(chǎn)者為了獲得更豐厚的利潤,保障再生產(chǎn)的順利進行,也在最大限度地促進消費,他們通過充分挖掘消費者的欲望,使他們相信自己仍然還需要自己實際上并不需要的物品,極力誘導人們盡情消費。表面看起來,做出消費決定的好像是消費者自身,事實上是商家通過廣告電視等各種大眾傳媒誘導消費者做出消費行為。美國著名女作家伊迪絲·華頓在她的代表作品《純真年代》和《歡樂之家》中曾為我們盡情描畫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紐約社會的繁榮景象:上層社會的貴族們舉辦大型奢華的舞會宴請賓客,購買最昂貴的奢侈品,到風景綺麗的勝地避暑旅游……此時的美國呈現(xiàn)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敖疱X第一,享樂至上”的價值觀震蕩著人們的神經(jīng),整個社會道德淪喪、物欲橫流,人們通過炫耀財富的方式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住豪宅、開名車、揮金如土、縱酒享樂,這種毫無節(jié)制的追求物質享受和欲望的滿足帶來的反倒是精神上的迷失和情感上的空虛。
三、 《夜色溫柔》中的迪克的迷失與毀滅
《夜色溫柔》為我們營造了一個迷離繁華的上流社會—海灘與高樓、金錢與宴會、俊男與美女,愛欲與情場?!敖疱X第一,享樂至上”的消費文化使男主人公—一個原本有雄心壯志的心理醫(yī)生,迪克.戴弗漸漸沉淪,最終迷失自我。
在消費社會中想要通過消費追求自身的完整性,達到自我實現(xiàn)根本就是一種空想,其結果只是被控制得更加牢固?!兑股珳厝帷肪腕w現(xiàn)了這樣一種悖論。迪克和尼克爾結婚進入上流社會,一方面是因為他喜歡上了尼克爾,另一方面他也在與尼克爾的婚姻中扮演一個“醫(yī)生”的身份,他想救贖尼克爾以及她所處的那個病態(tài)的階級,以此實現(xiàn)自己生活的意義,但他最終卻不得不受制于消費本身,越陷越深,無法自拔。身心俱疲的迪克離自己的救贖理想越來越遠,終日沉迷于感官刺激,事業(yè)逐漸荒廢。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堪稱整個人類的文化財富,他的小說無處不滲透著對在消費文化影響下的自我、人生、和人類命運的深刻思考。在“金錢至上,娛樂至死”的消費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重新解讀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不一定能夠為解決當前社會存在的精神焦慮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但它至少能讓我們清醒地認識、了解消費文化的本質,提醒我們銘記初心,不忘本真,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參考文獻:
[1]讓·鮑德里亞著,劉成富等譯.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吳建國.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羅綱,王中忱編.消費文化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菲茨杰拉德著,巫寧坤,唐建清譯.了不起的蓋茨比·夜色溫柔[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5]西莉亞·盧瑞著,張萍譯.消費文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齊奧爾格·西美爾.時尚的哲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李小艷,吉林省長春市,長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