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麗
[摘要]心理彈性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研究領域,隨著人們對心理素質的重視,心理彈性這一領域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本文結合大學生這一群體的心理彈性研究現(xiàn)狀,通過閱讀大量最新的相關論文和資料,對新的研究方向和成果進行綜述,給出了提升大學生心理彈性的一些對策,并出對以后的研究發(fā)展提出展望。
[關鍵詞]心理彈性;大學生;研究綜述
引言
近些年,關于大學生的研究顯示,中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突出的人數(shù)比例有上升的趨勢。很多備受矚目的社會熱點新聞也暴露大學生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某高校向室友投毒事件,某大學生學費被騙猝死事件,失戀自殺事件等等屢見不鮮。
隨著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影響心理發(fā)展的各類成長因素也備受關注,對于順境和逆境誰更能出人才的討論也從未間斷。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提出童年經(jīng)歷尤其是負面陰影對人格的重要影響,心理學研究者也開始探索人們在兒童時期遭遇的困境等負面的成長因素與與其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關系。Ru~er(1972)等通過對兒童的研究發(fā)現(xiàn),“童年生活的負面環(huán)境對于兒童心理行為能力的損傷存在個體差異,并將此類個體發(fā)展現(xiàn)象統(tǒng)稱為心理彈性”。隨著心理彈性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從以積極的視角看待負面因素對中的個體心理發(fā)展的影響。
張艷(2016)的研究顯示高職院校的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彈性與其心理健康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研究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可以找出大學生在應對挫折和壓力等情景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心理特點和行為范式,從而總結出一些規(guī)律,為大學生的就業(yè)和生活學習提供一些幫助。此外,心理彈性作為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對國家教育部門干預和提升整體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重要的實踐價值。
一、心理彈性的概念及影響因素
彈性,在彈性力學中的意思就是“材料或物體有一種隨外力作用而發(fā)生變形并隨外力去除變形消失的特性”,將彈性這個詞語引申到人們自身的心理過程中就可以下一個比較籠統(tǒng)的定義:心理彈性(resilience)又被稱為心理韌性,是指個體在危機情景和壓力事件中能夠保持良好適應的能力。具體來說就是個體遭遇逆境和成功應對困境,可見,良好的心理彈性是個體適應社會生存的一種潛能,它能幫助我們順利地度過困難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的發(fā)揮個體的能力貢獻社會。
對于大學生而言,影響其心理彈性的重要因素有:個性因素、社會因素以及來自環(huán)境的因素。研究顯示:具有較高的心理彈性的大學生的人格特征包括:責任感、性格特征、情緒智力、歸因方式、幽默感、樂觀精神、解決問題能力、抗壓能力、動機調控能力、積極期待等;而環(huán)境因素又可分為家庭因素和家庭外因素,但總的來說是社會支持網(wǎng)絡和家庭中的父母、朋友兄弟等對個體的影響。這也是不同的大學生對相同的事件會有不同的反應的原因。
二、大學生心理彈性當前研究的現(xiàn)狀分析
心理彈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過程,不同的情境、時間、心情等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良好的心理彈性能使大學生更有能力面成長的不利因素,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所以當前對于大學生心理彈性的研究也備受關注,結合當前的研究現(xiàn)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相關研究:結合大學生的人口學變量和不同個性特征等進行
這屬于問卷調查的質性研究,考察心理彈性各因子在大學生被試人口學變量上差異,主要包括考察不同的性別,專業(yè)、年級和生源地等情況在心理彈性上的差異。劉琴等人的研究表明男生的心理彈性尤其是心理韌性優(yōu)于女生,大一的學生和大四的學生相比心理彈性更好一些,可能大一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熱情,而大四畢業(yè)上面臨考研和就業(yè)的各種壓力情境。不同個體心理特征(如不同的歸因方式)的大學生對相同的事件會產(chǎn)生不同的反應,比如:面對負面情境,有的大學生能樂觀應對,當困難當作鍛煉提升自己能力的機會;而有的大學生就心生恐懼,逃避,無法良好應對,獲得更好的心理成長。有研究表明,性格外向、情緒穩(wěn)定和自我效能感強的大學生有較高的心理彈性。他們能調用更多的心理資源和社會資源應對困境,面對挫折,能夠自己主動的調節(jié)情緒,保持熱情和樂觀去放松,減少挫折和壓力帶來的負面情緒,進而獲得更高的幸福感。而心理彈性較低的大學生挫折承受能力較差,往往很難適應一些負面的境遇。
