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地理·情感·時事曾懿的行旅經歷與女性成長

        2018-01-23 09:48:00
        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2期
        關鍵詞:行旅詩歌

        范 婷 婷

        (西南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0715)

        “研究明清婦女史及女性文化的學者已經形成一種共識,即從17世紀起,為數眾多的才女閨媛將寫詩作為自我再現的一種手段”[1]21,即她們以詩歌記錄生活,展現自己的成長經歷、內心世界和人生感悟。曾懿作為晚清閨閣女性,亦是其中的一員。

        曾懿,字伯淵,又名朗秋,四川華陽人(今屬成都),清末著名的女中醫(yī)與女詩人。其父曾詠,道光二十四年(1844)進士,于同治元年(1862)閏八月初二日巳時,因積勞成疾歿于太平軍次。而后,其母左錫嘉扶柩歸葬,曾懿亦隨母歸川。歸川后,居于成都浣花溪側。因生活困頓,其母左錫嘉以賣字畫為生。在成都的閨閣時光,對于年幼喪父的曾懿而言,可以說是生活困頓而精神富足。在其母左錫嘉的主持下,曾懿、曾彥、曾鸞芷姐妹與趙韻卿等友人結浣花詩社。詩社成立之際,左錫嘉與曾懿均作有《浣花詩社歌》。

        婚姻使女性社會身份發(fā)生轉變,并為女性的遠距離出游提供可能,不少女性在結婚之后便隨夫宦游。光緒元年(1875),時年二十三的曾懿,適江蘇武進袁績懋之子袁學昌(字幼安),“幼安贅于蜀”[2]5262,即婚后二人居于蜀地。光緒三年(1877)年,即婚后第二年,曾懿隨袁學昌歸閩中,開啟了她一生的行旅之途*在《辛卯秋赴太和阻雨六安,正白云在天,蒼波無極,回憶故鄉(xiāng)骨肉,大半天涯死別生離,不勝悲感因和杜陵秋興八首以寄兄弟姐妹·其四》一詩中,曾懿注云:“丁丑,余歸閩中,叔俊四妹歸銅梁。同時分手,幸將來皖,心竊慰之”。。她先后隨夫旅居于福建、安徽各地,在領略各地自然風光、風土人情的同時,亦感知社會百態(tài)、國家現狀。晚年的曾懿基于自身的人生經歷,在維新思想的影響下,作《醫(yī)學篇》與《女學篇》,倡導強國保種、男女平權??梢哉f行旅經歷對她產生重大影響,她的眼界與心境在行旅中不斷開闊,并以作詩的方式將這些感受與變化記錄下來。

        曾懿的《古歡室詩詞集》共四卷,包括《浣花集》《鳴鸞集》《飛鴻集》《浣月詞》。正如其兄曾光煦所言,《古歡室詩詞集》中的《浣花集》是曾懿在草堂閨中所作;《鳴鸞集》是其“由川入閩,由閩之皖”期間所作;《飛鴻集》是其“隨宦皖江”期間所作,而《浣月詞》雖未點明何時所作,考察其內容亦有不少是隨宦期間所作。故本文以《浣花集》《飛鴻集》《浣月詞》三卷為文本對象,以時間為序,在梳理曾懿行旅路線的基礎上,探討她在行旅過程中內心世界及關注點的變化,進而展現其成長歷程。

        一、行旅路線與階段

        行旅是一種漂泊的人生狀態(tài),從此地到彼地,而行旅書寫則能夠“成為溝通與調節(jié)不同場域的管道”,透過那些沉淀下來的符號,相關的場域、相關的歷史都不斷地被詮釋著與理解著[3]。行旅詩屬于行旅書寫的一種,它以高度凝練的語言記錄著作者在行旅中所途徑或生活過的地方,以及路途中的情感變化。在中國古代,男性出行較為方便,而身處閨閣的女性,除少部分因生計逼迫不得不自己出行外,更多的女性是隨著父親或者丈夫進行遠距離的出游活動。同大多數閨閣女性一樣,曾懿的行旅亦是隨夫宦游。

        曾懿與袁學昌的結合屬于家族聯姻,袁學昌之母左錫璇與曾懿之母左錫嘉為姐妹。光緒元年(1875),曾懿與袁學昌結為連理,因二人結婚后仍居住在四川,故將四川華陽(成都)視為曾懿的故居之地。以曾懿的詩歌為基礎,兼及其他資料,可推知曾懿大致的行旅路線:

