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彤 高寧寧 劉鵬飛 張素萍
(1.濟源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濟源 459000; 2.濟源市人民醫(yī)院,河南 濟源 459000)
最新國民體質調查研究表明,目前高校大學生身體亞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其體質狀況呈下滑趨勢[1]。個體健康狀況與健康行為息息相關,對于大多數(shù)高校大學生來說,雖然沒有酗酒、賭博等不良生活習慣,但缺乏運動鍛煉、經(jīng)常熬夜、睡眠不足等影響健康的行為在高校大學生中卻十分普遍,對學習生活造成諸多負面影響。本研究以健康信念模式作為理論基礎,探尋影響高校大學生健康行為的內在原因[2],尋求有效的干預措施,以促進大學生健康行為的養(yǎng)成。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于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Rosenstock最先提出,并由Becker和Maiman加以修訂[3],是最早用于闡釋個體健康行為的理論模型。健康信念模式運用社會心理學、教育學等各種方法對健康相關行為進行解釋和干預,在國民體質研究方面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健康信念模式認為樹立健康信念是人們采取促進健康行為、改正不良行為的關鍵。該理論主要包括五個因素:自覺罹患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自覺嚴重性(perceived seriousness)、自覺行動效益(perceived benefits of taking action)、自覺行動障礙(perceived barriers to taking action)與行動線索(cue to action)[4]。第一,自覺罹患性是指個體認為本身罹患某種疾病的可能性,是人們對出現(xiàn)某種健康問題的主觀估計,不僅包括對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可能性的判斷,還包括對醫(yī)生診斷的接受程度。第二,自覺嚴重性是指個體對罹患某種疾病嚴重程度的主觀感受,如疼痛、致殘甚至死亡等后果的判斷[5]。第三,自覺行動效益是指個體采取某些行為可以減少疾病的發(fā)生或減輕后果。第四,自覺行動障礙是個體采取某些健康行為可能付出的代價,如經(jīng)濟負擔、時間消耗等。第五,行動線索是促成人們采取健康行為的動力。包含內部線索和外部線索,內部線索如自覺身體不適,外部線索如醫(yī)護人員的忠告、親朋好友的提醒和傳媒的健康教育等都會促進健康行為的實施。由此可以看出,個體采取某種健康行為,是上述五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個體感覺易患某種疾病且后果比較嚴重時,會督促自身采取行動來降低疾病發(fā)生的風險,同時對其有效性、花費代價等進行評估[6]。
通過對高校大學生的健康信念與健康行為進行調查研究表明,高校大學生中出現(xiàn)了一系列長期熬夜、缺乏運動鍛煉、勞逸結合失調等危害健康的行為。現(xiàn)基于健康信念模式分析其內在成因。
高校大學生普遍認為疾病與年齡是成正比的,年紀大的人才會患病,疾病離自己很遙遠。殊不知缺少運動、熬夜上網(wǎng)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會造成機體的嚴重疲勞,已成為患病的高危因素,甚至達到某些疾病的早期狀態(tài)。
保護動機理論(Rogers,1974)[7]認為在實施危害健康行為過程中會給個體帶來主觀的愉快感受或客觀的好處,如熬夜上網(wǎng)打游戲能帶來快感或促進社會交往,正因如此高校大學生不能正視危害健康行為所帶來的嚴重后果。
部分高校大學生競爭意識較強,整日埋頭學習,非常在意學業(yè)的發(fā)展,而不參加任何體育鍛煉,乃至于對身體發(fā)出的警告仍坐視不管,認為只要學業(yè)有成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卻不知危害健康行為的負面效應要經(jīng)歷很長時間才能顯現(xiàn)出來,最終學業(yè)的成就是以犧牲自我的健康為代價換來的。由此可見,高校大學生對危害健康行為帶來的嚴重后果認識不清。
目前,高校大學生花費在體育鍛煉方面的時間少之又少,他們普遍認為患病后依靠藥物治療就可恢復健康,忽視了實施健康行為對預防疾病的重要性。更應當引起重視的是,部分高校大學生獲取健康信息的主觀需求不強,不懂得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自我鍛煉能力差,偶爾不適當?shù)倪\動反而導致韌帶拉傷等身體損傷。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學生會錯誤地對體育鍛煉敬而遠之。
高校大學生所感受的實施健康行為的障礙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認為閑暇時間少。目前高校課業(yè)負擔重、社團活動多,學生在課堂和社團之間奔忙已成為一種常態(tài),這就導致學生無法合理規(guī)劃出時間有規(guī)律地進行體育鍛煉。二是周圍環(huán)境因素影響。許多大學生認為步入大學擺脫了父母的管束,獲得自由,每日沉浸在上網(wǎng)、熬夜玩游戲當中,甚至養(yǎng)成了吸煙的不良習慣。在這樣的風氣下,早睡早起、規(guī)律作息、堅持鍛煉的學生反而成了另類,正是這些障礙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大學生實施健康行為的積極性。
高校大學生的日?;顒佣鄠戎赜谖幕蛫蕵罚瑢Υ髮W生體質健康方面的宣傳較少。
如何促使高校大學生增強個人體質,改變危害健康的行為,應當成為社會重點關注的問題。以健康信念模式理論為依據(jù),制定切實有效的干預對策迫在眉睫。
高校應當以健康信念教育為手段,定期舉辦健康知識講座、校園網(wǎng)站創(chuàng)建健康教育專欄,增強大學生對疾病易患性和嚴重性的認識,明確危害健康行為帶來的嚴重后果。例如減肥、熬夜、缺乏運動、吸煙等不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會導致諸多生理和心理疾病。肥胖、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癌癥等的發(fā)生都與不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密切相關,應大力宣傳平衡膳食、科學鍛煉、勞逸結合的重要性。
建議高校相關部門以激發(fā)大學生鍛煉動機為突破口,優(yōu)化大學生體育鍛煉環(huán)境,改善體育鍛煉設施,建設體育館、游泳館、健身房等運動場地,以促進大學生群體的生理、心理健康發(fā)展。同時增加體育課的總學時,加大體育在總學分中的比重,進而促進大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
高校大學生所接收的健康信息,多半是從各種紛繁復雜的網(wǎng)絡獲取的,從正規(guī)途徑接收的健康信息少之又少,這是由于許多高校的健康教育機構不完善造成的。健康信念模式中的行動線索表明,專業(yè)醫(yī)療衛(wèi)生人員的勸導可以促使個體健康行為的實施,其可信度高,效果更佳。因此,高校應建立完善大學生健康教育機構,主動擔任健康信息的傳播者,大力宣傳健康行為的重要性。幫助在校大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健康計劃,提供健康問題咨詢,充分發(fā)揮對大學生實施健康行為的引導作用。
總之,高校大學生危害健康行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通過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面的健康信念,實施正確的健康行為,增強體質是我們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戴儉慧,金亞虹.體育科學量表編制中幾個主要問題探究——一種方法優(yōu)化的思考[J].體育科學,2014,34(3):88-95.
[2]常春.健康相關行為[J].中國健康教育,2005,21(9):662-665.
[3]林丹華,方曉義,李曉銘.健康行為改變理論述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5,4:122-123.
[4]靳雪征.健康信念理論的建立和發(fā)展[J].中國健康教育,2007,23(12):945-946.
[5]Rosenstock,I.M.(1990).The health belief model:Explaining health behaviorthrough expectancies.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San Francisco:Jossey-Bass.
[6]章小波.健康信念模式下危害高校教師的健康行為成因探析[J].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06,10:630-631.
[7]Rogers,R.W.A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of fear appeals and attitude change.Journal of Psychology,91,9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