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是指聲樂作品的演唱風格和韻味。培養(yǎng)民族聲樂的學生,只做到“情聲并茂”“腔圓字正”還不夠,還應當用掌握的科學演唱技巧和表現(xiàn)方法,唱出聲樂作品所特有的風格和韻味,才能更加完美、準確地表達聲樂作品的內(nèi)容。
——金鐵霖
“味”屬于味覺范疇,據(jù)史料記載來看,“味”被正式納入美學范疇始于《老子》中提出的“淡乎其無味”“味無味”的命題,指的是一種審美感受。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和鐘嶸的《詩品》中分別提到了“味”和“滋味”的說法,晚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提出“味外之旨”……“味”多次被納入古典文學的評價范疇。直至今日,“味”作為美學評價范疇已經(jīng)涉及文學、音樂、繪畫、建筑等諸多領(lǐng)域,甚至在生活中我們都能常常聽到評價某君有“男人味”或者某女有“女人味”,用以形容他們身上說不清的某種吸引人的氣質(zhì)和魅力。
“味”在戲曲、曲藝界常被視為演唱的靈魂,被視為評價藝術(shù)家表演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比如,在一些戲曲、曲藝演出場所,老戲迷們一邊閉目聽曲一邊搖頭晃腦地哼唱,沉浸之中,其實就是在品“味兒”。中國聲樂藝術(shù)與傳統(tǒng)戲曲、曲藝一脈相承,金鐵霖教授將“味”納入聲樂演唱的美學標準,并指出“味”是體現(xiàn)中國聲樂民族性的關(guān)鍵,是基于對中國傳統(tǒng)審美特質(zhì)的觀察和思考的結(jié)果。
金鐵霖教授提出的“味”,主要是指聲樂作品的演唱風格和韻味。什么是風格?王朝聞在《美學概論》中曾給予這樣的定義:“藝術(shù)風格作為一種表現(xiàn)形式,有如人的風度一樣,它是由獨特的內(nèi)容與形式相統(tǒng)一,藝術(shù)家的主觀方面的特點和題材的客觀特征相統(tǒng)一所造成的一種難于說明卻不難感覺的獨特面貌。”①由此可見,聲樂演唱風格就是指演唱者在二度創(chuàng)作時,通過音色、語言、行腔、表演等多個方面綜合呈現(xiàn)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獨特風貌。比如,郭蘭英的演唱質(zhì)樸、真實、余味雋永;于淑珍的演唱甜美、清新、秀麗;李谷一的演唱柔婉、細膩、清純等,這都是對藝術(shù)家演唱風格的概括。風格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形成藝術(shù)流派。比如京韻大鼓的老前輩們,劉寶全的唱腔英姿颯爽、高亢挺拔;白云鵬的唱腔平實、娓娓道來、引人入勝;駱玉笙善唱低腔、音樂性強。他們發(fā)揮各自的嗓音特點,選擇各自擅長的作品,在演唱上均自成一格,最終形成了京韻大鼓的三大流派。
“韻味”與風格相比,是屬于更深層次的,主要指蘊含在演唱中的一種既微妙又耐人尋味的美感?!绊嵨丁痹V諸作品本身,卻又體現(xiàn)于作品之外,是一種超越聽覺、視覺享受,讓觀眾持久回味的感受,這種感受往往是只能神領(lǐng)而不易言傳,可謂“言語道斷,心傳心”?!墩撜Z·述而》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筆者相信《韶》中定是有著“馀味無窮”的意境和韻味,才能帶給孔子至美而持久的精神感受。
金鐵霖教授對“味”的要求是首先要做到“唱什么像什么”。即不論是特色鮮明的民歌,還是古樸典雅的古曲,抑或是情節(jié)跌宕起伏的歌劇,作品不同,音色、行腔、咬字、表演的形式就要有所變化,做到演唱形式與內(nèi)容的高度統(tǒng)一。比如,同是甜美的音色,有圓潤的甜美、剔透的甜美、夢幻的甜美、明亮的甜美、清脆的甜美,等等。如果唱《再別康橋》中林徽因的唱段《一首桃花》,就適合用剔透晶瑩的甜美音色;如果是《小二黑結(jié)婚》中小芹的唱段《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就適合用明亮、清脆的甜美音色;如果是《費加羅婚禮》中蘇珊娜的詠嘆調(diào)《美妙的時刻即將來臨》,就適合用圓潤而甜美的音色。同樣是咬字,有的作品要求咬得既清晰又輕柔,有的作品要求咬得既清晰又有力度。如果演唱《圣母頌》(Ave Maria,卡契尼曲),就要求咬字既清晰又輕柔;如果演唱《白毛女》中喜兒的唱段《恨似高山愁似?!罚鸵笠ё旨惹逦钟辛Χ?。這就是“唱什么像什么”的一種體現(xiàn),演唱者要在萬變不離其宗的基礎(chǔ)上體現(xiàn)出“活學活用”,既要“活”又要有“度”,這是聲樂演唱者要做到的第一步。