        第一階段:由川入閩。光緒三年(1877)年,結婚第二年的曾懿隨袁學昌歸閩中。這年秋天,曾懿好友趙佩云聞其將遠行,特來敘別,曾懿以《趙佩云夫人聞余將有遠行特來敘別時秋菊盛開》一詩紀之。遠行之際,正值歲末寒冬,曾懿另作詩《旋閩別親》一詩以抒發(fā)內心情感。曾懿隨丈夫袁學昌乘船前往福建,夫妻二人一路寫詩唱和,其間經過大佛巖(重慶武隆)、巫峽、夔州(重慶奉節(jié)地區(qū))、歸峽、巫山(湖北、重慶、湖南交界)、彝陵(亦稱夷陵)等地。

        第二階段:由閩入皖。由川入閩之后,袁學昌因舉業(yè)之事奔波外地,曾懿留在閩地,期間她創(chuàng)作了具有閩地特色的詩歌,如《閩南竹枝詞》;亦有傳達相思之情的詩歌,如《閨中意別呈外子》。據史料記載,光緒五年(1879),袁學昌中舉人。光緒六年(1880),袁學昌以知縣發(fā)安徽,曾懿亦攜子由閩入皖。其詩歌中對這部分的記錄較少,但透過零星的作品,亦可知在這一時期,曾懿的詩歌中對情感的關注明顯增加,包括思親及思夫之情。

        第三階段:隨宦皖江。光緒十一年(1885),袁學昌署英山;光緒十九年(1894),袁學昌時任太和知縣;光緒二十四年(1989),袁學昌任全椒知縣;光緒三十年(1900),任渦陽知縣。曾懿詩歌中展現出的地點與之相對應:《英山官廨四面環(huán)山朝靄夕霏掩映幾案時屆仲冬朔氣凝云凍痕積雪寒窗寂坐憶故鄉(xiāng)忽奉母書感而賦此》《辛卯秋赴太和阻雨六安正白云在天蒼波無極回憶故鄉(xiāng)骨肉大半天涯死別生離不勝悲感因和杜陵秋興八首以寄兄弟姐妹》《全椒官廨即事感賦》《南浦·春水用玉田韻寄幼安渦陽》等,詩歌中還有展現旅途過程的地點:潛山,六安,安慶等。隨宦皖江的這一時段,曾懿的詩歌內容明顯發(fā)生變化:在表達思親時透露出自己的漂泊之感,更有對社會現實的關注。

        二、詩歌內容

        以詩歌記錄隨宦之旅的點點滴滴,曾懿似乎想以字句的形式將行旅中的見聞與感受固定下來,永恒化。考察曾懿的行旅詩不難發(fā)現,她以地理、情感與時事為書寫對象,展現宦游途中自身的變化,從側面展現出閨閣女性的成長歷程。

        (一)自然地理與人文風情

        《文心雕龍·物色》:“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略語則闕,詳說則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監(jiān)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4]。劉勰在此處提出一個重要概念“江山之助”,即山川自然景物,能夠觸發(fā)人的情志,助人寫作。曾懿隨袁學昌宦游多年,頗得江山之助。對比曾懿初期《浣花集》中的作品,《鳴鸞集》與《飛鴻集》中的詩歌題材無疑是更為豐富的。曾懿在行旅詩的寫作中以時間為序,記錄空間的位移,而空間的位移是以自然地理的書寫呈現的。以行旅的三個階段來看,第一階段由川入閩中純粹的自然地理書寫最為集中,故以之為例:

        八陣雄圖馀壘蟠,臥龍遺廟枕狂瀾。
        斷云壓雨過魚復,一舸洄旋飛過灘。[2]5277

        (《由夔府溯流而下山峽險峻古跡甚多詩以紀之·其二》)

