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書宇
(營口市中醫(yī)院皮膚科,遼寧 營口 115000)
過敏性皮炎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空氣、動物皮毛、花粉等都可能成為過敏原引起局部皮膚產生過敏反應,通常自體過敏性皮炎也被歸屬于過敏性皮炎之中。臨床上多采用藥物軟膏外敷聯合口服及靜脈給藥等手段進行治療等[1]。以爐甘石及氧化鋅等主要成為藥物為例多具有防腐止癢抗炎滅菌等作用,在臨床工作中用于治療相關亞急性皮炎。本文主要研究中藥復方爐甘石洗劑與氧化鋅主要成分的軟膏外敷治療過敏性皮炎的實際臨床效果,以期為過敏性皮炎的治療提供實踐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收治的164例過敏性皮炎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過敏性皮炎的診斷標準:均有明確的激素類、化妝品類接觸史,有水皰或鱗屑,瘙癢伴有灼熱感。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2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58例;年齡18~35歲,平均(25.52±3.31)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59例;年齡18~35歲,平均(25.51±3.34)歲。對照組及觀察組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統(tǒng)計結果均顯示無差異,均有P>0.05,均衡可比。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且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對照組采取氧化鋅軟膏治療,氧化鋅軟膏外涂,每日2次;觀察組采取復方爐甘石洗劑治療,復方爐甘石洗劑(爐甘石薄荷腦洗劑)外涂每日2次;兩組患者的治療周期均為1周。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臨床療效判斷標準:①無效:治療3 d后皮炎部位皮膚無任何改善,皮膚紅色面積未見減小;②有效:治療1~3 d后皮炎部位皮膚顯著改善,皮膚紅色面積減小,皮損部位表面干燥,治療1周后皮膚情況好轉;③顯效:治療1 d后皮炎部位皮膚顯著改善,皮膚紅色面積顯著減小,皮膚表面干燥,治療1周后皮膚情況恢復正常。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數據處理以及數據分析均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20.0進行,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的統(tǒng)計方法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的統(tǒng)計方法采用t檢驗,P<0.05則表示統(tǒng)計結果有意義。
對照組無效10例,有效12例,顯效60例,總有效率為87.80%(72/82);觀察組無效2例,有效10例,顯效70例,總有效率為97.56%(80/82);經χ2檢驗,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顯著提升,P<0.05。
過敏性皮炎屬于中醫(yī)“漆瘡”范疇,其病因為稟賦不足,肺衛(wèi)失固,毒邪外侵,發(fā)于肌膚所致。肺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保持毫毛關澤、皮膚緊密的重要前提。肺氣虛,衛(wèi)氣不足,皮毛生理功能減弱則致皮毛枯槁;肺衛(wèi)氣失調則致皮膚新陳代謝產物無法隨汗液排出,往往阻塞于毛竅,從而導致皮膚疾病的發(fā)生?,F代醫(yī)學認為,過敏性皮炎屬于Ⅰ型變態(tài)反應,主要是由于接觸化學性物質、植物性物質、動物學物質導致,這些物質可作為一種抗原,由呼吸道、口進入機體,刺激T淋巴細胞,并對輔助性T細胞產生誘導作用,并且抗原信息傳遞至B淋巴細胞,導致抗原識別的B淋巴細胞增殖分裂成為漿細胞從而產生過量IgE抗體,最終導致Ⅰ型變態(tài)反應的發(fā)生,從而引發(fā)一系列的皮膚癥狀[2]。
治療傳統(tǒng)過敏性皮炎的藥物有多種給藥方式,一般分為口服、體外敷抹、藥物靜點等,實際上慢性過敏性皮炎致病多為局部表皮炎癥相關發(fā)應,通過口服給藥方式只能在藥物被充分吸收后隨著血運逐步作用到肌膚方能產生效用因此往往見效較慢,因此臨床中往往以多種給藥途徑治療。臨床對于自體過敏性皮炎或過敏性皮炎患者,主要將藥物直接涂抹于皮炎部位,該方法見效較快,且也更容易為眾多病患所認可。復方爐甘石洗劑是臨床常用于治療過敏性皮炎的藥物之一,具有顯著的殺菌止癢干燥中和皮膚酸堿度的作用,同時具備一定預防局部皮膚潰破破損甚至腐爛的效果[3]。但因為爐甘石本身為碳酸鹽類礦物的有效成分提取物,因此在患者涂抹藥物過程中會有砂礫感,同時當其放置時間略久就會產生部分沉淀,而且該沉淀不易通過簡單的振蕩后消失溶解。因此為避免這一缺陷,本院對原有的爐甘石藥劑處方進行改進,研制出了復方爐甘石洗劑。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氧化鋅軟膏治療相比,采用復方爐甘石洗劑治療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提高,結果表明,與氧化鋅軟膏治療相比,采用復方爐甘石洗劑治療過敏性皮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需要注意的是,復方爐甘石洗劑含有皮質激素類成分,長時間使用極易導致皮炎部位出現毛細血管擴張、皺紋等不良反應,因此應謹慎把握好使用的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