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遇見各有不同,時間決定你在生命中遇見誰,內心決定你想要誰出現(xiàn)在你的生命里,行為決定最后誰能留下。我的閱讀路上遇見它,驚鴻一瞥,便深藏心中。在藏匿中發(fā)酵,促使我不斷矯正當下坐標,修正精神成長的軌跡。
見到一本書,習慣于從打量封面開始,秀外慧中是審美的一種模式,內秀外拙也會越發(fā)吸引人。封面的細賞,吸引我對內容作大概猜想,這份神奇會使讀書充滿樂趣。初見它,簡樸的封面,乳白的背景色,黑色字體的書名,一切都是那種扎進書堆里就淹沒其中的姿態(tài)。書名也很樸素,從《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中看不到奪人眼球的文字喧嘩,只有外文單詞的題目和作者昭示著它的視角來自于異域。簡樸卻又不同,“最浪漫的人倚立于簡樸的門前”,正因如此,才讓我生出一份好奇之心,闖進書里,想一睹這種在教育中“關心”頻率高到泛濫的詞,作者又會有怎樣不同的見解。讀下去,漸漸生出喜歡。
讀一本書,喜歡帶著未見時的想象而來。出乎我的思想,那里就是閃光的地方,讓我駐足流連,在那里琢磨,勾連生活,四面拓展,長出了思維樹來。在這樣的游戲中,我讀懂了內容,遇見了作者。
在“關心和反應”一節(jié)中,“我一直主張,認真傾聽并且積極回應是關心的基本標志”這句話讓我精神一振。傳統(tǒng)的觀點中往往會忽略“積極回應”。腦中快速播放我們的日常:你要把字寫認真,同學間要友好相處,路隊要做到“快靜齊”……現(xiàn)在深思下來,或許這是一種愛,但充其量不過是一種偽關心,這里缺少對被關心者的真正關注和尊重。施愛者用教學目標、管理目標強迫被愛者去做他們覺得有益的事情,目光中只有教學目標、管理目標,卻忽略了人的存在、生命的存在。
張祖慶老師在《警防學校教育的“油膩現(xiàn)象”》中列舉的種種,正是我們重施愛、少回應造成的種種不良現(xiàn)象。在教育中,我們打著冠冕堂皇的教育目標行走在愛的道路上,卻懶得回頭看看目標是否實現(xiàn)。其實,最終原因是我們工作中大多沒有積極回應這樣的思路,這才是值得警醒的地方。這句話,傳播一種思想,改變一種思維,將我們從只見一棵樹木的眼光提升為見到整個森林;將我們從迷失的教育旅途中清正思源,回到原點,回到初心。只有將教育作為一個整體的過程,過程中時時關注被關愛者,我們才不會被蒙蔽,關心才不會變質。
“認真傾聽”更是纏繞住我的目光。傾聽,用耳朵聽被關心者發(fā)出的心聲,了解他的需要;更是用眼睛“聽”,聽出被關心者的行為,用思想“聽”,聽到被關心者的心理特點、生長規(guī)律。以貼合被關心者的方式去關心,是關心關系存在的前提。李政濤教授在《重建教師的精神宇宙》中提出“傾聽者必須具備以下態(tài)度:首先,接納和平等,不要把學生作為學生來接納,而要把學生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來接納。其次,專注和警覺。對待關心者保持專注和警覺,才能及時生出教育智慧,做出準確有效的反應。再次,參與和體驗。這是積極傾聽的最好方式?!崩罱淌诘膬A聽見解具體化了諾丁斯的認真傾聽的觀點。
在傾聽與反應中駐足,我看到了諾丁斯對生命的關懷,看到了她的嚴謹縝密,看到了她對教育獨特的追求與思考,在文字的心動處,我恍若認識了諾丁斯。
真正的讀書,就是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靈魂對話。你的閱歷中,或許會有書中的精彩,大有人生遇知音之感。書中的精彩,或許你無緣體會,卻讓你醍醐灌頂,指點以后人生。
“物質世界的秩序是用來引導靈魂深處的靈靜?!边@是蒙臺梭利對待物質的視角,展現(xiàn)了物質世界的秩序給人帶來的美好畫卷。但是,當今教育中,教育者眼中的秩序又是怎樣的?這樣的秩序背后是否有控制和壓抑?一旦脫離教師的視線,或到了另一種環(huán)境中,這樣的秩序就難尋蹤影。那么,如何能夠讓物質的秩序引導寧靜和優(yōu)雅?
諾丁斯的做法讓我大開眼界,并深深地佩服,由衷地贊嘆。她說:“孩子們對用品不珍惜,成人們用的是批評甚至懲罰孩子對工具的濫用,但是卻很少引導孩子認真思考工具的使用價值?!彼ㄟ^引導孩子研究物質世界而對物品不由自主產生真正的關心之情。例如研究一個產品,可以研究這一產品的各種品牌,哪一個品牌是最好的?誰定的標準?是不是有些牌子更具有美學價值?是不是有些品牌綜合起來看更勝一籌?在研究物質的同時,引導孩子們探究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才可能反思自己的不足。
這樣的思維讓我眼前一亮。有一種做法叫欲擒故縱,有一種做法叫迂回曲折。這是一種發(fā)酵,教育本身就是一個慢活,作者用極大的耐心引導孩子進行一系列探索,而在探索中培養(yǎng)了感情,這樣的情感是來自于內在,從而建立的對物質的熱愛發(fā)自于真心。作者所營造的活動情境真的是繞了彎子嗎?細細想來,這才是最智慧之舉。在這樣的研究中,撿拾了一路珍珠,拓寬了生活的眼界,培養(yǎng)了探究精神,發(fā)掘發(fā)展了部分學生的特殊興趣。育人價值實現(xiàn)了多元化,這才是人的終身發(fā)展最合適的教育模式。
此刻,我想到了“浸潤”一詞。其實,我們的教學也是如此,不要急功近利,我們?yōu)榱藢懸患虑?,讓學生體驗一次蛋炒飯活動,這樣的行為其實是一種碎片思維。而真正關心孩子的成長,應從關心視角教育孩子,將這件事變成一個過程:蛋炒飯的不同做法、蛋炒飯的味道、加調料的研究、可以擺放出哪些造型……這樣對孩子來說,既收獲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又親歷了受教的過程,會對勞動者產生由衷的欣賞和尊重。
現(xiàn)在,我積極踐行的戲趣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的研究,是不是與此思想有異曲同工之效呢?在教學中融入戲劇元素,創(chuàng)設情境化學習場景,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的實踐體驗,在表演、游戲等學生喜歡的形式中設計教學活動,使教學成為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歷程。這樣的實踐背后藏著對學生的關心,尋找學生的方式去教學。在這里,我的思維被碰撞得火花四濺,心潮澎湃中變得目光澄明?;蛟S,這就是精神相通的魅力吧!
我相信,每個人在走向成熟與卓越的路上,都有開啟心扉的“相遇”,回憶這些年,我的每一次值得記憶的相遇,不少都與書有關,在這樣的遇見中,我變得美好且更有力量。
在人生的路上,有如此遇見,無比幸運,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