        曾懿從四川經由重慶、湖北前往福建。在借道重慶的過程中,曾懿寫下五首與地理位置有關的詩歌:《舟過大佛巖》《巫山高》《舟過巫峽見十二峰高插霄漢神女峰尤為纖麗俊俏神女廟在山之巔》《過歸峽》及本詩。夔府指重慶奉節(jié)地區(qū),曾懿在《由夔府溯流而下山峽險峻古跡甚多詩以紀之·其二》一詩中集中記錄了魚復、武侯廟、八陣圖三個景點。詩中“八陣圖”是諸葛亮用石頭壘成的,位于魚復(重慶奉節(jié))?!芭P龍遺廟”是指武侯廟(諸葛亮號臥龍)。關于二者的地理位置,曾懿做過說明:“八陣圖在府南,壘石為之,武侯廟即在八陣圖臺下”[2]5277。該詩后兩句記錄下雨時乘舟過虎須灘的情形,水中有洄旋似乎使得行程艱難,然而自己的船竟然一下子就通過了,曾懿為此注云:“舟過虎須,幸遇風利,一旋即過”[2]5277。詩中的“灘”即虎須灘,《水經注釋》云:“江水又徑虎須灘,灘水廣大,夏斷行旅”[5]。顯然,能一次就通過虎須灘是十分幸運的,也無怪曾懿加小注詳記之。在本詩中,曾懿詳細書寫了八陣圖、武侯廟、魚復、虎須灘四個位置及其情形,一方面記錄行旅所經過的路線,另一方面亦展現出行旅途中的艱辛。

        曾懿行旅詩中除了有關自然地理的記錄,亦有有關人文風情的記錄。首次離家,初到閩地的曾懿接觸到與四川很不相同的文化氛圍,她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充滿好奇,將當地的習俗文化以詩歌的方式表現出來,并以批語的形式進行詳細說明,在此選取《閩南竹枝詩八首》中的有批語的部分加以說明:

        紙鳶掩映碧天心,稚子歡呼鬧隔林。
        三月薰風春畫靜,市聲高卷女兒音。

        (其二)

        窄袖織腰黑練裙,香花堆鬢髻如云。
        壓肩鮮果沿街賣,貿易歸來日已曛。

        (其三)

        盤龍寶髻簇流蘇,紅袖買春攜玉壺。
        怪道冰肌甘耐冷,嚴冬猶自赤雙趺。

        (其八)[2]5279

        正如邁克·克朗所言,“特定的空間與地理位置始終與文化的維持密切相關,這些文化內容不僅僅涉及表面的象征意義,而且包括人們的生活方式”[6]。從地理方位上而言,福建屬于東南地區(qū),而四川屬于西南地區(qū),二者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包括氣候風貌、服飾裝扮、風俗習慣等,都有很大差別?!堕}南竹枝詩八首·其二》是有關清明時節(jié)兒童玩耍紙鳶的記錄,曾懿稱閩中這個地方夏天熱得比較早,每年清明的時候兒童都“以紙鳶為戲,使得清靈之氣,以免疾病”[2]5279?!镀淙放c《其八》都是有關女性的詩歌,前一首中曾懿從著裝入手,加以描寫。窄袖之便在于“袖窄彎時不礙肘”,練裙”指婦女所穿的裙子,此處的女性著窄袖之裙,系著腰帶,她們挑著擔子沿街叫賣水果,等賣完回來天已經黑了。這顯然是下層勞動婦女的形象,曾懿批注云:“閩中凡耕田、挑負貿易者,半是婦人”[2]5279。后一首中曾懿從發(fā)飾入手,“寶髻”指女子的發(fā)式,“流蘇”指附在簪、釵之上的一種金玉裝飾。穿著打扮漂亮的這些女性,一定十分耐寒,冬天出門竟然也不穿襪子,此處展現出的是嫵媚的女子形象,曾懿批注云:“閩中女子嫵媚者多,然雖至嚴冬不襪亦不覺其寒,奇矣”[2]5279。這三首詩歌的內容均是曾懿以外來客的視角,關注福建地區(qū)的文化。

        無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曾懿都以一種新奇的目光進行審視與記錄,行旅無疑開闊了她的眼界,豐富了其詩歌內容。同時,展現出曾懿行旅的空間變化。

        (二)行旅與情感

        隨宦在外,女性細膩的特質使得她們對周圍的變化更為敏感。在曾懿的行旅詩中,以親人家鄉(xiāng)為書寫對象的詩歌占據極大部分,且很明顯地能看出情感的變化是隨著時間而不斷深刻的。以時間為序,考察曾懿的行旅詩,大致按行旅路線,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的由川入閩途中,曾懿透過詩歌展現給大眾的是一個頗為矛盾的狀態(tài)。正如上文所言,一方面在出發(fā)之后,她被大自然的神奇瑰麗所吸引,無比興奮;而另一方面,在出發(fā)之前,由于是離開熟悉的地方前往他處,未來不可預知,這使得她充滿不安,她不斷表達出此次遠行的無奈與感傷,以《旋閩別親》為例:

        (一)

