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妙芝 長沙師范學院
本文以湘西地區(qū)儺舞作為研究對象,梳理并整理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探知其背后的巫儺文化,分析湘西儺舞作為多元文化融合體的藝術特色,揭示當前傳承中的不足,并從教育層面提出了具體策略。
儺面具是儺舞表演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也是區(qū)分“巫”與“儺”的重要標志。儺面具是儺文化最具象和直觀的象征符號,直接反映了儺文化的發(fā)展狀況和興衰歷程。
禹步是湘西儺舞的特色和主要步伐,來源于湘西少數(shù)民族自古以來對于太陽鳥的崇拜,故禹步又稱“鳥步”。禹步或一瘸一拐,或一步一靠,快速、急促、細碎,令人有種騰云駕霧的感覺。湘西苗族的“綹巾舞”和湘西土家族的“銅鈴舞”中多有禹步出現(xiàn)。
手決是湘西地區(qū)巫儺法師在儺舞中使用的一種特殊手勢,它既是一種手部動作,也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用十指的勾、按、屈、伸、擰、扭、旋、翻等各種造型進行溝通。手決多達六百多種,但至今只剩下六十多種在民間流傳,大部分湘西手決已經(jīng)在漫長的歲月中緩慢地消逝無蹤。
1.湘西儺舞傳承的社會價值
儺舞直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在儺舞表演的同時,生產(chǎn)生活的知識和經(jīng)驗得到了傳播,同時,儺舞是宣傳政策和文化的載體,因此,湘西儺舞的傳承具有教育價值和社會價值。
2.湘西儺舞傳承的文化價值
儺舞是民間的產(chǎn)物,因此其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對湘西地區(qū)的民間文化起到了保護作用,儺舞的傳承無形中保存了湘西地區(qū)宗教學、民俗學、歷史學、藝術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多元文化融合體。
目前,全國各大高校都在積極將本土舞蹈引入高校課堂,實現(xiàn)文化的傳承和現(xiàn)代教育的結合:將教師和學校教育作為文化傳播的主力軍,利用教育手段傳承和發(fā)展民族文化,這既是建設本土舞蹈課程的需要,也是保護本土舞蹈文化的需要。
本文針對湖南湘西地區(qū)苗族及土家族儺舞進行研究調查,分析湘西地區(qū)儺舞的體態(tài)特征,整理出適合引入高校課堂的組合,并以長沙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專業(yè)為例,結合學前教育專業(yè)的特性,進入舞蹈課堂進行教學,以期為湘西儺舞在高校教學中的傳承提供借鑒。
1.湘西儺舞體態(tài)動作分析
從湘西土家族《銅鈴舞》中我們主要可以看出以下動作形態(tài)特征:屈肘、屈膝,含胸、直背,但動作沉而不懈,挺而不僵。
湘西苗族的《綹巾舞》中的動作也多為屈肘、屈膝,重拍下沉,并且順拐,表演者一顛一顫、一瘸一拐、一前一后地行進走動,動作多搖頭晃腦笑抖肩,步伐急促、細碎、慌張,仿佛神靈上身。
可見湘西儺舞的動作形態(tài)和動律有著共同的視覺特征,即“屈膝屈肘、重拍在下、同邊順拐”。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湘西人民常年生活在武陵山區(qū),受地勢影響在生產(chǎn)勞動中的真實狀況。
2.湘西儺舞進課堂——組合范例:土家族儺舞組合《畢滋卡》
“畢滋卡”是土家族語中土家族人民對自己的稱呼,該組合為學生學習土家族舞蹈的第二個組合,在土家族動律組合基礎上的進階組合。通過第一個組合的學習,學生們已經(jīng)基本掌握土家族舞蹈屈膝屈肘、重拍在下、同邊順拐的體態(tài)特征。該組合的音樂選取自土家族廟會音樂選段。
短句一:“抖虱子”。準備動作屈膝、屈肘、含胸、拔背,身體直立快速前后抖動肩膀,同時雙腿屈膝半腳尖原地碎步。短句二:“推磨”。雙腳交替勾腳前踢步,雙手順拐在體前以“推磨”的姿態(tài)畫半圓,身體前傾,雙手雙腳交替進行。短句三:“跳喪”。八字步彎腰、弓背、屈膝,模擬白虎的姿態(tài),做猛虎下山、虎抱頭、滾身子。短句四:“禹步”。左右并步,左腳向前方邁一步,右腳向左前腳靠攏一步,再右腳向右前方邁一步,左腳向右腳靠攏。
《畢滋卡》組合利用四個課時的時間完成組合的教授,其中前三個課時為動作元素與短句的學習,第四個課時為提高訓練與動作摳練,該組合以8人為一小組進行學習和表演。
儺舞有濃厚的地域特征,儺舞的傳承和演變都體現(xiàn)了不可替代的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本文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對儺舞的傳承進行分析和研究性教學,以期對湘西儺舞的保護發(fā)展提供借鑒,為湘西儺舞申請“非遺”鋪路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