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晶
【摘要】春秋時期,面對“禮壞樂崩”的現(xiàn)實,孔子提出仁禮統(tǒng)一的思想,他試圖使禮的內(nèi)容與形式實現(xiàn)統(tǒng)一,以恢復禮原有的人道精神。仁禮觀成為孔子道德教育思想體系的核心,二者相輔相成,人的外現(xiàn)就是禮,禮的履行就是仁,互為表里,互為因果。
【關鍵詞】仁;禮;孔子
一、關于“仁”
“仁”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體系的核心。一部《論語》12700多字,“仁”字出現(xiàn)了106次。由此可見,孔子對“仁”的重視程度。他與弟子們多次談“仁”,每次都有不同的釋義。最重要的一次是和學生顏淵的談話:“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12~1)關于“天下歸仁”的“歸”字,學者們有不同的解釋。我用了“歸附”的說法,這可以以孔子另外兩次談話為證。一是孔子對弟子樊遲說: 在上的人只要好禮、好義、好信,“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意思是在上者能做到那三個“好”,那么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會背負著自己的小兒女來投奔。另一次是孔子對冉有、子路講:“如果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边@仍然是修德以致遠人來“歸附”的意思。由此可見,把“歸”解釋為“歸附”是比較符合孔子的原義的??鬃舆€對“克己復禮”進行了更為具體的解釋:對于不合于禮的事不看、不聽、不說、不做,杜絕一切“非禮”的思想行為??鬃又匾暋叭省?,也體現(xiàn)在重視人的生命。反對拿像人的俑去陪葬。據(jù)《孟子》記載,孔子曾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孟子》·1~4)
孔子在《論語》中說得很清楚:“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這“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保ā墩撜Z》·17~6)這也是孔子給“在位者”提出的建議,是“仁”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和體現(xiàn)。意思是恭敬謹慎便不會遭到訓斥,蒙受侮辱,寬厚待人便會得到眾人的擁護,信實誠懇就會得到別人的賞識和任用,敏捷勤快地工作就會出成果,經(jīng)常給人以恩惠就能夠使喚人。這“五者”中,恭、信、敏三條是對上級、對工作的態(tài)度,寬與惠則是對待下級和老百姓的態(tài)度。只有照這五條去做才會使上級、下級、百姓都感到滿意,政通人和。這是“仁”的具體體現(xiàn)。
樊遲問仁,孔子說“愛人”(《論語》·12~22)。有的學者認為這個“人”不包括老百姓。例如“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1~5)“人”和“民”是分開講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14~42),“人”和“百姓”也是分開講的。所以孔子說的“愛人”的“人”是指上層人物,而不包括一般庶民百姓。這樣理解也有道理。但孔子還講過“泛愛眾”(《論語》·1~6)。這個“眾”是不能解釋為“上層人物”的。對于庶民百姓,孔子主張“富而教之”,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2~3),施以教化。這也是孔子“仁”的一個方面。
根據(jù)以上論述可知,“仁”是在位者的道德。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保ā墩撜Z》·14~16)所以“仁”只能是對在位者而言,“天下歸仁”“能行五者于天下”“惠則足以使人”這些都不是庶民百姓的事?!爸俟瓎柸?,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保ā墩撜Z》·12~2)在這段話中孔子進一步給“在位者”或準備成為“在位者”的人講解了“仁”的實踐問題:“出門做事(上班工作)就像去接待貴賓一樣,役使老百姓就像承當大祭祀典禮那樣(都要嚴肅認真,小心謹慎)。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在官府工作就沒有人怨恨,在家族中也沒有人怨恨?!边@段話更加明白地說明:“仁”是在上者的道德,在上者實踐“仁”,在下者就能得到“惠”??鬃舆@一思想到了孟子這里就發(fā)展成系統(tǒng)的“仁政”理念。
二、關于“禮”
在《論語》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多次談論“禮”,“禮”字前后出現(xiàn)過74次,但孔子卻沒有給“禮”下過概括性的定義。《左傳》等古籍對“禮”進行了一些隨機解釋:“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保ā蹲髠鳌贰る[公十一年)“夫禮,所以整民也?!保ā蹲髠鳌贰でf公二十三年)又說:“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保ā抖Y記》·禮運)這些解釋從不同的角度說明“禮”的作用:“禮,是治理國家,安定社會,尊卑有序,利于后代的法規(guī)。禮是用來整治人民的,是國君治理國家的重要工具。其作用就是治理國政,使國君得到安寧?!备鶕?jù)這些解釋和孔子與弟子們的談話,我們可以體會到“禮”的基本精神就是維護貴族等級制度,嚴格區(qū)分上下尊卑的法規(guī)章程和行為規(guī)范。君、臣、父、子、君子、小人各守其位,各安其分,國家就能治理好,君主及在位者就能安樂。春秋時期之所以混亂不安,在孔子看來就是因為上下尊卑的等級制度失去了原來的約束作用,以致弒君,弒父,僭禮,越位,“禮崩樂壞”“天下無道”??鬃诱J為要想使天下歸于“有道”,就必須“復禮”。首先他自己身體力行,規(guī)行矩步,嚴格按照“禮”的規(guī)范行事。他認為:“君見臣,按禮的規(guī)定應該先在堂下磕頭,升堂后再次磕頭,現(xiàn)在大家不按禮行事,都不在堂下磕頭了,這是倨傲不恭的表現(xiàn)。雖然違反大家的做法,我還是堅持古禮先在堂下磕頭?!保ā墩撜Z》·9~3)