        生小依依骨肉親,天涯忽已轉雕輪。
        明知久聚愁言別,故作歡言強對人。
        燕寢何時承色笑,鹿車從此歷風塵。
        親心更比兒心切,隔夕先看淚滿巾。

        (二)

        一曲驪歌百慮攢,思親容易侍親難。
        夔關雪冷魂先怯,巫峽云深夢亦寒。
        雁影無端重聚散,魚書從此望平安。
        臨岐無限傷心淚,忍到鴛輿細細彈。[2]5276

        從空間轉移的角度看,表達思鄉(xiāng)懷人的行旅作品大致有三種寫法:其一,離別之地的相送;其二,行旅途中外界誘發(fā)的相思;其三,抵達目的地之后寫相思[7]。本詩屬于第一種,即在離別之地寫分離場景與心情。前四句指出詩人自小跟親人生活在一起,出嫁之后也是如此,卻突然要與在外謀官的丈夫離鄉(xiāng),一個“忽”字流露出無限的無奈與哀痛。久聚之下,離別顯得更為傷感,為了不讓親人傷懷,她不得不強顏歡笑。隨后兩句描寫了詩人對未來的想象,路途遙遠,乘坐鹿車,不知幾時能至。從前進的路途到目的地,一切都是不可知的,而恐懼往往誕生于未知。透過那一方濡濕的巾帕,詩人窺見了親人比自己更深沉的離別之痛。后四句盡是詩人想象的場景,分別是詩人對離別情景、旅途與抵達目的地后境況的想象,充滿了畫面感。最后一句更是神來之筆,將詩人從想象的情景拉回現實,臨別時無限傷心的淚水,卻要忍到上車后才發(fā)泄出來,這既是怕親人更加傷心,又是怕自己這樣下去會更加不忍離別,但離別已是必然。無限感傷,無限心思,盡藏于詩。

        在第二個階段中,袁學昌到京中參加禮部舉行的會試,曾懿留在福建,夫妻二人分別。如眾多閨秀一樣,曾懿不得不獨自處理家庭的大小事,這樣的情況下,她對家鄉(xiāng)的思念無疑是十分深刻的:

        萬里關山客路遙,征云漠漠水迢迢。
        衰親望眼今猶昔,游子含愁暮復朝。
        遠信欲催過嶺雁,離懷怕聽隔溪簫。
        夜來幸有遠鄉(xiāng)夢,骨肉團圓慰寂寥。[2]5280

        (《接不接家書作此解悶》)

        在陌生的異鄉(xiāng),思親念友之情似乎格外容易迸發(fā)出來。此處曾懿以家書為切入點,傳達自己渴望接到家書,以解相思之情。四川與福建相隔千里,路途遙遠,親人之間相見實難,作為傳遞情感的家書怎么還不來呢。隨宦遠方,音訊難通,惟有夢中團聚。詩人有意采取夢中團聚的虛寫,將現實中自己遠離家鄉(xiāng)、親人分離的情況道出。

        在第三個階段中,曾懿“隨宦皖江,萍蹤靡定”。離家多年,漂泊亦多年,她不斷以回憶往昔、夢游故園、寄詩親友等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情感。在描述該階段行旅歷程的《飛鴻集》中,曾懿記錄了她與五妹曾彥的相聚:

        嗟我同懷子,離居踰十年。十年積沉思,衷情何由宣。君今來吳越,皖江停雙轍。相離苦郁紆,相見同愉悅。甘醴滌清塵,朱顏華燈列。方經十日歡,復作千里別。千里隔江都,送君登艟艫。臨組心不暢,攜手共踟躊。浮輪無返軌,長波飛轆轤。悵望不可見,淚下如連珠。山川修且闊,魂夢渺以邈。既傷心緒違,且感年華促。重會杳何極,忉怛業(yè)憂績,安得乘風翔,高飛振六翮。

        (《季碩五妹由川往蘇皖垣小聚別后賦此》)

        光緒十一年(1885),易佩紳移任蘇州。張祥齡應其邀請,挈家前往蘇州[8]。經過安徽時,曾彥與曾懿得以相見,曾懿姐妹二人在離別后作此詩。關于二人相見的時間,曾懿有言曰:“(辛卯,即1891年)去秋季碩五妹又卒于吳,憶曩時花萼連芳。歡樂無極,不意丁年一別,竟成永訣?!惫饩w時期與“丁”有關的年份有三個:丁丑(1877),丁亥(1887),丁酉(1897)。而在這三個年份中,處在1886年與1891年之間的只有丁亥年(1887),據此可知二人相見時間為光緒十三年(1887)。離家十年,相思之情多借家書慰藉。而此時,自己卻能和妹妹相見,將一腔衷情傾訴,這無疑是讓人興奮的。相聚的時間似乎格外短,才十日曾彥就將乘船離去。姐妹二人心情抑郁,拉著手久久不愿離去,詩人自己也是泣不成聲。

