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陜西 渭南 714000)
錢夢龍先生曾說過,“文言文教學是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1]”文言文因其時代久遠晦澀難懂并實用性不高,成為了語文課改路上的一大阻力。但無論是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還是促進學生自身駕馭語言的能力,都要求在中學語文中必須關注文言文教學。
目前,許多語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雖然認識到了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也探索了很多新的教學方式,但還是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雖然語文出臺了新的課程標準,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生學”模式有了一定的改變,但是在文言文教學方面改變并不多。于是課堂上常常出現(xiàn)教師自我陶醉而學生昏昏欲睡。教師將各種文言知識強加于學生,學生被動的接受缺不能有自己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長此以往,學生就出現(xiàn)對文言文學習的厭煩情緒。
現(xiàn)今很多中學教師和家長片面看重學生成績,使得應試教育在文言文教學中體現(xiàn)的更為明顯。教育一旦以應試和成績?yōu)槟康?,那么勢必會忽視對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應試求的是速成,就目的而言,兩者是背道而馳的,應試教育所產出的只是“高分低能”的“考試機器”而非高素質人才[2]。正因如此,很多教師在文言文的講述中教學內容狹窄,只關注課本和考點,很少對內容進行拓展和遷移,學生無法深刻體會文言文特有的魅力,教師的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
不少教師在教授文言文的課堂上,常常采取三個步驟,即先翻譯再背誦,最后做題。這樣的“三步走”,使得學生常常片面的對某些字詞進行了記憶,并沒有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感知,更談不上對文言文的審美進行體會,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要課堂豐富多彩,教師自身首先要好讀書,積累多了上課才能如魚得水,正所謂“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3]
課堂上在教師進行文言文教學方面出現(xiàn)很多問題,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呢?
文言文的學習中,文言字詞釋義往往成為難點。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前預習任務,幫助學生將預習這個良好的學習習慣貫徹下去。當然,在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時,切忌簡單粗暴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引導他們選擇自己合適的預習方式。比如一位老師在給學生講述《鴻門宴》時,就采用提問題讓學生預習嘗試回答的方式進行,讓學生根據課本和合理展開聯(lián)想,引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更好的學習這篇文章。
文言文的教學與語文其他的教學內容相比較會顯得乏味枯燥,也更有難度。而教師對于教授文言文的導入方式,常常會被教師忽視。很多教師在教授文言文的過程中,采用傳統(tǒng)的導入方式,就是首先介紹作家和寫作背景,將其作為千篇一律的導入方式。殊不知良好的導入方式,常常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容易接受相對枯燥的文言文的學習。當下,多媒體的廣泛應用,可以幫助教師將導入方式變得更加靈活生動。適當的多媒體視頻、音頻和文字材料的穿插,都可以讓學生更樂于學習文言文。
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教師既要教書,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愛國情懷等。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觀等形成時期,教師引導學生從文言文中汲取營養(yǎng)充實自身非常重要。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蘇軾的樂觀豁達、屈原的忠貞不屈、唐雎的不畏強暴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對學生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文言文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不容忽視,它包含著我國古代的人文精神,學好它對提升個人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對傳承保護和發(fā)展弘揚民族文化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拋棄傳統(tǒng)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獨立思考、自己學習,讓學生愿學文言、會學文言,體會到古典文學的魅力,發(fā)揮文言文的人文作用,更好地保護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4):31-32.
[2]安亞麗.淺析初中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及教學觀念的更新與對策[J].赤子(上中旬),2014(24):249.
[3]吳俏樺.淺談我國新課程改革下中學文言文教學的一些誤區(qū)及建議[J].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5(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