孔子反對一切違禮行為。魯國國君舉行“禘”禮,這是一種極為隆重的大祭之禮,只有周天子才有舉行“禘”禮的資格和權(quán)力。而魯國一個諸侯國卻舉行“禘”禮,孔子認為這是違禮的行為。他雖然管不了,但還是忍不住說:“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保ā墩撜Z》·3~10)
魯國的大夫季氏用“八佾”(每佾八人)共64個人奏樂舞蹈,按“禮”只有周天子才能用“八佾”,諸侯只能用“六佾”(48人),大夫只能用“四佾”(32人)。季氏只是“大夫”,他卻用起了只有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來歌舞??鬃釉u論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3~1)
管仲(?—前645)是齊國的宰相,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輔助齊桓公稱霸四十多年,據(jù)說他家的一些設施、享受跟齊桓公一樣。他去世九十多年之后孔子才出生,對這位故去近百年的前名相孔子提出批評,說他和齊桓公一樣的享受是“不知禮”(《論語》·3~22)。endprint
晉國把刑法條文鑄在鼎上,讓百姓能夠看到。這件事發(fā)生在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魯昭公二十九年),在此以前刑法掌握在少數(shù)貴族手中,庶民百姓是不知道的,“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左傳》·昭公六年,孔穎達疏)。現(xiàn)在法律條文公開了,貴族要想隨心所欲就不能那么方便了??鬃硬毁澇蛇@事,他說:“貴賤不愆,是謂度也?!苯袷涠?,“貴賤無序,何以為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貴賤的等級不亂這就是法度?,F(xiàn)在刑法公開了,貴賤不分,連低賤的“小人”也可以看到法律條文了,還靠什么來治理國家呢?
三、“仁”與“禮”的統(tǒng)一
根據(jù)以上分析得知,孔子認為“仁”是內(nèi)在的觀念,表之于外則為“禮”,“仁”與“禮”是不可分的?!叭省钡耐猬F(xiàn)就是“禮”,“禮”的履行就是“仁”,二者互為表里,互為因果。但《論語》中有一個事例令人感到矛盾。孔子批評管仲“不知禮”,卻稱許管仲的“仁”。“不知禮”而又“仁”,這與“克己復禮為仁”的原則顯然不相符合。不過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二者——“禮”與“仁”,在管仲這位政治家身上是可以統(tǒng)一的。管仲在生活方面確實有“僭用”“越位”等違禮之嫌,但他提倡“尊王攘夷”,即尊重周天子,排除邊境地區(qū)少數(shù)落后民族部落的侵襲和騷擾,他以此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使天下局勢穩(wěn)定了四十多年??鬃淤潛P齊桓公“正而不譎”,而這些都是管仲之力。從總的方面來講:尊奉周天子是頭等大事,所以管仲是最知禮的??鬃拥牡茏幼酉恼f:“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保ā墩撜Z》·19~11)。管仲雖然在生活待遇方面有些違禮,但“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在衽矣?!保ā墩撜Z》·14~17)管仲有這樣大的功勞,當然應該稱許他的“仁”,這與“克己復禮為仁”并無矛盾。
孔子從沒有做過周天子的“王臣”,但他一生都在為恢復“周禮”恢復周天子的權(quán)威勞力盡心。他自己堅持一絲不茍地依“禮”行事,也堅決反對別人的“違禮”行為。有人認為“這就是搞歷史倒退”,是“死心塌地為奴隸社會招魂”。其實這樣看問題未必恰當。人的思想總是要受到當時的歷史條件限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孔子那個時代,他和他的弟子都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更不可能知道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是歷史規(guī)律,是社會進步。他也根本不可能想到要站出來支持“造反”“領導時代新潮流”。他只是看到“禮崩樂壞”,上下無序,周王室日益衰微,諸侯征戰(zhàn)不休。他想改變這種“天下無道”的局面,使天下恢復“有道”,恢復到貴賤不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16~2)的時代。雖然有人說他這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論語》·14~38),但他還是要堅持做下去。“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18~6),這正是孔子生前不見用于諸侯的根本原因。他的悲劇性的性格,決定了他最終的悲劇性的結(jié)局。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筆者這篇短文只是以管窺天,以蠡測海,遠未登堂入室,僅以此求教于大方之家,希冀獲得指點。
【參考文獻】
[1]張志剛.論語通譯[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2]劉利.左傳[M].紀凌云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3]〔漢〕鄭玄注.禮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5.
[4]王秀梅譯注.詩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 2015.
[5]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