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翠蓮
“尺規(guī)作圖”是北師大版初中教材中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既考查學生對相關幾何圖形性質和判定的應用,又考查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敖瞧椒志€的作圖”是最基本的尺規(guī)作圖,它是根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得到的。如何使得學生更好的掌握作圖方法,需要教學中依據教學設計進行深入探究。
傳統(tǒng)的“講練結合”法設計本節(jié)課時,老師會在黑板上邊演示邊講解作圖方法,“以頂點A為圓心,任意長為半徑,作弧,弧與角的兩邊AB、AC分別相交,交點是……”,并證明結論的正確性。演示、講解完后學生在練習本上分別作出一個銳角的角平分線、一個鈍角的平分線,甚至是開口朝右、朝左的角分別練習鞏固。整個課堂都是學生模仿老師的步驟,進行變形鞏固。課堂上當堂檢測的準確率很高,上交作業(yè)的步驟也很清晰到位,總體看來效果還是不錯的??蓡栴}是經過一段時間后,再次遇到作角平分線的題目時,很多學生會忘記怎么做,在教師稍加提示或學生翻書查閱后才能重新想起正確做法。
這種授課方法存在的問題:學生是單純的“模仿學習”,記憶不深刻,需要多次重復練習鞏固,效率不高,不符合新課改下“學生通過數學學習獲得進一步發(fā)張所必需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教學理念,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教師勞動強度大,一遍遍重復講授后還要面對學生一次次的“忘與錯”,教學疲憊、沒有成就感。
分析原因:不相信學生,沒有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沒有給學生自學的機會?!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能力”,為了轉變這種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了第一次教學設計。
第一次教學設計
本著“先學后教”原則,先讓學生自學課本知識,并按課本步驟自己完成角平分線的尺規(guī)作圖,然后再根據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講解。課堂上的實際情況是:大部分學生拿著圓規(guī)比來比去,不知如何下手,讀著書中的“以A為圓心,以任意長為半徑”不知所云……。這次的“教學設計”,不但沒有想象的進步,反而連最初的“模仿”掌握都沒達到,故“第一次教學設計”效果不佳。
分析原因:
1.高估學生學習能力,在沒有任何問題引導下讓學生獨立完成,難度太大。
2.對學生的圓規(guī)基本用法及用途沒有打好基礎。
3.對“先學后教”理念理解不到位,單純的把“模仿老師”改成了“模仿課本”。
蘇聯教育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下一發(fā)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因此,結合教材中的“平分角的儀器”,設置了改進措施。
改進措施:
1.之前的“作一線段等于已知線段”和“作一角等于已知角”中讓學生充分體會尺規(guī)作圖中圓規(guī)的用法與用途。
2.設置恰當的問題提示做引導。
3.增加適當的直觀演示幫助理解。
第二次教學設計
用蛋糕盒與皮筋作了一個教具。學生看到這個“平分角的儀器”時就很興奮(算是不錯的開頭),跟學生講解完儀器的各組邊的特點后提出問題“AP是否為∠BAC的平分線?”“能否用你所學的知識進行簡要說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是角平分線”,紛紛舉手想要說明理由。學生解釋它是角平分線的理由后,再提出問題“現在你手中只有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和一個圓規(guī),你能結合這個儀器的平分原理作出一個角的平分線嗎?”。在形象的直觀感知下,每一位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在練習本上忙了起來。
這次設計比較成功,效果明顯,不僅畫圖的正確率也很高,也調動起了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且在老師的問題引導下學生們都能根據教具展示自己畫出角平分線,但“平分角的儀器”畢竟還是老師發(fā)現老師做的,老師給他們“演示”了出來,雖然有效的幫助他們理解了角平分線的尺規(guī)作圖原理,但還沒有很好的體現學生的“自主思考”“動手實踐”原理。于是,我進行了第三次設計。
第三次教學設計
學完角平分線定義后就讓學生考慮如何畫出角的平分線,老師提出問題“不用量角器能否畫出一個角的平分線?”學生小組討論之后,老師引導說,有種叫“平分角的儀器”,你了解嗎?然后鼓勵學生回家查詢相關資料并每人動手作一個“平分角的儀器”。上課時讓學生展示并解釋儀器的工作原理,然后再根據原理自主畫角平分線。這樣更符合新課改“自我發(fā)現問題、自我探究解決問題”的要求。
數學學習要求學生在觀察中發(fā)現,在發(fā)現中探索,在探索中創(chuàng)新。作為老師,我們必須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充滿探究的課堂氛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潛能,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六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