其次,在“唱什么像什么”的基礎(chǔ)上還要表現(xiàn)出作品的風格和韻味。按照金鐵霖教授提出“七字標準”的先后順序,“味”排在第四位。但是通過筆者多年來對金鐵霖教授聲樂教學思想的研習,如果用一個圖來排列“七字標準”的話,“聲”“字”“表”“像”應置于基礎(chǔ)層,屬于“形式”“物質(zhì)”的范疇;“情”“味”“養(yǎng)”應置于高一層,是表達的結(jié)果,屬于“內(nèi)容”“精神”的范疇,是上層建筑。即使同屬于“精神”范疇,“味”與“情”“養(yǎng)”相比,也是一種更宏觀、深在、細化的要求。比如唱得“好聽”不等于唱得“耐聽”,聲音好聽卻“寡淡無味”者不乏其數(shù);語言唱得清晰準確也不等于有“韻味”;而唱得很有激情也不見得就是“余味悠長,回味無窮”??梢哉f,“味”是演唱者更高境界的一種追求。
風格和韻味的奧妙全在“不言中”,是含蓄的、抽象的,很難用具體的語言來描述,但卻可借助“形式”來表現(xiàn),也就是通過“聲”“字”“表”等方面展現(xiàn)出來。
“唱什么像什么”的關(guān)鍵在于選擇合適的作品。選對作品是演唱者做到“同氣相求”的關(guān)鍵。一位演唱者選擇了一首不適合自己的作品,就好比一位長跑運動員穿了一雙蹩腳的鞋,再怎么努力也發(fā)揮不出自己的實際水平。我們在很多比賽中都能看到一些落選的選手,往往并不是敗在聲音技術(shù)、情感表現(xiàn)等方面,而是敗在了最初的選擇作品環(huán)節(jié)。明明是一個小號輕型抒情女高音,卻選擇了適合大號抒情女高音演唱的深沉、厚重的作品;明明是一個大號抒情女高音,卻非要去選擇典型的花腔作品;明明低音區(qū)技術(shù)欠佳,卻選擇了一首低音旋律比重很大的作品。這都是對自我認識、對作品認識不清楚所致。選擇適合自己、能發(fā)揮自己所長的作品才是明智之舉,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這里不再贅述。
作品內(nèi)涵,是演唱者選擇相應表現(xiàn)手段的主要依據(jù)。因此,“唱什么像什么”的首要問題就是要先弄清楚自己唱的“是什么”。面對作品,演唱者首先要有掌握作品原有“風貌”的意識,不論是譜面上還是曲譜外的內(nèi)容,對作品的內(nèi)容理解得越透徹,在選擇表現(xiàn)手段時就越明確、具體,我們的演唱才越能接近作品本來的面貌。
第一,掌握好譜面上已標注的、能看到的內(nèi)容。比如歌曲本身的結(jié)構(gòu)、調(diào)式特點、旋律特點、歌詞內(nèi)涵、描繪的情景等。要尊重譜面要求,思考、分析作曲家的意圖,關(guān)注詞曲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特點和喜歡用的表達方式。比如,同是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維瓦爾第的作品熱情、率直,富有詩意和個性化,聲樂作品與器樂作品風格接近;亨德爾的作品樸實、莊嚴、宏偉、有氣魄,旋律富有表現(xiàn)力;巴赫的作品則莊重、虔誠,多數(shù)作品中有很強的宗教色彩或“神性”。
第二,要掌握蘊含在譜面內(nèi),卻又藏于譜面外的內(nèi)涵。丹納曾說:“要了解一件藝術(shù)品,一個藝術(shù)家,一群藝術(shù)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shù)品最后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雹谒?,當我們拿到一首新的作品,除了譜面上的內(nèi)容外,還要了解作品產(chǎn)生的社會環(huán)境、歷史背景等,并將其放到作品產(chǎn)生的背景中去理解。
