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教師習慣以唐朝的三省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來概述中國唐宋時期的宰相制度,并得出通過分化相權以不斷加強皇權的結論。但實際上,三省制并非嚴格按照“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的原則一成不變地運作。相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理想化的程式,真正如此運作的僅限于唐朝前期,隨后便成為一種形式上的程序。唐中后期的中書門下體制一直延續(xù)到五代,直到宋朝逐漸消亡,三省制也在宋朝復興并走向三省合一。講清、講通該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從而使學生面對此類試題時更加胸有成竹。
三省六部制作為一種制度,萌芽于漢代、產生于魏晉南北朝、發(fā)展于隋朝、成熟于唐代、廢止于明清。唐前期三省分權逐漸走向成熟,運轉機制臻于完善,在三公九卿橫向職能分權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縱向程序分權,“三公三師”成為榮譽虛銜,九卿逐漸成為六部之下的職能部門。唐太宗時期,“中書出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唐太宗命中書省、門下省先在“政事堂”議定后再上奏,以提高效率。因為政事堂設在門下省,因此門下省成為三省的核心。唐高宗去世后,裴炎由門下省的侍中遷中書令,將政事堂遷至中書省,轉而使中書省成為三省核心。
開元十一年,中書令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簡稱“中書”,改政事堂印為“中書門下之印”,中書門下成為宰相官署,下設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和刑禮房,合稱“五房”,分曹主事,是中書門下體制建立的標志。
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之后,習慣上還是稱之為“政事堂”,但中書門下成為一個獨立的常設機構,而非是此前作為兩省機關的連稱。唐初三省長官皆為宰相的制度發(fā)生了演變,唐高宗時開始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亦稱同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亦稱同三品)作為宰相正式官銜?!白蕴聘咦谝院?,為宰相者必須加‘同三品’,雖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則否”(《新唐書》卷46《百官志一》),實際上尚書仆射被排除在宰相行列之外了,但中書、門下兩省的名義長官仍是宰相,也可以理解為由宰相兼任。唐肅宗乾元以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終唐一代都作為宰相的官稱。這種變化突出了中書門下超越三省作為宰相官署的地位,而三省制與宰相制度開始分離。
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后,三省機構依然存在,并延續(xù)到宋朝。但是三省的地位和職責均發(fā)生了變化,尚書省尤其明顯,逐漸從政務機構降為事務機構,左右仆射的職責逐漸由政務裁決轉變?yōu)樨撠熤袝T下下屬的制敕下發(fā)中的簽署轉發(fā)。中書省原有出令權和勘議權,后逐漸轉變?yōu)槠鸩葜齐窓?,且起草制敕之職逐漸使職化,并逐漸形成與翰林學士的分職。門下省向以給事中為首的、對制敕文書進行審署的機構過渡,給事中的職責從以審讀奏抄為主轉變?yōu)橐灾齐窞橹?。中書門下成為新的政務裁決與指揮執(zhí)行中心,宰相逐漸獲得直接裁決部分政務的權力,并逐漸制度化,即宰相秉筆決事制度。如此,政務機構與事務機構、決策層和執(zhí)行層相分離的分權制衡機制逐漸轉變?yōu)闆Q策與執(zhí)行合一的運作機制,決策機構逐漸加強了對執(zhí)行機構的領導,縱向聯(lián)系和控制日益強化,從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從三省體制到中書門下體制,既有提高行政效率的客觀需要,也有維護皇權的因素。在此制度下,唐代涌現(xiàn)出姚崇、宋璟、張九齡等賢相,君臣協(xié)力,共同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
唐太宗授予其他高級官員各種參議朝政的機會,如貞觀三年授魏征“參預朝政”,貞觀四年授蕭瑀“參議朝政”。唐高宗、武后時期,以“北門學士”密參時政。唐玄宗年間,設置翰林學士院于禁中,改為翰林供奉學士,專掌“內命”。安史之亂中,唐肅宗以翰林學士值守禁中,負責撰寫詔書,正式賦予其“制詔權”。翰林學士院成為皇帝直接控制的最高秘書機構,從此翰林學士便有“內相”之稱。唐憲宗時,特設翰林學士承旨,獨掌機要,凌駕于中書門下之上。唐憲宗并置書詔印,由翰林院主管。此后各朝,翰林學士掌制詔令已相沿成規(guī)。翰林學士對于政令亦有權封駁。軍國重事,由翰林學士以白麻草制,號稱“內命”;普通詔令,則用黃麻,由中書門下草擬,號稱“外命”。翰林院的“內命”無須經過中書門下而直接向下傳達,由此形成相互獨立的雙軌輔政制度,大大削弱了中書門下的議政決策權力。
