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張鈮
摘 要:文化全球化大語境下研究流散文學已經成為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的一大重要課題。美國華裔女性流散文學經過百年的歷練,大致發(fā)展出三個不同的階段,各個階段又關注不同的主題,從迷茫與失語到歷經困惑與沖突最后展現出流散與融合的趨勢。美國華裔女性作家用自己的雙重文化身份和雙重視域再現出流散者的生存體驗和文化心理,拓展了海外華裔流散文學的闡釋空間,為女性文學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對全球化語境下少數族裔文化身份的構建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諧發(fā)展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流散文學 全球化 多元文化 文化身份
流散文學廣義上指散居于異域的僑民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書寫類型具有特定的內在屬性,具體表現為創(chuàng)作主體身份認同的流動、文化屬性的搖擺、生存處境的漂泊流離、居住國與祖籍國的雙重經驗等。美國華裔女作家生于男權至上的社會中,生活于異質文化的背景下,與男性和本土女性相比,她們身上不僅有著自然的生理差異,有歷史造成的社會差異,還有不同文化區(qū)域形成的文化差異。因此,流散于異域的華裔女性能更清晰地從局外人的角度來審視處于雙重邊緣化的境地,文學作品也更能體現本土與異國之間的文化張力。近年來,流散文學以星火燎原之勢成為比較文學研究的熱點問題。王寧{1}、錢超英{2}、陳愛敏{3}等在流散文學的興起及動向、內在特征與外在聯結等方面基于各自不同的視角進行闡釋,促成了國內對該項研究的理論架構與肌理的建構。
一、美國華裔女性流散文學的發(fā)展階段
美國華裔女性流散文學的發(fā)展是與華人的移民史密不可分的,自1848年美國淘金熱吸引第一批華人踏上北美大地的那一刻起,華裔移民就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古老的文明和文學表現形式傳到了這片嶄新的大陸。在美國華裔流散文學發(fā)展的一百多年歷史中,女性作家為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從被輕視到受注意,從“他者”身份到主題發(fā)聲,從邊緣化到進入文學主流,美國華裔女性流散文學大致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
(一)20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為初期創(chuàng)始階段 美國華裔文學起初被稱為移民文學是不無道理的,因為最初的華裔移民多是靠體力掙口飯吃的華工,文化水平有限,因此大多數作品都是以口頭文學的傳播方式如歌謠、打油詩或民間故事的形式口口相傳,并沒有留下太多資料。如果進行溯源,以“水仙花”為筆名的中英混血作家艾迪絲·伊頓(Edith Eaton)的《春香太太》被視為美國華文文學的先驅。這部包含了37篇短篇小說的作品集全方位再現了早期旅美的華裔移民的生活及文化沖突。1945年黃玉雪(Jade Snow Wong)出版的《華女阿五》應該是最能代表這一階段美國華裔女性流散文學的作品了。這部自傳體小說拋開了宏大的敘事,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異質文化中移民家庭及后代在美的奮斗成長歷程,以情感上的通感再現文學的審美價值,在排華浪潮高漲的社會背景下,華裔女性作家艱難地試圖在美國社會發(fā)聲,極力尋求了解和認同。
(二)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為崛起轉折階段 受一系列風起云涌的政治活動影響,20世紀60年代成為美國華裔女性流散文學發(fā)展的轉折點有其必然因素,這是一個美國少數族裔人民身份覺醒并開始極力爭取自身權益的年代,激發(fā)了在美國出生成長并受到良好教育的第二代華裔作家的創(chuàng)作激情。這一時期美國華文文學創(chuàng)作和批評空前繁榮,涌現出一大批美國華裔/亞裔文學作品集,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亞研究中心編選的《根:美國亞裔讀本》、由Kaiyu Hsu和Helen Palubinskas合編的《美國亞裔作家選》以及趙建秀(Frank Chin)等四人合編的《哎!美國亞裔作家文集》。這些都為美國華裔女性流散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契機,湯婷婷和譚恩美等華裔女性作家紛紛開始了突破自我并與命運的抗爭之旅。
(三)20世紀90年代至今為繁榮輝煌階段 歷經了近二十年嘗試的美國華裔女性流散文學開始在這一時期發(fā)力,無論從作家作品的數量上還是作品的影響力和被主流社會的接受程度上都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態(tài)勢。譚恩美的《喜福會》不僅位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九個月之久,更先后斬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國家圖書評論獎”和“最佳小說獎”等美國主流獎項。隨后更涌現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女性華裔作家,如任碧蓮、鄺麗莎、嚴歌苓等人,她們作品的個性更加鮮明,更跨出了文化批評、政治批評的傳統(tǒng)路數,開始了向精神世界的主題延伸,使美國華裔女性流散文學在價值觀取向和文化取向方面變得更加多元化。
