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生
(贛州中學,江西贛州 341000)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最終目的還是讓學生能全面掌握和運用數學知識。其中探究能力成為大家研究的重點,這是針對學生而言。而對探究式教學的研究,需要將其與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對比分析。
我們研究探索教學方法,通常會用實驗來進行對比分析,然后根據實驗的具體數據得出有意義的結論,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在實驗開始實施之前,注意實驗對象的選擇。比較科學的實驗對象選擇方法如下:在一個班級里,通過一輪的數學考試,選出班級里成績相近的36名同學,分成兩組,要求每一組的數學考試平均成績相近,A組的平均分為81.6,B組的平均分為82.3,每組的人數則是18人,這樣選出來的兩組學生數學成績水平就是比較接近的。
其次,就是具體的實驗實施。將兩組學生分開,對A組的學生展開探究式教學的授課方式,對B組的學生則采用傳統教學的授課方式。這樣的前提是:兩個小組在教師的選擇以及教學的內容、重點和時間上均保持一致。然后開始通過具體的實驗來研究探究式教學的真正意義。
對A、B組的學生分別展開的是探究式教學和傳統教學,從實際的數學考試數據得出,A、B組的考試成績平均分值相當,且均在80分以上,這說明兩組的學生在對實際的數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方面還是比較理想的。教學實施時長為一個月,教學的主要內容則是初中數學中整式的乘除和因式分解,具體操作起來則是每周針對教學內容進行一次測評考核,做一次實驗小結。
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具體教學方法兩組存在差異。對于A組的學生,教師采用全新的探究式教學模式,教師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在課堂上加強師生互動,積極問答;在具體內容的教授過程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書本上的主要概念知識,通過自主思考和查閱已學知識對當前的數學內容進行理解并且融會貫通;學生在課上根據已了解的教學內容自主命題,學生間互換命題進行解答,最后教師根據大家總結的重點難點做出相應的解說,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和運用。
對于B組的學生,同樣的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的授課為主,先是在課堂上對概念性知識進行講解,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例題分析,最后對練習題進行講解分析,通過這一系列的過程使學生理解并熟練掌握知識概念。
最后,看實驗的具體數據。一個月之后,A組的四次考評學生的平均分分別是:81.5分、88.9分、86.3分、82.4分,而B組的四次考評平均成績分別是79.8分、80.1分、79.9分、81.5分。對學生的四次測評考核結果顯示,A組的學習成績明顯較高于B組。這就引出一些列的思考和結論。
通過一個月對因式分解和整式的乘除這一知識的教學,A組采用的探究式教學在考評成績和課堂氣氛方面均有優(yōu)勢,學生的積極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在課堂上師生以及學生間的互動使他們增強了對課堂教學的興趣,改變了以往一味聽講、略顯枯燥乏味的課堂氣氛。學生自主學習概念知識,對知識的了解更加深刻,也能加強聯系和回顧已學知識,在答題時能舉一反三,對所學的知識做到融會貫通。另一方面,學生也提高了對數學知識的興趣,使教學出現良性循環(huán)。反之,B組在教學模式方面沒有突破,延續(xù)常態(tài),學生上課沒有新意,無法達到全神貫注,使學生的整體數學成績沒有突破。
通過實驗的對比發(fā)現,兩組采用截然不同的教學模式,得出的效果也是有很大區(qū)別的,主要反映在數學成績的考核結果上,相應地也可以總結出,兩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的水平也不相同。明顯,采用探究式教學的A組無論是課堂氣氛還是自主學習能力都要優(yōu)于B組,自然而然,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就會更加濃郁。
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計劃中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對教學的主要內容進行自主的探索和理解,變學生的被動聽課為主動思考,不管是在課內還是課外,給學生預留充分的時間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做到印象深刻;同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一樣的要求標準,使學生感覺到思考的樂趣而不再是被動灌輸知識。這個過程中,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在探究新知識中,能得到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對新、舊知識能做到承上啟下、融會貫通,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教師還要適時地指導、糾正,給出科學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探究和思考,提高學生的思維探索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已成常態(tài),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不斷有新的教學軟件被應用到教學當中。教師在教學內容中可以適當加入一些多媒體教學方式,使抽象的數字、公式和圖表變得生動、直觀、易于理解。這樣易于學生從觀看的角度不斷地思考和探索問題的真正所在,豐富、生動的教學課件使學生一反常態(tài),全神貫注地進入教學當中,自然就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也要在課堂互動過程中仔細觀察學生對問答的思考程度,以及對多媒體教學效果的理解程度,及時加以引導,讓學生積極探索問題的真正本質,全面掌握知識,增強學生的課堂興趣,使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探究能力進一步提高。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針對學生所學的基礎概念知識,多設置一些高效的,且有利于學生提高知識理解運用能力的命題。學生通過答疑過程中的思考和探究,獲得問題的真正答案,甚至舉一反三,在原有問題的基礎上延伸思考,探究出更多的相關數學知識命題解答方法。通過一系列問題的答疑,學生對理解數學知識產生成就感,增強進一步探究問題的信心。同時教師要鍛煉學生的反問能力,使學生在答疑的過程中,能主動思考和探究問題,對問題進行延伸思考,提出更多有利于知識理解的疑問,通過一系列的解答,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探究學習的樂趣,也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加深印象,進一步提高數學教學的整體效率。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針對比較難以理解的知識,教師可以改變教學模式,提出探究性的問題,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問題交流。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都包含不同層次的學生,這樣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通過每個人的獨立思考,大家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相互學習,一起探究、討論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通過提出探究式的問題,學生在探究的時候有明確的思考方向,積極探索問題的答案,找到相關知識并且運用起來,在完成答疑的同時,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小組內學生得到共同的進步,共同達到對問題的解疑和對相關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