有學者對大學生心理彈性、人格、正負情緒、自卑心理等進行了相關研究。趙君,蘇榮坤等(2016)了大探討了學生的心理彈性與人格、生活滿意度及正負情緒的關系,發(fā)現(xiàn)健康的人格特征,對較高生活滿意度,積極的情緒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彈性,更好地適應社會。
黃鴻(2015)研究了大學生的心理彈性與自卑心理的關系,結果顯示,心理彈性高的大學生自卑心理較少,大學生的自卑心理水平與其心理彈性呈負相關。這告訴我們要關注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他們往往比較敏感,容易產(chǎn)生抑郁苦悶的情緒體驗,遇到挫折需要更大的幫助,也要注重訓練提升其心理彈性,為將來適應社會生活打下基礎。
(二)結合社會性因素進行研究
對社會心理學的因素與心理彈性關系的研究,例如人際信任,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等因素進行研究。蘇貴生(2014)年對人際信任、心理彈性各因子對主觀幸福感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人際信任完全是通過心理彈性這一變量對主觀幸福感產(chǎn)生影響的。心理彈性對于獲取較高的幸福感體驗和適應社會有重要意義。
研究者認為,社會支持是影響個體心理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會對同樣的處境有不同的認知,例如家庭貧困的西方大學生更可能產(chǎn)生自卑心理,進而影響其學業(yè)成就和心理彈性,而對中國的大學生影響相對較小。大學生處于向成人過渡的關鍵時期,他們心理發(fā)展不平衡,情緒不穩(wěn)定,又要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挫折或逆境,容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劉力勇等對醫(yī)學類大學生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際關系困擾檢出率為41.01%,較嚴重的有15.7%;汪濤等調查發(fā)現(xiàn),醫(yī)學生中有大約15.21%社交焦慮水平數(shù)值偏高,而有些大學生自己漸漸調整并最終適應。由此,大學生如何從這些負性生活事件中獲得正常的發(fā)展和成長應成為研究者關注的重點領域。endprint
(三)心理彈性測量工具的本土化研究
國內心理彈性的研究對于兒童的較多,而大學生群體的還未建立有效可用于結果比較的常模。騰秀杰(2008)修訂了sandra Prince-Embery心理彈性量表,使心理彈性量表更加適合中國的大學生群體。并探討了大學生心理彈性的發(fā)展性的特點,采用團體輔導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干預,來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彈性水平。
此外還有對于心理彈性的發(fā)展性研究以及對心理彈性理論模型和作用機制的探索與整合等等。
三、大學生心理彈性研究展望
(一)關注文化差異,整合理論模型
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論研究也開啟普遍性研究的熱潮,中國對于心理彈性的研究較國外起步晚,多是對國外研究成果的直接翻譯。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對心理彈性的影響不同,這就提醒我們想過外學習的同時,應注重本土化研究,不應照抄照搬。比如:中國人看中勤奮、內斂和穩(wěn)重等品質,遇到困難很多人選擇獨立承受,覺得找人宣泄很沒面子,而向美國等一些國家則更看中開放、張揚和個性等品質,遇到困難和負面情緒往往會求助和找朋友宣泄。
對于心理彈性的量表的修訂應結合中國的大學生被試群體進行改編,或編制符合自己文化特征的量表,這樣的測量工具更適合中國被試,得出的研究結論也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研究成果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也更具有實際應用的價值。
此外,目前心理彈性的理論模型過于龐雜,各成一家,主要的有:邁克·路特(Michael Rutter)的心理彈性理論、三次浪潮中的各種觀點、Kumpfer提出了的具有整合性的彈性框架等等,有待于進一步理論的整合。
(二)心理彈性中具有應用價值研究有待加強
心理彈性是一種重要的心理潛能和素質,研究領域的重視最終是為在社會實踐中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彈性,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研究表明,危險因素對處境不利的大學生的影響具有積累作用,有心理彈性的大學生在任何一個時間點上都至少存在三個保護性因素。所以我們在制定干預方式時,要全方面的對大學生進行保護,例如,家庭的陪伴和支持、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訓練、學校開設一些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課程,以及社會支持系統(tǒng)完善等等,從社會實際生活中去實地解決問題。
此外在研究方法上,關于心理彈性的研究多采用個案分析,訪談等質性研究和相關的調查研究,定量化研究有待加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