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 吳福雷
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主要在兩個方面作了重大改進:一是突顯語文要素,明確教什么、怎么教;二是大量地引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讓學生在文化的浸潤中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涵養(yǎng)美德、完善人格。古人說:“德者,事業(yè)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睌?shù)千年來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立德樹人極其珍貴的教育資源,而其中的國學課教學與當今語文教學既有共同點,也有其自身獨有的原則、策略和規(guī)律。
國學課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不宜太多,語言不宜太繁?!扒鷦t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币徽n一得,一課兩得,但不可追求一課無限地得。教之有度,則得之可成。環(huán)節(jié)要簡,方法要簡,過程要簡,指導要簡,資源要簡,評價要簡。簡,才有可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讀,有更多的空間沉思。關鍵問題的解決,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也就有了可能。一點感悟,幾段文字銘刻在學生腦海當中,做到一課一“刻”,長此以往,功莫大焉!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先要做“加法”,讓更多的方法、資源進來,但上課之前要做一個痛苦的“減法”。最后留下來的,才是最有價值的環(huán)節(jié)、方法與策略?!皽p法”做過之后,保留下來的環(huán)節(jié)、方法,過程要做深、做透、做立體、做豐富,做出無窮的滋味、做出絕妙的風景。
化難為易就要聚焦難點:難認的字,難解的詞,難讀的句子。難點不宜多,要篩選、優(yōu)選、精選?;y為易還要創(chuàng)生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如文白對讀等。國學課教學不必字字對應,只需大體理解。要用經(jīng)典豐富的內(nèi)涵和精致的形式感染學生,濡染生命。通常國學課教學的內(nèi)容本身離學生的生活較遠,文本的理解相對有難度,教學自然就不能難上加難、以難攻難?;y為易還要循序漸進:一讀,讀準、讀順;二讀,讀懂、讀出畫面;三讀,讀出思考、讀出自己。要以讀為主線,將理解、感悟、積累、運用有機整合,呈螺旋式推進。如《論語》(問孝)一課的教學,學生在教師給予的方法引導下充分自讀。教學支架清晰,點撥有力,書聲瑯瑯,有情有趣。此時,難點也就自然化解了。國學課教學要在難點處發(fā)力,不能平均用力,極盡灌輸與講授之所能,讓課堂填滿教師的話語,而缺少學生靜思默想的空間。在難點處,要多一些沉靜,多一些沉潛,多一些自省,多一些漫步?!墩撜Z》(論信)一課的教學,老師可以不急不躁,徐疾有致,帶領學生在文本的精華處慢慢讀、細細品。這樣的課最易于入腦入心,教學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評判教學有效性與合理性的一個重要參照,就是學生所學的“知”、所得的“文”在他們今后的生活和踐行中能應用多少,應用的可能性有多大。為此,我們就會刪減掉可有可無的環(huán)節(jié)、看似精妙的方法和不必要的信息;我們就會在教學中,在傳達“知”的同時努力勾連學生的生活,在研讀經(jīng)典的同時,不斷地引入現(xiàn)代元素和人間萬象。如《論語》(問孝)一課的教學,一位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當我們看到父母身體不適、疼痛難忍時,就會想起哪個句子?當我們看到有些子女對父母惡語傷害、不孝敬時,你又會想起怎樣的語段呢?”實際上,這就是從知到行的過渡、引申和暗示。這樣,孩子與文化、生活就逐步建立起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此,我們要教的就是活的國學、接地氣的國學、能應用的國學、有生命力的國學。
我們要站在兒童的立場,緊密結合兒童所特有的生活體驗、認知水平和行為習慣,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nèi)容,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組織教學活動,開展教學評價。我們始終不要忘記,我們面對的是孩子、是兒童,活動設計要兒童化。如《對課啟蒙》一課的教學,老師和孩子們沒有痕跡地、自然而然地互動,而互動的內(nèi)容又與這一課的教學目標高度契合。老師說“鳥”,學生說“蟲”;老師說“鳥飛”,學生說“蟲爬”;老師說“飛鳥”,學生說“爬蟲”。這是多么美妙、多么自然、多么水到渠成的境界!老師在課堂上還引入了一個生動的故事,在故事演進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何為對子,去體會高層次的、有品位的、精彩的對聯(lián)的特質。從“螃蟹渾身甲胄”到“蜘蛛滿腹經(jīng)綸”,我相信,經(jīng)過這樣一個體驗活動,學生會愛上語文、愛上國學、愛上國學課堂。這樣一個過程也給我們一個啟發(fā),那就是當我們讓孩子們不知道教育的目的時,教育的效果往往最好。當我們把目標、方法、任務都寫在黑板上,呈現(xiàn)在屏幕上的時候,可能正是學生感覺國學艱澀、面目可憎的時候。
