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洪翔 徐曉晨 塔 娜 黎雨姍 張東威*
(1 沈陽市蘇家屯區(qū)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遼寧 沈陽 110100;2 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 通遼 028000;3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yī)院 神經內科,內蒙古 通遼 028000)
CSVD的臨床表現(xiàn)多樣化,如輕度認知功能損害、步態(tài)障礙、肢體活動受限和老年癡呆癥等,病變容易造成腦供血不足及腦部滲透壓變化。隨著影像技術的發(fā)展,在核磁上CSVD呈多分類,主要為急性皮層下腔隙性梗死、腦白質高信號(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腔隙、腦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和周圍血管間隙等。
彌散是一種腦組織內的水分子自由運動有關的物理現(xiàn)象。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I,DWI)技術是用來檢測水分子這種運動的方法之一,通過組織中彌散方向和程度等信息間接反映腦組織的改變。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DWI技術進一步發(fā)展,通過敏感梯度的方向來進行各向水分子彌散程度的檢測,用于評估腦實質微結構改變。
在CSVD中DWI的最主要臨床應用是對近期小缺血灶的識別,為表觀彌散系數(shù)(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急性減少,DWI信號急性升高。正是由于該技術的發(fā)展使識別近期小缺血灶的敏感性要高于CT[1]。腦梗死急性階段,DWI對于多個小缺血灶的檢出率也很高。多數(shù)研究認為病灶<15~20 mm可能考慮CSVD的存在。Wardlaw等認為DWI上20 mm是小缺血病灶的最大臨界,對于陳舊性腔隙病灶一般認為<15 mm。然而,對于CSVD的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而言,急性階段DWI信號越高、ADC信號越低則臨床癥狀越重[2],并且串珠改變也提示癥狀加重。
Chabriat等在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腦動脈病患者中首次發(fā)現(xiàn)彌散擴散系數(shù)改變。正是這種彌散系數(shù)改變造就DTI技術。臨床中主要應用平均彌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和各向異性分數(shù)(fractional anisotropy,F(xiàn)A)進行DTI的測量。MD反映水分子彌散能力,F(xiàn)A是彌散的各向異性在總體彌散中的比值。研究發(fā)現(xiàn)與正常腦白質相比較,WMH患者病變部位的MD值增加和FA值減少,說明病變部位自由水分增多,髓鞘等組織成分減少。Moonen等[3]對CSVD患者病灶周圍正常腦白質與對照組正常人腦白質區(qū)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CSVD正常腦白質也存在MD值增加和FA值減少,說明DTI可發(fā)現(xiàn)CSVD中微結構病變。
腦組織中微結構改變對于CSVD認知功能改變具有深刻影響。通過簡易精神狀態(tài)量表和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對CSVD患者進行認知功能評價,發(fā)現(xiàn)腦白質中MD值與認知功能成負相關,F(xiàn)A值與認知功能表現(xiàn)成正相關。不同認知功能領域的分析發(fā)現(xiàn),DTI參數(shù)多與執(zhí)行功能障礙相關[4]。腦組織特定區(qū)域DTI參數(shù)與記憶功能有一定聯(lián)系,腦組織海馬部位MD值越高,行為能力越差,延時回憶能力越低,遺忘率越高??蹘Щ睾碗蓦阵w部位的FA值也與語言、記憶等密切相關,表明特定部位腦組織微結構變化可能會引起認知功能的特異改變。
隨著DWI的不斷發(fā)展,使人們能逐漸深入認識CSVD,發(fā)現(xiàn)靜息性小缺血灶可能會促進腔隙綜合征和WMH進展。同時,DWI技術也提供了敏感并且精確的工具用于評估腦實質微結構改變,MD值增加和FA值減少是CSVD中腦白質病變的一個共性,主要與軸突變性和缺血性脫髓鞘有關。DTI是DWI進一步深化的成果,為人們能在活體中更好觀察CSVD的病理機制提供很大的幫助。然而,確定CSVD進展的參數(shù)標記可能是將來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