唐朝自開國以后,為了應對民政、財政、軍事等方面的特別需要,往往設置各類使職以專任其事。安史之亂后,中央集權衰落,藩鎮(zhèn)割據(jù)形成,使職差遣制度進一步發(fā)展,朝廷為了籠絡節(jié)度使,便賜予節(jié)度使以宰相之銜,號為“使相”。為解決財政危機,開元二十一年設轉運使,乾元元年設度支使、鹽鐵使,建中三年設兩稅使。使職權力重大,或超過宰相,或任職一段時間就提升為宰相。理財諸使設置之初,原屬戶部統(tǒng)轄,發(fā)展到后來,逐漸脫離戶部,組成獨立的財政機構。后來在戶部尚書之外,另設戶部、度支、鹽鐵等使,分管租賦征收、財政收支和鹽鐵專賣,這樣就把財政大權從尚書省的戶部和中書門下中分割出去了。如此,使職差遣制度便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書門下的職權。
唐朝中后期宦官干政,唐代官職中最重要的職位就是樞密使和護軍中尉。樞密使設于唐代宗永泰二年,宦官董秀為首任,起初只有上傳下達的權力,但唐憲宗時已經干預政事。唐敬宗時,朝廷有“樞密之權過宰相”的說法。唐昭宗天復元年,規(guī)定宰相延英殿奏事,樞密使在旁參議,對于皇帝詔敕不當之處,也可帖黃更改。唐德宗設置護軍中尉,領導左右神策軍、天威軍等禁軍。從此“宦官專權者,左右護軍中尉為多,其勢又過樞密使。因為此職掌握禁衛(wèi)軍,不但侵奪宰相權力,皇帝亦受其控制,廢立由之”。唐朝后期,宦官內掌機密,外握禁軍,甚至左右君主廢立,當時稱兩中尉、兩樞密為四貴。后梁革唐代宦官撓權亂政之弊,樞密改用士人擔任,后唐以宰相任樞密使。中書門下的議政決策權和軍事權進一步被侵奪。
北宋初年,為加強皇權,在唐中后期的基礎上,宰相權力被多重分化和制衡。中書門下已不再設置于中書省,轉而遷往宮禁之中,號稱“政府”,直接受制于皇帝,宰相也喪失了與皇帝坐而論道的資格,改為直立奏對。同時設立參知政事,為副相,分行政權;設立樞密院,分軍事權,號為“樞府”;設立三司,分財政權;設立審官院,分人事權;設立審刑院,分司法權。平章事和參知政事還受到臺諫官員的鉗制。唐代臺官由宰相推薦或任命,其職責為監(jiān)察中下級官員,諫官的職責為宰相代言,諫阻皇帝,宋代改由皇帝直接任命臺、諫官員,他們往往成為皇帝制衡宰相的工具。
樞密院與中書門下“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戶部、度支、鹽鐵三司理財,號為“計相”,共同構成“二府三司制”。如此一來,中書門下體制與建立之初相比被逐漸削弱。
這就是唐朝中后期以來中書門下體制在使職差遣制度的發(fā)展中權力不斷削弱的結果,尤其表現(xiàn)為議政決策權、財政權、軍事權逐漸流失?;仡櫿麄€唐中后期,中央集權削弱使得職差遣制度盛行,輔政體制多元化,朋黨相爭、宦官干政,唐朝也走向了滅亡。
由于使職差遣制度和增加科舉錄取名額導致出現(xiàn)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等問題,宋神宗于元豐年間進行了官制改革,試圖恢復三省制。元豐改制主要內容將為三司所掌歸屬到六部諸寺監(jiān),審官院歸入吏部;廢除審刑院,事歸刑部;廢除諫院,事歸中書省、門下省屬官;罷黜中書門下,以尚書省長官、左右仆射分別兼任門下侍郎和中書侍郎為宰相,并最終確定以尚書都堂為宰相辦事機構。這就使得決策、執(zhí)行一體化的中書門下體制恢復為決策、審議、執(zhí)行分立的三省體制,而尚書省成為中心,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皇權。
但三省分治并未充分實現(xiàn)提高行政效率的預期目標,而是逐漸呈現(xiàn)出三省合一的趨勢。宋哲宗時以太師文彥博為“平章軍國重事”、司空呂公著為“同平章軍國事”,序在宰臣之上,五日或兩日一朝,三省合班奏事。宋徽宗時蔡京改左、右仆射為太宰、少宰,自己以太師兼總三省,號為“公相”,從人事上實現(xiàn)三省合一。 宋高宗南渡后,詔令中書省和門下省合二為一,尚書左、右仆射皆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孝宗正式廢侍中、中書令和尚書令,改尚書左、右仆射為左、右丞相,所謂的三省長官不復存在。史彌遠執(zhí)政,正式廢除政事堂制度,丞相集大權于一身,成為名副其實的專權者。宋寧宗時,韓侂胄任平章軍國事,“所預者廣”“所任者?!保毶贸?。宋理宗、宋度宗時,權臣賈似道升任“太師、平章軍國重事”,位在丞相之上。
南宋初期,對金戰(zhàn)爭緊迫,形勢嚴峻,政局動蕩,南宋統(tǒng)治集團在基本延續(xù)北宋職官制度的同時,為了適應形勢需要,又臨時設立了一些機構,如御營司、機速房、國用司等,一般由宰執(zhí)大臣兼任其長官,后宰相又另兼樞密使。這樣南宋的宰相還增強了對軍機事務的處置權,其統(tǒng)領財政的權力也在加強。
