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珊 (遵義師范學院 563002)
1935年1月,紅軍根據(jù)黨中央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蘇區(qū)根據(jù)地的指示進入遵義,建立了根據(jù)地,并隨之在這里開展革命文化活動。
1940年,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帶領全校師生來到遵義、湄潭,在宣傳抗日的同時也協(xié)助遵義音樂文化工作者宣傳紅軍革命。
1946年,作為重慶“國立音樂院”音樂社團的山歌社理事——遵義人潘名揮在學習一年后,回到遵義成立了“山歌社遵義分社”,在遵義開展了對音樂愛好者的音樂教育和音樂函授活動。
這三支外來的音樂文化力量,在遵義自發(fā)的展開了一系列地抗日宣傳活動,這些音樂文化活動具有怎樣的特點?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宣傳抗日的音樂文化活動可謂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大致可以分為紅色歌謠、新聞燈、歌劇和話劇。
紅色歌謠按其創(chuàng)作主體的不同有紅軍宣傳、群眾集體創(chuàng)作和音樂工作者創(chuàng)作三種類型。
1、紅軍宣傳
紅軍在進入遵義后,為了取得群眾的信任,粉碎破國民黨對紅軍的造謠,他們在歌詞中唱道:“紅軍紀律嚴明,行動聽命令,不敢胡亂混,打土豪要歸功公,工農(nóng)的東西不拿分文。說話要和氣,開口不罵人。上門板,捆鋪草,房子掃干凈。借物要送還,損失要賠錢。解便找?guī)丛璞芘??!?
2、群眾集體創(chuàng)作
遵義群眾編創(chuàng)了關于紅軍的革命歌謠,如: “紅軍到,干人笑,紳糧叫;白軍到,紳糧笑,干人叫。要使干人天天笑,白軍不到紅軍到。要使紳糧天天叫,白軍兄弟拖槍炮。拖起槍炮回頭跑,打倒軍閥妙!妙!妙!”2
3、專業(yè)創(chuàng)作
文藝工作者也專門創(chuàng)作了紅色歌謠,莫休用進行曲的形式寫成了《再占遵義歌》:“遵義城邊的,決戰(zhàn)我們勝利了,打得煙鬼王家烈煙槍丟掉?!?陳福桐紅色兒歌:“天上幾顆心,地下幾座城。鬼子占我多少地?鬼子殺我多少人?小朋友,要記清。報仇雪恨,打走東洋兵。孩子不要哭,爸爸打日本讓你。回頭來,打勝仗,給你買塊糕喲喂?!?
辛亥革命后,花燈創(chuàng)作藝人開始有意識的將當時的社會新聞與時事政治改編進花燈唱詞,由此,花燈也被叫做新聞燈。
較為出名的新聞燈是遵義團溪鎮(zhèn)蔡恒昌、蔡德昌兩兄弟創(chuàng)作的《紅軍燈》。該故事來源于1935年1月,紅軍來到團溪鎮(zhèn)開地主糧倉接濟窮人。其內(nèi)容是歌頌紅軍幫助窮人,也達到了幫助紅軍宣傳的目的,其他還有《送郎當紅軍》等。
歌劇以傅邦榮創(chuàng)作的《壯丁》較為出名,由遵義音樂教育促進會在1941年春節(jié)期間進行了演出。這部歌劇除序曲外,由財狼進家門、送郎去當兵、捷報頻傳想親人、一件寒衣一顆心、政府發(fā)下光榮證、凱旋歸來情更深組成,每場都有主題歌。該劇約有30首的來自安徽、湖北、川渝和貴州的民歌小調(diào) ,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改編,曲調(diào)朗朗上口,易于傳唱,深受群眾的歡迎。
20世紀30年代,話劇在遵義被稱為“文明戲”,后稱“新劇”,最后叫“話劇”。
1940年,浙江大學抵達遵義后,校話劇團“浙大劇團”、“鐵犁劇社”等,陸續(xù)演出了《雷雨》、《日出》等。
遵義也有自己創(chuàng)作的話劇——《喚醒愚氓》,雖較短小,但在人民群眾中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另外,在遵義也成立了自己的話劇團,如“茅臺話劇團”,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話劇。
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1940年,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帶領全校師生來到遵義、湄潭,在這里辦學七年,也隨之進行了抗日宣傳活動,主要集中在話劇和歌詠隊兩個方面。
浙江大學帶來了自己的“浙大劇團”、“鐵犁劇團”,上演了當時較為流行的的《雷雨》、《日出》等劇目,同時也協(xié)助音教會演出《壯丁》。
浙江大學的“大家唱歌詠隊”,除了安排固定的時間教歌詠隊的成員唱歌,還到各街道、中小學教百姓和學生唱歌,并且還協(xié)助他們進行抗日演出,同時,每周六教老城貧民習藝所的音樂愛好者和遵義織布廠教的工人認字和唱歌。
