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諭
摘要:《鄭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的名篇。主要講述魯隱公元年,鄭莊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間為了奪國君君權(quán)位而進行的一場你死我活的斗爭。鄭莊公設(shè)計并故意縱容其弟共叔段與其母武姜,其弟驕縱,于是欲奪國君之位,莊公便以此討伐共叔段。這篇文章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其充分表現(xiàn)了春秋筆法中的微言大義,對于我們研究春秋筆法有著重要意義。
關(guān)鍵詞:春秋筆法;儒家;微言大義
常說的“春秋筆法”,亦稱為“微言大義”、“春秋書法”,屬于我國早期時代的歷史敘述手法與方式之一。顯而易見,就是一種筆法,也可以是一種駕馭文字的藝術(shù),這種創(chuàng)作文章的手法最早是由孔子提出,就是通過文章的記敘傳達作者的思想理念,并非是借助議論性的語言來體現(xiàn)。左丘明總結(jié)成:“所謂《春秋》,微亦顯,志亦晦,婉約有序,懲惡而勸善,盡且不污,唯賢人可修矣!”
“鄭伯克段于鄢”取自于《春秋·隱公元年》一文,完整的是:“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焙我阅芘卸ù嗽掚[含了春秋筆法?簡單地說,《春秋》里的這句話體現(xiàn)了作者予以鄭莊公兄弟兩人的看法。
《春秋三傳》就上述的春秋筆法有著別樣的見解,多數(shù)是體現(xiàn)在給鄭莊公與共叔段兩人的評價中?!洞呵锕騻鳌る[公元年》:“孰克之?殺人者。殺之,且何以謂之克?大鄭伯為惡矣?!薄豆騻鳌钒选翱恕碑?dāng)作“殺”,選取“克”是為了重申鄭莊公的不道德?!洞呵锕攘簜鳌る[公元年》:“段弟不可謂之弟,而公子不可謂之公子,貶之也。段有違子弟之道,然賤段而遠鄭伯矣。何遠于鄭伯?遠鄭伯于其處心積慮,以殺成也?!苯Y(jié)合上下文不難發(fā)現(xiàn),《谷梁傳》把“克”當(dāng)作“能殺”,推測《春秋》不把段叫做“弟”,意在抨擊其“失子弟之道”。但對鄭伯的抨擊還更加嚴(yán)重,由于鄭伯步步為營,一心想剔除弟弟,并且步步相逼,咬死不放。范寧在《谷梁傳集解》里給出了更加詳細的結(jié)論,比如平常的《春秋》,君斬大夫不用帶上地名,這里特地寫出了“鄢”,暗指鄭伯?dāng)氐娜瞬⒎谴蠓?,卻是自己的親胞弟,同時有意反復(fù)說明這一點。[1]
《左傳》注疏含有春秋筆法的詳解。杜預(yù)注:“不謂國討卻書鄭伯,諷失教矣。段非弟,因而不謂弟,知鄭伯失教且段尤兇逆也?!盵2]意思是意在指責(zé)鄭伯沒有盡到做兄長的責(zé)任,段也沒有做到弟弟應(yīng)該做的,所以雖然鄭伯沒有好好教育弟弟,但是弟弟也是很反叛、抗逆。
我認(rèn)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鄭伯克段于鄢”中的春秋筆法:
一、作《春秋》目的
《孟子·滕文公下》說:“實到衰微,謬論暴行云起,臣弒君者,子弒父者,常見之。孔子畏,志《春秋》?!?于是就有了這樣的說法: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也就是說,《春秋》這本書就是孔子的小本本,哪位做了孔子違背孔子學(xué)術(shù)理論的是,就會被孔子記上,只不過他不會直接說誰做錯了,而是用記錄性的文字表達著自己在這件事上的褒貶,從而達到使“亂臣賊子懼“的效果,因為不想被后世冠以罵名,所以他們不敢在孔子的記錄里胡作非為。
二、從《左傳》看“鄭伯克段于鄢”
鄭莊公由于是倒產(chǎn)自小就受盡其母姜氏的的排斥與打擊,姜氏費盡心思的替她的小兒子獲取權(quán)益,更是給共叔段謀反做了奸細。鄭莊公是鄭國國家利益的象征,直到最后忍無可忍了才果斷下定決心處置姜氏與共叔段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但共叔段卻受于母親的保護,更加肆無忌憚,不知珍惜,于“京”之地方逐漸豐滿羽翼,久而久之,竟然公開爭奪其兄的國家政權(quán),以背叛兄長、謀逆君上的凄慘下場告終。共叔段最終會親離友散,流浪天涯,究其原因多半都是自作自受。盡管鄭伯處治了母親,且斷言“未到黃泉,不相見”,不過就孔子看來,鄭莊公可能還給自己留有忍耐的空間。