從制度實踐來看,隨著理學的興盛和士大夫階層的崛起,宋朝的相權由弱變強,體現(xiàn)在諸多方面。參知政事和宰相權力、地位懸殊,難以制衡宰相。人事權也逐漸被宰相掌握,并成為黨爭的工具,出現(xiàn)“一朝宰相一朝臣”的現(xiàn)象。加上軍權、財權逐漸被宰相控制,皇權呈衰弱趨勢。
縱觀整個唐宋時期,三省制只是唐朝初年的宰相制度,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中書門下體制建立,但很快中書門下的權力開始不斷被削弱。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使得中央集權被破壞,最終唐朝被推翻。宋朝建立了穩(wěn)定的中央集權,北宋前期,強大的皇權試圖分化、削弱相權,形成了二府三司體制,最終在北宋后期與南宋時期,三省合一成為現(xiàn)實。
1.隋至唐前期的中書門下是決策首腦機關,從不負擔瑣碎事務。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書門下承擔了大量的日常政務性工作,出現(xiàn)了中樞機構政務化的趨向。宋代的設官分職,在“紛繁蕪雜”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國家政務的核心內容。上述變化主要表明 ( )
A. 吏治漸趨清廉化
B. 部門間關系更融洽
C. 官員日趨專業(yè)化
D. 中央集權顯著加強
2.唐代制度規(guī)定,凡屬皇帝命令,必須經政事堂會議正式決議通過,加蓋“中書門下之印”后方可頒布施行。凡未加蓋此印,未經政事堂決議副署,由皇帝直接發(fā)出的命令在當時被認為是違制的,不被下屬機關承認。這反映了 ( )
A. 三省分權導致行政效率低下
B. 政事堂會議決斷軍國大政
C. 專制皇權受到一定程度制約
D. 三省長官不參與政事議決
3.宋代事關大政方針,皇帝通常與宰執(zhí)近臣反復討論,或個別咨詢,或集體商議:有時即在朝時經君臣商討后決策?;实鄣闹噶睿瓌t上也須經由二府頒布詔敕施行:直接自宮內頒出的皇帝批示,經常受到臣僚的批評與抵制。這表明宋代 ( )
A. 權力制衡機制已經建立
B. 君臣共治理念有一定體現(xiàn)
C. 通過分割權力強化相權
D. 強調集體主義決策防止皇帝專權
參考答案:
1.C 2.C 3.B
《蒙娜麗莎》
創(chuàng)作于1504年左右,是一幅在世界享有盛譽的肖像畫杰作,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達·芬奇的作品,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蒙娜麗莎》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方向;該作品折射出來的女性的深邃與高尚的思想品質,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于女性美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追求。
《蒙娜麗莎》的主人公真實身份存在爭論,存在多種版本。有一種說法是畫中的主人公是當時的新貴喬孔多的年輕的妻子蒙娜麗莎, 由于蒙娜麗莎的幼子剛剛夭折,她一直處于哀痛之中,悶悶不樂,據(jù)說為了讓女主人高興起來,達·芬奇在作畫時請來音樂家和喜劇演員,想盡辦法讓蒙娜麗莎高興起來。
這幅作品中,是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xiàn)人的感情的一幅畫。在受基督教禁欲主義控制的年代里,婦女的舉止受到許多的約束,而《蒙娜麗莎》表現(xiàn)了16世紀人的思想解放、反對宗教。在當時婦女們不能放肆地表現(xiàn)自己的歡樂與痛苦,否則就是對上帝的“褻瀆”,所以中世紀的肖像畫,一般都被畫得呆板、僵硬,面部毫無表情。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開始為表現(xiàn)人的感情而費盡心機,為了畫出蒙娜麗莎的真實形象,他還從解剖和生理學上理進行研究,探索隱藏在皮膚下的臉部肌肉的微笑狀態(tài),研究人在輕松愉快時的心理變化與反應過程。
達·芬奇在《蒙娜麗莎》繪畫中,成功地運用了“漸隱法”繪畫技法。人物形象與背景界限不太明晰,人物輪廓不那么明確,仿佛融入背景之中。尤其是在該人物形象的眼角和嘴角處,作者著意使用了“漸隱法”繪畫技法,讓眼角和嘴角漸漸融人柔和的陰影之中,從而造成了含蓄的藝術效果,極大地豐富了形象的意蘊。
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肖像畫多采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這樣人物就顯得更加端莊和穩(wěn)重。在背景的處理上,達·芬奇運用的是“空氣透視法”,作為背景的出崖、小徑、石橋、樹叢與流水,往遠處推,而這一切籠罩都在薄霧里,以此來加強人物形象地位。達·芬奇力圖表現(xiàn)19世紀人的思想解放,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摘編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