1939年,遵義成立了“遵義音樂教育促進會”, 簡稱“音教會”, 成員過百,主要由13所小學音樂教師、遵義師范和浙江大學部分學生組成,他們組建了 “店員歌詠隊”、“青年歌詠隊”和“兒童合唱團”。并且還上街表演歌劇、話劇、街頭劇或活報劇,尤以話劇《壯丁》流傳最廣。
除以上主要的社團外,還有其它較為小型的社團和宣傳隊。1935年,紅軍進入遵義后,成立了“紅軍之友社”,其前身是“紅軍之友協(xié)會”,主要進行一些樂器的演奏和歌曲的演唱。此外還成立了其他宣傳組織,如 “革命先鋒隊”、“街道兒童團”等。
遵義下轄的湄潭、桐梓、習水、鳳崗等縣也開展了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
1938年,湄潭縣湄潭中學成立了“宣傳隊”,教大家唱抗日歌曲,排演話劇、歌劇等,暑假時又號召了40多名師生積極參加抗日宣傳隊——“飛鷹步行團”,走路前往遵義、貴陽宣傳抗日,在徒步的過程中也在宣傳抗日救亡。
桐梓縣的地下黨和青年教師劉家瑞、孫靜華等每天組織女小的學生進行晨跑,邊跑邊高聲歌唱革命歌曲,被稱之為“晨歌隊”,后來還成立了“三三O” 劇團,出演了《放下你的鞭子》等劇目。
習水縣溫水中心完全小學根據(jù)自身小學的情況,組建了自己兒童劇團,每逢較為重要的革命紀念日,如 “五?四”、“七?七”“九?一八”等,都會演出一些反映革命斗爭和反抗封建專制的內(nèi)容。
鳳崗縣也組建了宣傳隊,城區(qū)小學和女校的學生是成員的主體,他們在通過在街頭唱歌、跳舞、演話劇等形式多樣的表演活動,達到宣傳的目的。
當時的遵義是一個經(jīng)濟較為落后的的偏遠山區(qū),農(nóng)民分散居住,只有在趕場時才較為集中,因此,街頭場鎮(zhèn)也就成為抗日救亡文化宣傳的主要演出場所。同時,由于大多數(shù)群眾不識字,要在群眾中更有效地宣傳抗日,最好的方式就是形象生動地表演形式:最出名的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被演遍了市縣鄉(xiāng)鎮(zhèn),千萬群眾被感染。
1934年臘月,紅軍一部進入遵義龍坪區(qū)永安場,很多農(nóng)民對紅軍不甚了解。青年張少清就連夜編寫了街頭小劇《紅軍辦事處》,趁永安趕場時在街頭演出,農(nóng)民通過這個小劇看到紅軍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也了解了紅軍的政治主張。
1935年初,紅三軍團進入遵義縣尚嵇場,巧遇尚嵇趕場,紅軍文藝工作者就演出話劇,由一名戰(zhàn)士扮汪精衛(wèi),一名戰(zhàn)士演王家烈,其他眾多紅軍戰(zhàn)士壓著他們在街上游行。同月,紅軍李伯釗、闞世英、賀子珍等,趁遵義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大會前的時機,在萬人大會會場教唱歌曲:“我們的祖國就是蘇維埃,五年計劃三年成,偉大勝利 ……。紅色戰(zhàn)士好英勇,消滅敵人幾十軍,俘虜萬余敵,動搖了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 ……”5
1935年以后,紅軍、浙江大學、山歌社這三支外來的音樂力量相繼入遵。他們根據(jù)當時的政治形勢再結合遵義本土的音樂文化,與當?shù)厮囆g工作者共同創(chuàng)作出了歌劇、紅軍燈、話劇、紅色歌謠等;在宣傳時以專業(yè)社團為主,業(yè)余社團、宣傳隊為輔;宣傳的中堅力量以中、小學學生為主;宣傳基地則以街道、鎮(zhèn)場等人流較多的地方為宣傳陣地,這種多形式、多角度、多方面、多領域的紅色宣傳活動,在擴大紅軍影響,鼓勵群眾積極投身參與到紅軍當中起到了較為重要的作用,當然,也為遵義本地音樂文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注釋:
1.中國貴州省遵義地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紅軍在黔北[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531.
2.遵義縣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遵義縣文化館、遵義縣委黨史研究室.壯歌行[M].遵義縣革命文化史料征集辦公室編輯出版,1992.157.
3.遵義縣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遵義縣文化館、遵義縣委黨史研究室.壯歌行[M].遵義縣革命文化史料征集辦公室編輯出版,1992.190-191.
4.遵義地區(qū)文化局革命文化史料征集辦.遵義抗戰(zhàn)文化[M].征集辦編輯出版.1993.46-47.
5.遵義縣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遵義縣文化館、遵義縣委黨史研究室.壯歌行[M].遵義縣革命文化史料征集辦公室編輯出版,1992.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