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小池 綦翠華 荀曉霖
維生素是維持人體健康必不可少的一類營養(yǎng)素,它們在調節(jié)新陳代謝、維持生理功能中起著重要作用。維生素廣泛存在于各種食物中,如糧食、蔬菜、肉類等。然而,和礦物質相比,維生素的狀態(tài)比較不穩(wěn)定,在加工、烹調過程中容易被破壞,尤其是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對熱、氧氣、堿等非常敏感。如何烹調才能留住維生素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營養(yǎng)專家的解讀吧。
蔬菜先洗后切。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因此蔬菜應先洗后切,以免維生素C溶于水中,造成損失。這種維生素還怕氧氣,因此切好的蔬菜要及時烹調,避免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
淘米不要用力搓。煮米飯時,要減少淘米次數(shù),不要用力搓洗,否則可能造成B族維生素等水溶性營養(yǎng)素的流失。淘米過程中不需要流水沖洗,在盆里用手攪動著清洗1~2遍,除去較為明顯的灰塵,再用手輕輕搓洗一遍即可。
焯菜時加點鹽。蔬菜在焯水的過程中,其中的水溶性營養(yǎng)成分,如維生素C、B族維生素等會流失到水里。但如果在沸水中加入少許的食鹽,使之接近生理鹽水的濃度,蔬菜就處在細胞內(nèi)外濃度相對平衡的環(huán)境中,其可溶性成分擴散到水中的速度就會減慢。
炒菜晚放鹽。研究發(fā)現(xiàn),炒菜時早放鹽會使蔬菜中維生素C的損失量更高。這是因為炒菜先放鹽,會使食材出水,帶走維生素C。事實上,水帶走的不僅僅是維生素C,還有其他水溶性維生素,包括葉酸、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在細胞當中,它們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傳熱較慢,損失較小。一旦流失到湯汁里,它們會直接受到高熱,失去其他細胞成分的保護而被破壞,損失會明顯增大。
適當加醋。烹調菜肴時適當加點醋,不但可以使菜脆嫩好吃,而且可以防止維生素遭到破壞。在炒土豆、豆芽等富含維生素C的菜時可以適當加醋,但如果炒菠菜、小白菜等綠葉菜,就不要放醋了,否則會導致炒出來的菜發(fā)黃、發(fā)蔫。
不適合加堿。堿性環(huán)境容易造成多種維生素的大量損失甚至完全被破壞。瘦肉中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B1,這種維生素在堿性環(huán)境中非常容易被氧化,從而失去活性,因此在腌肉時不要加堿。為了讓煮出來的粥更黏稠,很多人在煮粥時喜歡放點堿,但這種做法對粥中的B族維生素殺傷力巨大,應盡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