二、美國華裔女性流散文學的主題變遷
流散于美國的華裔女性在以白人男性擁有絕對話語權的世界里艱難地求生存,精神世界又脫離了母體文化在另一個文化環(huán)境中面臨巨大的文化沖突,自身要應對文化身份的迷失并尋求認同感,同時又要在多民族的移民國家中爭取話語權??v觀美國華裔女性流散文學的主題變遷可以看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她們心中的印記,以及對中國傳統(tǒng)與西方傳統(tǒng)選擇的迷惑、對被排斥于主流文化之外邊緣身份的抗爭與逐漸獲得自我認同與救贖的心路歷程。
(一)迷茫與失語 處于初期創(chuàng)始階段的美國華裔女性流散文學作品多以個人或家族的生存奮斗經歷為主題,帶有傳記文學的特征,描述的多有涉獵第一代華人如何實現美國夢、淘金夢的題材以及對鄉(xiāng)愁的無法釋懷、顛沛流離的孤獨感、遭受主流社會剝削和歧視的痛苦以及被夾在兩種文化之間的迷茫和掙扎。此時作品中體現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多是以傳說的形式由祖輩口口相傳的,內容上充滿餓鬼神佛,光怪陸離地吸引著西方人管窺東方神秘文化的好奇心,塑造人物也是西方人眼中典型的東方人謙遜、隱忍的性格。就連被認為是這一時期無出其右的華裔女性流散文學代表作《華女阿五》在出版的審稿過程中,黃玉雪也同意出版社將書中的一些“個人的”即不太“禮貌的”內容刪去,占到原稿的三分之二,剩余部分則由白人老師協(xié)助串連。{4}華裔女性流散文學的起步何其艱難,不僅僅是作品中處于邊緣地位的主人公處于失語的地位,就連華裔作家也遠離故土萬里之遙,中國對她們來說也只是老輩的記憶;她們并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卻也不受美國主流社會所接納。生存于夾縫中的她們探求的是文化身份的認同感,卻在無所適從的迷茫中苦苦地抗衡著失語帶來的痛苦。endprint
(二)困惑與沖突 與第一代華裔作家慣于描述在異國他鄉(xiāng)為生計而奔波、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境況大相徑庭,出生于美國的第二、第三代華裔作家在作品中更多地體現出身處中美兩國不同文化中的身份認同問題。在美國,幾乎所有的華人家庭都是非??粗貙χ袊鴤鹘y(tǒng)文化的傳承和教育的,新一代的華人子女卻早已脫離了與祖國的聯系,耳濡目染的是美國的文化和價值觀,但由于膚色和民族的限制無法真正被美國社會所接受,甚至遭受歧視和排斥。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華裔作家困惑于“他者”身份,又因邊緣身份產生身份認同危機,極易與父輩在溝通上迸發(fā)出激烈的沖突,與周遭的世界處在一觸即發(fā)的緊張關系中,觀物視角也常投注于對命運和人生選擇的思考,在歷史、文明、文化的雙重鏡像中照見自身的意義。這種從自我迷茫到自我認同再到自我超越,把處于兩個世界和兩種文化的無歸屬狀態(tài)轉變?yōu)檫B結兩個世界和兩種文化的力量的經歷也正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的一大批華裔文學作品的主題。{5}
(三)流散與融合 全球化是21世紀的時代主題,在這樣一個異質文化交流日趨繁盛的背景下,世界人口的重組使得各民族文化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趨勢日趨明顯,流散于美國的華裔女性作家由于具有雙重的文化身份和民族特征,具備了別人無法取代的先天優(yōu)勢:她們游離于本土化與全球化之間,在意識形態(tài)上形成了一種新語境,她們的泛種族主義為多元文化格局增添了新鮮血液。同時美國漸漸寬松的社會狀況也淡化了少數族裔的生存困境,美國華裔女性作家開始在作品中更多地觀照流散、尋根、融合的時代主題,她們開始不自覺地承擔起消融中美之間文化對立、促進交流與融合的任務,用多元文化中對人性的探索和人類共性的普遍性文化價值觀架起兩個文化溝通的橋梁,她們作品中體現的包容性和平等性是人類最終走向大同的共同基礎。
三、結語
美國華裔女性流散文學在很大程度上真實反映并再現了流散者的生存體驗和文化心理??v覽美國華裔女性流散文學的不同發(fā)展階段和各階段關注主題和研究中心的轉移,不難看出她們所具有的雙重視域在異質文化間穿行時將文學的本體性特征從地緣與學緣、觀點與方法、外部與內部等方面放置于更加廣闊的文學語境下。作品立足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大背景,再現出中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的相互沖突與相互融合的曲折過程,在探究全人類共通的普適性問題的嘗試中折射出文學的邊緣性與開放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社會性與藝術性。
{1} 王寧:《流散文學與文化身份認同》,《社會科學》2006年第11期。
{2} 錢超英:《流散文學與身份研究——兼論海外華人華文文學闡釋空間的拓展》,《中國比較文學》2006年第2期。
{3} 陳愛敏:《流散書寫與民族認同——兼談美國華裔流散文學中的民族認同》,《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4} 馮紅:《文化間的對話與融合——從美華流散文學作品主題的變遷看文化間的復調性》,《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5} 程愛民:《論美國華裔文學的發(fā)展階段和主題內容》,《外國語》2003年第6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