比如,歌劇《傷逝》中的女一號子君,我們在演唱她的唱段時,不僅要考慮到她的年齡、性格及當時的內(nèi)心活動、情緒,還要考慮到她是在怎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成長,有著怎樣的思想和家教、氣質(zhì)。再比如,歌劇《原野》中的金子,雖然非常熱情、潑辣、敢愛敢恨,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家庭環(huán)境下,卻也應有她樸實、善良的一面。但是,如果把熱情、潑辣表現(xiàn)過頭了,甚至呈現(xiàn)給觀眾的是一個風騷女人的形象,那就違背了相應社會背景下角色的形象。
通常情況下,譜面上標注的內(nèi)容是有限的,而曲譜之外的內(nèi)容卻是無止境的,特別是一些早期的作品,比如有的古曲需要演唱者花大量時間追本溯源,推敲處理手法、演唱方式、表演體態(tài)是否合理,等等。要通過作品時代的“味”、詞曲創(chuàng)作者的“味”,把握好作品的“味”。遺憾的是,聲樂學習者中能夠把作品內(nèi)涵掌握得非常透徹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對于譜面之外的背景、歷史、詞曲作家意圖等內(nèi)容的鉆研往往浮皮潦草,知道個“大概其”就萬事大吉,很多人甚至會從譜面內(nèi)容環(huán)節(jié)直接跳進到個性化處理環(huán)節(jié)。所以說,唱得好聽的、有個性的人不少,但是真正能夠做到“唱什么像什么”的演唱者卻不多,因為在推敲作品的環(huán)節(jié)很多人就已經(jīng)“掉隊”了。
小伊(化名)是一名女高音,唱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時候聲音還是好好的,一唱貝利尼的《游移的月亮》就會在下頜上做一個勁兒,出來的聲音聽著很別扭。
“為什么突然把聲音‘做’成這樣?”我問。
“因為這是外國作品,我想把聲音唱得粗一點兒?!彼卮稹?/p>
“你是覺得唱外國作品的聲音應該是粗的,唱中國作品的聲音就應該是細的?”我問。
“不是這樣嗎?”她疑問。
于是我給她播放了一首瑪多·羅賓演唱的歌劇《霍夫曼的故事》的選段《木偶之歌》和一首中國歌劇《江姐》的選段《五洲人民齊歡笑》?!澳膫€聲線粗?哪個聲線細?”我問她。
她回答:“好像中國歌的聲線更寬一些?!?/p>
我又連續(xù)播放了幾首其他作品,包括黃自、施光南、亨德爾、維瓦爾第、貝利尼、普契尼、威爾第等不同作曲家的作品,秀麗與厚重兼而有之。她懵了,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西洋歌劇中也有很多作品需要用細的聲線來表現(xiàn),如很多花腔作品,包括巴洛克時期亨德爾、維瓦爾第的很多作品聲線都是很清秀的,但是普契尼、威爾第、瓦格納的作品則多數(shù)是比較厚重的。中國作品也有需要用寬的聲線來表現(xiàn)的,比如《我為共產(chǎn)主義把青春貢獻》《飄動的篝火》《斷橋遺夢》等?!蔽疫M一步解釋。
上面這個問題涉及的是作品風格與唱法之間到底誰起決定性作用。音色是由作品風格決定的,比如現(xiàn)代風格的作品與巴洛克時期的作品不同,普契尼與貝利尼的風格也是很不一樣的。用唱普契尼《蝴蝶夫人》中的詠嘆調(diào)《晴朗的一天》的感覺來唱莫扎特《費加羅婚禮》中蘇珊娜的詠嘆調(diào)或者《白毛女》選段肯定是行不通的,反之亦然。所以,筆者認為,作品風格決定唱法和音色,我們要根據(jù)作品風格的需要來調(diào)整音色,而不是用一種既定的唱法或音色去“套”作品。
音色是演唱者在演唱作品時首先要面對的問題。音色的調(diào)整屬于技術(shù)范疇,喉嚨打開的程度及通道形狀、焦點位置、氣息運用、共鳴區(qū)域的不同等,都會對音色產(chǎn)生影響。在演唱時,想要做到“唱什么像什么”,就要在這些方面做調(diào)整來獲得我們想要的聲音效果。
第一,以通道形狀的改變來調(diào)整音色。此前在聲音技術(shù)解讀的篇章里,已經(jīng)講解了金鐵霖教授提出的“三種口形”對應“三種通道”的理論。該理論實際上就是通過調(diào)整通道形狀來調(diào)整音色,以滿足不同風格的作品對音色類型的需要。通常,在起音狀態(tài)、氣息狀態(tài)穩(wěn)定的情況下,喉嚨縱向打開得越深、越長,越容易獲得深沉、圓潤、飽滿、貫通的音色。
