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靜
對于小學語文教材來說,“偉人”篇比較常見。這類題材內(nèi)容豐富,不僅涵蓋古今中外,還能折射出偉人的品質(zhì),體現(xiàn)出人性的光輝。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品析語言,進而感知人物形象是教學重點。筆者以《在大海中永生》一課的教學片段為例,通過引導學生學習語言表達來感知偉人形象。
(生自由朗讀第3自然段)
師:我們來讀一讀,找一找,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賦予了哪些景物情感?
生:浪花。
師:在大海中浪花非常普遍,是沒有生命的,怎么會有情感呢?
生:老師,是浪花把鄧小平爺爺?shù)墓腔宜屯撕芏嗪芏嗟牡胤健?/p>
師:浪花把鄧小平爺爺?shù)墓腔宜偷搅四男┑胤剑课覀兿葋砜匆豢?,分別是哪些地方?
生:祖國的萬里海疆。
生:還有澳門、香港。
生:寶島臺灣。
生: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師:很好,現(xiàn)在我們把這些地方按照課文內(nèi)容進行排序,分別是——
生:祖國的萬里海疆,澳門、香港,寶島臺灣還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師:現(xiàn)在我們再來品析一下,課文里用了4個“也許”,構(gòu)成了一組排比句。這里,我們再想一想,這些地方的順序能不能更改?為什么?可以結(jié)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小組討論一下。
(生分小組討論)
生:老師,這一組地方的順序不能更改,它們是按照范圍排列的,這也意味著浪花送去骨灰的地方越來越廣。
生:這里提到澳門、香港,主要是鄧小平爺爺提出了“一國兩制”,是他的構(gòu)想讓香港、澳門回到祖國的懷抱,并保持繁榮穩(wěn)定。
生:雖然沒有統(tǒng)一臺灣,但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心愿,同樣也是鄧小平爺爺?shù)倪z憾,所以他想去看一看。
生:浪花把他送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師:同學們剛才的發(fā)言都很精彩,這說明你們對這一組排比句理解得非常深刻。是的,從范圍來看,不斷擴大,表面上這是在寫浪花,實際上是寫鄧小平爺爺一生的功績。
師:從朗讀角度來講,排比句需要讀出氣勢?,F(xiàn)在我們再來讀一讀,記住要讀出你們的理解,你們的氣勢。
(生朗讀)
對于“偉人”篇課文來說,教學重點是放在人物本身上,還是放在語用上?歷來眾說紛紜。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币虼?,與人物對話,感知人物形象固然重要,但是習得寫人的方法更為重要。因此筆者認為,教學重點還是理解描寫人物的語句,以便感知“偉人”形象。對于這一課來說,很多教師喜歡營造情境,比如借助哀樂或者煽情朗讀等方式來激發(fā)學生情感,甚至還有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聲淚俱下地喊出“小平爺爺,您別走”等話語。這種以情為主的教學策略沒有錯,但是一味地煽情,讓學生“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有點得不償失。
在教學中,抓住“情”教學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怎樣讓學生感悟偉人一生的豐功偉績。教學片段中筆者通過一個問題,即“浪花把鄧小平爺爺?shù)墓腔宜偷搅四男┑胤剑俊?,在賦予浪花情感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引出了學生的理性思考,即4個排比句的順序能不能更改,為什么。經(jīng)過討論,學生不僅感知了言語表達的節(jié)奏,而且還意識到作者是通過這種層層推進的方式突出了作者的寫作意圖。自然,這里學生也意識到,從表面來看,作者是寫浪花,但實際上是借助浪花歌頌偉人。這樣在情感上,也由前面那種“不舍”,那種“愛戴”過渡到“崇敬”,從而情感逐層深入,人物形象自然也變得豐滿起來。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學習語言,感知人物的偉大形象。筆者除了有意識地研讀教材,更重要的是敢于放手,給學生創(chuàng)設(shè)條件,搭建平臺,讓他們在“移情”中習得表達技巧。在教學片段中,品析排比句式是最好的讀寫遷移點,但筆者未能注意到這一點讓學生隨文練筆,沒能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同時有效提升他們的言語表達能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