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芳
童話類課文,往往是從兒童視角,用兒童容易接受的語言來闡述深刻的道理,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兒童的言行。但在教學中,不少教師卻忽略了這一點,讓童話課堂失去了應有的童趣?!妒й櫟纳滞鯂芬晃闹饕v述的是亂砍濫伐帶來的災害。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話題似乎有些沉重,但作者用童話方式給兒童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近期,筆者聆聽了一位教師的教學片段,下文對其進行評析。
師:同學們,你們讀一讀課文,說說“失蹤”一詞是什么意思。能否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說明呢?(生自由朗讀課文)
生:森林王國就這樣消失得無影無蹤。
師:那誰來說說“無影無蹤”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消失得連影子也找不到。
師:具體說說都有哪些“影子”呢?
生:比如鮮花、野果呀,還有小豬、小猴、小刺猬等許許多多的動物,都不見了。
師:那請你們說說森林王國里出現(xiàn)了哪些新的現(xiàn)象?
生:工廠冒出了黑煙,火車、汽車吐出了廢氣,還有各種妖魔鬼怪……
師:那你們再想一想,森林王國“失蹤”后,還有哪些現(xiàn)象?
生:新國王的寶座也被風沙掩埋了;小動物們都四處逃走了……
師:現(xiàn)在我們再回過頭來討論一下,為什么森林王國會失蹤呢?
生:是因為新國王沒有遵守特別法令……
師:現(xiàn)在新國王恍然大悟了,他后悔了。你們現(xiàn)在幫他想一想,怎樣才能把森林王國“找”回來?
生:重新頒布特別法令,不僅禁止砍伐森林,還要植樹。
生:把森林之神請回來,并且向他保證,從今以后不再亂砍濫伐。
……
童話,一般都是用故事形式來呈現(xiàn)的,它對兒童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教學中,由于受眾是中低年級的學生,執(zhí)教者可通過具體的人物形象及角色意識巧妙地達到教學目標。對于本課,雖然環(huán)保話題有點沉重,但若想讓三年級學生不覺得無趣,就不能空洞說教。而作者、編者也注意到了這一點,采用童話方式通過講故事來呈現(xiàn)。教學中,蘭老師與作者、編者對話,遵循童話教學規(guī)律,讓沉重的話題變得富有童趣,在無形之中引導學生樹立了正確的環(huán)保意識。上述片段中,蘭老師潛移默化滲透情感教育,借學生愛憎分明的性格特征滲透環(huán)保理念,讓情感在多元對話中自然流淌。
我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陳伯吹曾說過:“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特別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睂τ谕捊虒W來說,也是如此。因而教師在具體課文解析中要學會從兒童的視角審視文本,以便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親近文本,繼而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童話中的觀點。上述教學片段中,內容重點是講述森林王國“失蹤”后的現(xiàn)象,如要科學講解,從森林被亂砍濫伐,到各種自然災害的發(fā)生,內容很多,但蘭老師執(zhí)教時是從語文角度出發(fā),從兒童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圍繞“失蹤”一詞理解森林王國的“失蹤”現(xiàn)象,最后圍繞“特別法令”,讓其過程變得富有童趣,讓學生的思維在童心中綻放。對話中科學“成分”不多,無疑是最適合三年級學生學習的。
童話是充滿童趣、富有想象力的。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借助童話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想象。如果就教材教教材,必然會束縛學生的想象力。上述教學片段中,蘭老師給學生的想象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平臺,不僅引導學生進一步想象森林王國“失蹤”后的現(xiàn)象,還引導他們再次想象怎樣把森林王國“找”回來。這些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推促了課堂精彩的生成,還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有效鍛煉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美中不足的是,在想象過程中沒有引導學生按照文本表達的方式進行仿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