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茵
《追風箏的人》是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在2003年出版以后,就迅速成為了一本全球暢銷書。每次看到《追風箏的人》這個書名,以及它的封面--黃昏的天空,就時常引發(fā)我無限的聯(lián)想:層層斑斕的彩云中,有一片通透的蔚藍天空,一只拖著長長尾巴的風箏在余暉中翩翩起舞,仿佛能夠把人帶到更深邃,更廣闊的世界。
這部小說是以阿富汗戰(zhàn)爭為背景,12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而在一場風箏比賽時,哈桑在追逐最后一只風箏的途中被一伙不良少年堵截在小巷中蹂躪、強暴,尾隨哈桑的阿米爾目睹了一切,卻沒有勇氣展出了保護哈桑。之后,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無比愧疚,自責和痛苦使他無法面對哈桑,于是就用計迫使哈桑離開了他家。成年后的阿米爾一直以來都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最后還是走上了自我贖罪的道路。
一直以來,阿富汗就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這種災難除了來自其他國家的入侵,更來自本國人民的互相仇殺。作者將這個關于人性救贖的系列故事,都放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內(nèi),除了展示阿富汗這個國家的災難,還展示了人物的命運,從而也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作為讀者,以下幾個關鍵詞可以概括出我的一些閱讀感受。
一是友誼。在小說中,哈桑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是:阿米爾。由此可見,阿米爾在哈桑心里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即便阿米爾有了其他玩伴,不帶他玩;即使阿米爾陷害他偷了東西,他都不抱怨,不反駁……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內(nèi)容,即是阿米爾少年和哈桑一段對話:“我(哈桑)寧愿吃泥巴也不騙你。” “真的嗎?你會那樣做?”“做什么?”“如果我讓你吃泥巴,你會吃嗎?”“如果你要求,我會的。”其實,小說中還有很多相似的情節(jié)內(nèi)容,每次讀到的時候,我都會想:這樣的兩個人,怎能成為真正的好朋友?可事實上,胡賽尼所塑造的這兩個性格迥異的男孩,他們之間的友誼,從一開始就建立在不平等關系之上。其實也是在告訴我們:善良是需要底線的,無底線的善良是軟弱的。
二是救贖?!蹲凤L箏的人》是一部直面人性的小說,所圍繞的主題是救贖。比如:阿米爾的父親,強暴仆人的妻子,面對這種罪行他的自我救贖是開辦恤孤院,慷慨地幫助窮人。阿米爾的父親正是因為自己的罪,給予別人更大的善。而阿米爾為了彌補童年時期對哈桑所造成的傷害,長大后的他深入塔利班內(nèi)部,去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甚至做過傷害他人的事情,但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另一面,與另一個自己和解呢?我想阿米爾的做法還是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示的:能夠正視自己所做的錯事,并勇于承擔相應的責任,也是一種成長的表現(xiàn)。
三是希望。文章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一個意象即是“風箏”。我記得在小說最后,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情節(jié):阿米爾在廣場上放飛一只黃色風箏,并與天空中的另一只綠風箏展開了較量,因為綠色象征嫉妒,而黃色則象征溫暖和希望。此時,阿米爾也想到了自己童年時期,因滿心嫉妒父親對哈桑比對自己更多的關愛,于是就將哈桑視為爭取父親關注的犧牲品。如今,他手持黃色風箏的玻璃線,親手割斷了綠風箏。由此可見,曾經(jīng)溫文儒弱的阿米爾,在成年后終于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過去,于是,阿米爾像哈桑曾經(jīng)為自己所做的那樣,奮力為索拉博追趕那只跌落的風箏。所以,小說中最后出現(xiàn)的黃色風箏,不僅預示了阿米爾實現(xiàn)了靈魂的救贖,同時通過描述索拉博臉上微微翹起的嘴角,也意味著索拉博未來生活同樣將充滿新希望。
“我們是否知道我們心中的風箏到底在什么地方,人生錯過就不會再得到,也許我們會懺悔,會救贖,但這些似乎都已經(jīng)晚了,每當天空放飛起風箏的那一刻,我們是不是應該問問自己,我們是否真的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闭鐣刑崾镜哪菢樱L箏只是象征性的物品,它可以是愛情、友情、親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與勇敢。對于主人公阿米爾而言,風箏隱喻著他人性中不可或缺的善良與誠實,只有追到它,他才能成為人格健全的人,才符合他對自己的期望與追求。
阿富汗作為我們的鄰國,平時對于這個國家的認識和了解,也多是從新聞報道中,甚至還總會把它與塔利班、戰(zhàn)爭、難民、死亡等聯(lián)系在一起,而這樣糟糕的社會生存環(huán)境,從小說的發(fā)生故事背景也可以很直觀的看到。其實,除了讀原版的小說,我還看過《追風箏的人》改編的電影,尤其是那句多次出現(xiàn)的“為你,千千萬萬遍”,每次看到,聽到,都會情不自禁讓人落淚。試問,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環(huán)境中,還有誰能夠真誠的說出這句話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