三、微言大義
《春秋》為此事命名為“鄭伯克段于鄢”,也就是指鄭莊公與共叔段二人的相互矛盾,弟弟不似弟弟,兄長不似兄長,更似兩位君主一生彼此攻伐,因此冠以“克”進行概括。古人對戰(zhàn)爭的記錄,一般要結(jié)合戰(zhàn)爭的性質(zhì)、與戰(zhàn)雙方的地位及實力等眾多方面,所以產(chǎn)生了各種說法,包括伐、征、克、討等。但此處顯然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兩兄弟之間的爭斗,卻選擇了描述兩個國家交戰(zhàn)的說法,在另一個層面上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是特別不屑于此番違背仁義的戰(zhàn)爭的。
四、客觀分析
對于深陷當(dāng)時政局漩渦的鄭莊公、公子段來說,從根本上來說,段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莊公一開始就明明白白,倘若他可以在最初的時候下定決心,給予勸導(dǎo)甚至是施加威脅,也不至于導(dǎo)致兄弟最終互相短兵相接的田地。不過莊公并未如此,卻是不斷縱容段的胡作非為,直至段的野心無法掩蓋,進而起兵謀逆。該行徑可謂是傳說中的“欲取故予”,以一種最合理,最合禮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只不過在旁人看來就像一只張著血盆大口的狼垂涎欲滴地看著一只蹦跶的小白兔罷了。
自古以來,政治舞臺的演變,只要利益和道德情感有了矛盾,就會因為利益舍棄道德情感,似乎才是合情合理的結(jié)果。因此,對于該故事而言,盡管鄭莊公的行為有失道德,也是正常的、理智的。為何如此評定,究其原因還是取決于鄭國那時的實際情況。那時的鄭國和春秋時期的眾多諸侯國相比,只是一個新生的小國家,它正式建成于春秋末期,輪及鄭莊公一輩,也只是第三代帝王,國內(nèi)政治環(huán)境也十分動蕩,再加上鄭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差,毗陵晉、楚、宋等大國,面臨著深刻被攻占的危機。處于如此險惡的實際環(huán)境里,為了求得鄭國的生存與發(fā)展,勢必要選擇幾多特殊手段。可以說,鄭莊公平息段的謀反,也是其中一個手段,憑借此次叛亂的平息,既掃除了國內(nèi)的政治右派,也確保了國內(nèi)政局的安寧。該事件的整個發(fā)展的前后都很清晰,段引起了叛亂,這在古代和當(dāng)代的所有國家中,皆是不可饒恕的罪責(zé),而鄭莊公神機妙算,成功的粉碎了這次叛亂,他是勝利者。
鄭莊公是一位中國歷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鄭國如此新興的、被強國包圍的小國,跟隨他的領(lǐng)導(dǎo),曾經(jīng)擊退了周朝的政府軍,攻退了周邊四國聯(lián)合攻伐,齊國、魯國等如此的強國、大國,由于鄭莊公的存在而不得不退讓于他。縱觀世界往今歷史,諸如此類小國威脅大國的案例均是比較少見的,但是鄭莊公真正造就了這樣的歷史,史冊中把他叫做“春秋小霸”。
五、小結(jié)
綜合以上觀點,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春秋筆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很單薄的歷史資料,雖然是較為客觀的敘事,但包含了作者的很多褒貶,可以說作者是為了傳遞自己的思想,所以使其角度單一,但是就歷史事實而言,還是缺少了大局觀與辯證著看問題的方法。所以說看《春秋》可以很好的了解孔子看待問題最直接的思考,對于我們了解儒家思想有很大幫助,但作為歷史材料上來說,還是略顯不足的。
參考文獻:
[1]戴維.春秋學(xué)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217.
[2]《“鄭伯克段于鄢”中的春秋筆法》http://www.xzbu.com/5/view-1912420.ht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