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健蘭
【摘要】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翻譯準則對后世的翻譯工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后世所推崇。本文簡要解析了“信達雅”理論的內(nèi)容,結合外宣翻譯的實踐,探討外宣翻譯是否需要“信達雅”以及如何在外宣翻譯如何體現(xiàn)“信達雅”。
【關鍵詞】“信達雅” 外宣翻譯
一、“信達雅”的提出及發(fā)展
嚴復在《譯例言》中寫道:“譯事三難,信、達、雅。”從而總結了翻譯的標準是“信達雅”。信,就是忠實可信,達,指譯文語句順暢易解,表情達意。雅,就是古雅,譯文的體裁、結構和修辭特點與原著相一致。也就是說信(faithfulness)指的是譯文所承載的意義,與原文所承載的作者心意,要完全一致;達(expressiveness)要求言辭需要修飾錘煉,以恰如其分地傳達作者心意,而雅(elegance):言辭表達要有文采。嚴復對“信達雅”之間的主次關系闡述是“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薄啊兑住吩唬骸揶o立誠。子曰:‘辭達而已。又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三者乃文章正軌,亦即為譯事楷模,故信達而外,求其爾雅。”在翻譯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信達”再而追求“雅”。林語堂所推崇的“忠實,通順和美”的標準其本質(zhì)也是“信,達,雅”。林語堂自己在《論翻譯》種也承認“忠實通順美”與嚴復的‘信達雅無異。據(jù)此我們理解為:“信”指譯文應該忠實于原文的思想;“達”指譯文要有合乎全民規(guī)范化的語言,而“雅”指譯文要保持原文的風格。
二、外宣翻譯
隨著國家的發(fā)展,對外宣傳變得愈加重要。外宣翻譯是翻譯的一種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讓世界了解中國為目的,以漢語為信息源,以英語等外國語為信息載體,以各種媒體為渠道,以外國民眾(包括境內(nèi)的各類外籍人
士)為對象的交際活動。而外宣翻譯的內(nèi)容則包括政治經(jīng)濟、國防科技、文化教育等發(fā)展狀況的對外介紹,各級政府的相關政策公告及對外交流活動的信息通告,或各地市政建設宣傳,招商引資與旅游宣傳,各種國際性活動及行業(yè)展覽活動宣傳或公司與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對外宣傳及產(chǎn)品介紹。從文本類型理論的角度分析,外宣翻譯中的文本多是信息文本,信息文本的翻譯過程首先要做到“信”,也是嚴復的“信達雅”標準中的根本。如果沒有“信”,“達”與“雅”就無從談起。黃友義先生也強調(diào)了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遵循“信、達、雅”的標準,在此之外,我們還要熟知和運用“外宣三原則”(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
因此外宣翻譯的譯者首先力求“信”,但再追求“信”的翻譯實踐中需要做到避免死譯;并在此基礎上力求“達”,目的是讓目標受眾接受翻譯所傳達的信息,實現(xiàn)外宣翻譯的目的和價值。進而再 “信”與“達”的基礎上實現(xiàn)“雅”,體現(xiàn)中國文化之美,宣揚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實現(xiàn)對外宣傳的作用。
三、結語
眾多學者都受到嚴復的“信達雅”理論的影響,從不同角度去評述和發(fā)展“信達雅”。而在當代外宣翻譯過程中,“信達雅”的標準仍舊可以用來衡量外宣譯本的優(yōu)劣,對外宣翻譯實踐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嚴復(譯).天演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張健.外宣翻譯導論[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4.
[3]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對外傳播,2004(9):4-6.
[4]吳雯雯.論對外宣傳翻譯中“信”“達”“雅”的實現(xiàn)[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84-86.
[5]陳敏.從“目的論”談外宣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D].廣西師范大學,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