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資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張秀玲
在《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強調(diào)“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jié)合,相互促進”[1]。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極為密切,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有許多可以相互促進的有效策略或方法。
小練筆是讀寫密切結(jié)合的產(chǎn)物,這種隨課文學習的小練筆又分為幾種類型:
1.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可進行續(xù)寫、擴寫、改寫、縮寫。如續(xù)寫《皇帝的新裝》,擴寫《乘船》或詩歌《夜雨寄北》,改寫《木蘭詩》。
2.對寫作及各種表達方法的遷移與應用。如教完《巨人和孩子》時,學了擬人手法、用疊詞描寫景物的寫作手法,可讓學生運用這些手法寫小練筆。
3.仿句、仿段的訓練。文中的精彩語句讓學生進行仿句,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的句式仿寫。
4.寫讀后感、評論。如《爸爸的花兒落了》寫200字的讀后感。學了《傷仲永》后,你如何看待傷仲永的“泯然眾人”寫出100-200字的評論。
5.品析賞析類的小練筆。如閱讀課看《繁星·春水》后,評析語言、感情。
總之,我認為隨堂小練筆的這種訓練形式是將教師所傳授的語文知識轉(zhuǎn)化成語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將讀與寫緊密的結(jié)合在一起,堅持3年,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將細碎的語文知識慢慢地化成學生的內(nèi)在語文能力或者語文素養(yǎng),從而達到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能力。
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大量的課外閱讀,而大量地去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又會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那么如何引導學生課外閱讀呢?
1.有計劃地在每學年、每學期、每月讀名著,進行讀書交流。如以語文版七上教材為例,學了詩歌單元,了解了詩歌的意象、意境等詩歌知識后,利用課上或課下時間讀《繁星·春水》,結(jié)合寫的品析賞析的小練筆或者仿寫的詩歌,學生進行交流。
2.利用與教材配套的語文讀本及練習冊,或者教師自己找的相關主題或文體類似的文章,上群文閱讀課。如七上第一單元,都是敘事類的記敘文,精讀《憶讀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略讀《爸爸的花兒落了》和《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再讓學生讀語文讀本或練習冊上的同類型閱讀,展開群文閱讀。
3.課前三分鐘演講,講故事,背美文。每天將一句名言,一句古詩,一條俗語、諺語、成語寫到黑板上等活動會對學生語文素材的積累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時進行圈點批注,好詞句,好段落的積累,做好摘抄。對學生進行跳讀、瀏覽等閱讀方法的指導,這些對學生形成語文閱讀的核心素養(yǎng)有很大的幫助。
課改的前幾年淡化語法、語文基本知識的講授,好像講了就會帶上傳統(tǒng)課的帽子。淡化品詞品句和深入文本,總是忙著課外拓展思維的延伸,失去了語文課的語文味。近幾年呼吁語文課反璞歸真,回到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上來。我認為語文課大有必要講授語文知識,就像數(shù)學課講公式定理,英語課講語法,只是語文知識的講解不要生硬的“灌輸”或“填鴨”,要隨文學習。
語文知識的講析分兩種方式。
1.零散語文知識進行點滴滲透,主要在平時閱讀教學課上。有些知識點學生難以理解,教師一定要講清。在教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時,學生對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的理解有難度,這時教師在講課時適時地可進行了用典及用典的效果的講析。講完之后可以聯(lián)系其他用典的詩句。如李白的《行路難》“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進一步讓學生感受用典的魅力。這樣的講析是完整的,很透徹。學生易于理解。
2.語文寫作知識的系統(tǒng)講座,主要在作文課上??梢园才抛魑闹埽缃虒懽鲗n}《如何進行人物描寫》,先用一到兩節(jié)課進行人物描寫的知識講解和小片段描寫的訓練,用一節(jié)課進行大作文寫作訓練,再用一節(jié)課讓學生互評作文,教師再做點評分析,最后用一節(jié)課重新修改作文。這樣閱讀與寫作緊密結(jié)合,相應的語文知識在閱讀與寫作中不斷內(nèi)化,最終培育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的核心素養(yǎng)。
試想,學生沒有知識的積累,何以形成能力的發(fā)展。學生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師傳授知識技法,夯實語文知識,更要給予語文知識的學法的指導。本文探討了一些培育閱讀與寫作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策略及方法,相信還有其他的有效方法。語文教師應讓學生多練筆,多閱讀,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能力,在實踐中培養(yǎng)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
【1】語文課程標準,2011
【2】顧之川.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J】.中學語文教學,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