比如歌劇《傷逝》,子君在演唱《欣喜地等待》時,適合用微笑口形唱,即“短前”通道,讓音色比較柔潤、甜美,以表達子君獲得自由愛情后開始新生活,充滿了期待、憧憬的心情。演唱《風蕭瑟》時,為表達與秋風落葉對話,子君內(nèi)心的苦澀、迷茫,可以用“中松”通道或者“長寬”通道的音色來表達一種比較凄涼、苦悶的心境。演唱《不幸的人生》時,子君哀嘆自己不幸的人生,表達悲傷、悔恨、絕望、恐懼,適合用“長寬”通道的音色、比較深沉的聲音來表現(xiàn)“死”“靜”“冰”“冷”等身處絕境的感受。
第二,利用起音時焦點力度不同來調(diào)整音色。起音時,聲音焦點上力量的不同決定了音色的柔潤度,并對混聲比例產(chǎn)生影響。相同條件下,聲音焦點上的力量越小,音色越柔和,混聲中假聲占比更大,反之,則音色越明亮,真聲占比更大。
比如歌劇《白毛女》中喜兒的唱段就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幕的《北風吹》的音色就是甜美、清脆的,起音的焦點要清晰、集中,力量要適中,表現(xiàn)是活潑、善良、樸實的小姑娘形象。第二幕的《我要活》刻畫的是喜兒被黃世仁污辱后悲痛欲絕、滿懷仇恨的剛強女性形象。這一段的音色就有了變化,聲音焦點的力量和語言噴口的力量都要加強,以增加演唱的力度。到第四幕演唱《恨似高山愁似?!窌r,情緒激動、悲憤,聲音焦點和咬字的力度、氣息的壓強都處于很強烈的狀態(tài),音色憤懣、凄厲,體現(xiàn)內(nèi)心的仇恨,控訴黃世仁的罪惡。
第三,利用共鳴區(qū)域不同調(diào)整音色明暗和聲線寬窄。頭腔共鳴區(qū)域不同,音色也是不一樣的。通常情況下,面罩共鳴多的聲音相對華麗、圓潤、明亮,聲線相對秀麗;而咽腔共鳴多的聲音相對典雅、圓潤,音色偏暗一些。
比如唱《故園戀》需要柔和、深沉、飽滿的音色,所以打開喉嚨以后,在演唱者能夠駕馭的范圍內(nèi)可以“灌滿”了唱。起音時,聲音焦點是集中、柔和的,聲音要圓潤、“遮蓋”得更多一些,共鳴區(qū)域起振范圍比較大(面罩和大咽腔都要起振),聲線比較寬,偏向于“柱狀”的聲線。而唱《蘆花》時需要柔潤、剔透、明亮的音色,起音時聲音焦點要集中,以面罩共鳴為主,偏向“線狀”的聲音效果。
當然,音色的調(diào)整本身就是一種綜合的調(diào)整,需要氣息、咬字、身體等多方面的配合,筆者在此將其量化,“以點帶面”舉例說明,只是為大家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語言的共性問題已經(jīng)在前一篇文章中講過,在此我們來談一談方言的問題。
多年前,筆者曾看過學生們用中文排演一部莫扎特歌劇的片段,雖然已經(jīng)記不清是哪部歌劇了,但是當時的場景卻記憶猶新。一位來自東北的學生飾演伯爵,在挽留心儀的姑娘時,或許是因為緊張,說:“你別(去聲)走?。 迸_下學生立刻哄堂大笑,打趣地說:“這位伯爵是東北來的?!彪m然只是一個字的聲調(diào)變化,卻使得這個片段的風格南轅北轍。
好的作品其實都是在語言(歌詞)韻律的基礎(chǔ)上夸張而成。語言不一樣,風格必然不同。
前幾年上映了一部喜劇電影《夏洛特煩惱》,其中插入了電視劇《鄉(xiāng)村愛情》的片頭曲《咱們屯里的人》,所不同的是電影中使用了重新填詞的粵語版。同一首歌,旋律沒變,語言一變,風格反差非常大,其效果是既別扭又搞笑,“調(diào)侃”的意味很強,當然這可能正是電影導演有意追求的效果。
很多地方韻味濃郁的曲藝、戲曲、民歌等,都是因為使用方言才讓作品具有了別具一格的特色,比如蘇州評彈、河南豫劇、河北梆子。粵曲《荔枝頌》、溫州方言的《對鳥》、湖南方言的《洗菜心》、東北方言的《看秧歌》、蒙古族的長調(diào)等,如果完全用普通話來唱,風格、韻味就會黯然失色。所以,如果要唱地域性、民族風格強的歌曲,對方言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
兒化音也屬于方言的一部分。兒化音多出現(xiàn)在京津冀、東北、西北地區(qū)及山東等地的歌曲中,如《蘭花花》(陜北民歌)里“清線線(兒)的那個藍線線(兒)”,《繡荷包》(山東民歌)中“姐(兒)房中啊秀(呀就荷嘚兒)包(兒)啦咿”,等等。兒化音聽起來讓人感覺親切、俏皮且口語化,會對字起到軟化的作用。所以在演唱時要關(guān)注兒化音的問題,哪些地方該加兒化音、哪些地方不該加都要注意。如果不該加的地方加了兒化音,會讓觀眾聽起來很別扭;如果該加的地方?jīng)]有加,又會覺得不到位。