如一位教師執(zhí)教《詩經(jīng)·魏風·陟岵》一課的公開教學,執(zhí)教者在旋律優(yōu)美的配樂中深情誦讀。那一刻,我感覺跨越千年的古韻縈繞在會場上空,情意綿綿的語流浸潤在生命內(nèi)里?!肚ё治摹芬徽n的教學中,教師字正腔圓地吟誦,學生欲罷不能、躍躍欲試的姿態(tài),我們感覺到誦讀讓平靜的文字鮮活了,讓學習的時空溫暖了,讓平面的經(jīng)典立體了?;綖槠嫘枰覀儗鴮W課堂有更清醒的認識。它與德育課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它與語文課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它與綜合性學習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國學課既自成體系,又與相關學科有所交叉。其教學可以定位為:以德育為魂,以語文為體,以綜合性學習為用。既如此,我們就應該創(chuàng)設文本的情境,就應該滲透珍貴的思想、美好的人格、文化的元素,就應該把與生活貼近的活動引進來。不僅在課堂上,亦在課外、家庭和社會中。如《對課啟蒙》一課的教學,一位學生由衷地說:“真有意思!”我們要努力讓國學課有意義,更有意思,但這個“有意思”是有內(nèi)涵的“有意思”。我們要警醒的是,現(xiàn)代方式的演繹不能碎片化、娛樂化、低俗化,不能惡搞,不能曲解,不能戲說,要字字有據(jù)、句句有根。
文化活動是認知,是體驗,更是靈魂的啟悟、情感的豐富。它需要儀式的參與。一位教師在開課伊始,教給學生拜師禮的方法,然后帶領學生一拜拜孔子,二拜拜老師,三拜拜來賓,四拜拜同學。此時,還用我們喋喋不休地講述尊師之道嗎?在這樣的情境里,孩子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獲得了精神的升華。一個孩子說:“我覺得很莊重?!绷硪粋€孩子說:“我感覺很嚴肅?!贝藭r,我們的教育就已經(jīng)達到目的了。這就是不言之教??梢哉f,這樣的教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一言一行義理自得。
在文化的儀式中,在文本的情境中,我們的教育就能獲得卓有成效的發(fā)展。在美國,有一位草根老師,叫雷夫。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那就是組織學生每學期演繹一部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戲劇,每個學生都會有一個角色或任務,每天都會在一個固定的時間里進行臺詞的熟悉和劇情的排練。一學期結束,舉行一個盛大的、正式的表演。這樣做下來,經(jīng)典就慢慢地浸潤到生命的內(nèi)里,化為學生的血液,產(chǎn)生無窮無盡的力量。要知道,他所帶的學生都居住在美國的貧民區(qū),這里充斥著兇殺、暴力、色情、吸毒。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孩子們竟都成才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在兒童內(nèi)心深處,在沒有受到邪惡影響之前,雷夫為他們種植下了美麗的東西、有力量的文化。國學課教學不僅在課堂上,也在課堂外。我們可以每學期帶領孩子們深入閱讀一部經(jīng)典,每天溫習,常常排練,在學期結束時,做一次正式的誦讀展示。這樣,經(jīng)典就會刻在孩子們的腦海深處。
感悟,尤其是深度感悟,甚至過度感悟是小學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所不能承受之重。我認為,教師引導學生感悟時要注意點到即可,不可強求,做到若有所悟、“不求甚解”。這樣,更易于激發(fā)起學生對國學學習的濃厚樂趣。如果說感悟是提升性的目標,讀誦就是保底性的目標,需要人人參與、個個過關。如果通過一堂課、一個活動,甚至體系化的國學教育,學生卻不能將那些經(jīng)典的文字記誦在頭腦中,那是我們的失誤?;蛘哒f,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感悟之不及,日后還可以補救,但在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沒有充分的記誦,那是日后所無法挽回的。
小學國學課教學的內(nèi)容無法窮盡,也沒有必要窮盡。當我們憑著一腔熱情將國學經(jīng)典毫無節(jié)制地引入課堂時,就可能正在以愛的名義讓生命疲憊不堪,讓學習變得索然無味。當我們將國學內(nèi)容當作考試的利器,對學生分個三六九等時,孩子們就會在這樣的分化中遠離國學。如何適度地選擇內(nèi)容,如何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提供與之相對應的內(nèi)容和形式,如何在任務驅動和考試評價之外尋找到一條路徑,鼓舞學生在文化的時空下前行,引領學生在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中沉醉,對于每個教育人來說,都是一個挑戰(zhàn),亦是一個全新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