此外,彈舌音是一種口腔氣流將舌頭帶動而顫動起來的技巧,如山東的《包楞調(diào)》、湖南的《洗菜心》、東北的《看秧歌》等都出現(xiàn)了彈舌音,很有特色。但是,如果不會彈舌音,那么在選擇作品的時候就要主動避開這類歌曲。
“潤腔,即加花。民間音樂中使曲調(diào)變化的手法。即在基本曲調(diào)上加花音,以增加曲調(diào)的華彩?!雹勖鞔躞K德《曲律》曰:“樂之筐格在曲,而色澤在唱?!逼渲械摹吧珴伞本褪侵感星恢械臐櫳饔谩V袊魳分械臐櫱皇址ㄅc西方的裝飾性花腔不同,它不是炫技的手段,而是表達風格、韻味的必要手段。潤腔在吟誦基礎(chǔ)上不僅對音腔具有裝飾與美化作用,而且對協(xié)調(diào)詞曲關(guān)系、吐字發(fā)音的準確、體現(xiàn)地域特色風格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旋律與歌詞的搭配上,潤腔包括各種形式的裝飾音運用,如倚音、滑音、疊音、帶音,以及擻音、豁音等,這些裝飾性的小音符有時是半音、有時是四分之一音、有時小于四分之一音,有時若有若無,常常游離于旋律之外,甚至無法在譜面上呈現(xiàn)出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各自的潤腔特點,只是表現(xiàn)形式各不相同。學習、掌握這種唱腔風格、韻味,只有靠演唱者向民間藝人學習,或者是采風、聽優(yōu)秀的范唱,不斷學習與積累,逐漸掌握。
此外,還要注意作品的句讀、重音、連斷等細節(jié)的部分。比如東北民歌講究說著唱,語氣生動,短句比較多。中外作品中的樂句連斷方式也是不同的,外國作品講究一個樂句要非常連貫完整,通常中間不能換氣,一個詞中間更不能換氣;而中國作品則會出現(xiàn)一句之中的聲斷情連、聲斷氣連、聲斷意連等。
風格與韻味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
小羽(化名)是一名女高音,在湖南長大,從小學習花鼓戲,湖南民歌唱得很地道。但是,后來學習演唱巴洛克時期的意大利藝術(shù)歌曲時,怎么唱都不像巴洛克風格的作品,音色還是甜、脆、亮,語言上,字與字的銜接不連貫,有時還會帶一些滑音,所以聽起來很別扭。經(jīng)過一年多時間的學習,通過聽范唱、聽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演唱了二十余首巴洛克時期的作品,才逐漸對這一時期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當學生接觸新的作品類型時,不僅需要大量聽覺積累,還需要大量演唱經(jīng)驗的積累,才能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建立對某種風格的感性認識。
風格與韻味的學習是一個感性認識的建立過程,需要教師的“口傳心授”,更需要環(huán)境的熏陶。有的人通過模仿,能唱出個大概,而想唱得到位就必須繼續(xù)深入,培養(yǎng)聽覺、音樂上的細微感受。早些年,很多演唱者為了唱好某一個地方的歌曲,都會下鄉(xiāng)采風、體驗生活,創(chuàng)造一個沉浸式的學習環(huán)境,達到耳濡目染的目的。只有經(jīng)過這樣的學習過程,才能把歌唱得相對地道一些。
“味”是經(jīng)得起“咀嚼”的審美感受,也是讓人“繞梁三日,不絕于耳”的美之所在?!拔丁痹从诼晿匪囆g(shù)之內(nèi),卻又高于聲樂藝術(shù)本身,體現(xiàn)的是中華民族超越“形態(tài)”審美的藝術(shù)品格,是中華民族審美特殊性的體現(xiàn)。優(yōu)秀的演唱,不僅要做到聲音美、感情真、語言準確、表演合理,還應該唱出作品的“味”和演唱者自己的“味”。演唱時能帶給觀眾回味不盡的意境,才稱得上佳妙。
注 釋
①王朝聞著《美學概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0頁。
②〔法〕丹納著、傅雷譯《藝術(shù)哲學》,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電子書籍。
③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編《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