        如果說這次的相見聊慰了曾懿的思鄉(xiāng)思親之情,那么親人的不斷離世,似乎讓相見更具悲涼意味。在這個階段中,曾懿的思鄉(xiāng)懷人作品充滿漂泊悲苦的意味,以《辛卯秋赴太和阻雨六安正白云在天蒼波無極回憶故鄉(xiāng)骨肉大半天涯死別生離,不勝悲感因和杜陵秋興八首以寄兄弟姐妹》為例,這是典型的寫于行旅途中的思鄉(xiāng)懷人組詩。作此詩時,三妹曾玉(字仲儀)、五妹曾彥(字季碩)、六妹曾祉(字茝香)均已離世;大哥曾光禧、二哥曾光煦(字旭初)、三弟曾光岷(字蜀章)、四弟曾光文(字季章)各在一方。字里行間,曾懿的漂泊、無奈與凄苦全然呈現,以該組詩中的總結性篇章為例:

        平疇雨潤綠逶迤,疏柳含秋映澤陂。
        衙古蟠松蒼翠蓋,庭間菊剩傲霜枝。
        年年愁病風霜苦,夜夜鄉(xiāng)心四海移。
        珍重天涯諸弟妹,莫教兩鬢雪絲垂。

        (其八)

        該詩借由太和署中之景,抒寫自身宦游途中的凄苦。兄弟姐妹生離死別,天各一方,不得相見,漂泊凄苦之感陡然上升。萬般無奈,只可道一聲珍重。

        從第一階段的不安與新奇的交織,到第二階段的強烈思親與思鄉(xiāng),再到最后一個階段中與親人生離死別,自身顛沛漂泊,使得該階段的思鄉(xiāng)與思親更具凄苦意味??傮w說來,在表達思親懷人的作品中,曾懿傳達出的情感是逐步深刻的,而深刻源于經歷,源于長期的宦游之旅。

        (三)行旅與時事

        在記錄行旅中的所見所聞中,詩人以特殊的具體的社會大事件為背景,表達了自己對時事的看法,傳達憂世情懷。遭逢世亂,她以幽微的言語探索歷史真相,抒發(fā)興亡之感,展現出自身的歷史關懷,更是體現了“詩史”的理想”[1]175。對女性來說,書寫社會時事,發(fā)表自己觀點,這一行為意味著她們的目光已經不再局限于家庭這半畝方田,而是擴展到社會。在行旅的第三個階段,即隨宦皖江期間,曾懿以自然災害與社會動亂兩件大事為背景,寫下詩篇,表達自己的想法。曾懿行旅詩中有一詩是關于水患的:

        翩翩者鵬,振翼云霄。之子于征,自彼荒郊。朝登山麓,宿夕江皋。燦星被野,零露盈條。陰霾暗晦,曜靈不驕。洪流浩淼,平陸騰蛟。彼黍既隕,彼禾云凋。哀鴻遍野,饑哺嗷嗷。肅肅君子,誠篤可欽。自夏徂秋,淹留至今。嗟我懷人,永嘯長吟。瞻望靡路,離居同心。橫琴不彈,旨酒停樽。游魚潛淵,倦鳥林歸。勉志修業(yè),以隆德音。[2]5282

        (《英霍患蛟外子賑饑詩以奉答》)

        該詩是曾懿寫給袁學昌的,作詩的起因乃是英霍之地患蛟,袁學昌賑災。古人以為洪水是蛟所發(fā),故稱蛟水。該詩中“洪流浩淼,平陸騰蛟”一句亦表明本詩記載的乃是英霍之地的洪災。在地方志中,有兩條關于袁學昌賑災的記錄。其一,《霍山縣志》有載:光緒八年(1882)夏,霍山地區(qū)“霉雨蛟水暴漲,沒田廬不計”,時霍山縣令李璜“慨然據災形詳請大府簡名吏袁學昌,勘覆勸辦賑給明年,特恩免春夏稅千金”[9]。其二,《沈丘縣志》有載:光緒十九年(1893)旱澇蟲災,太和縣知事袁學昌由潁州府借來一批人馬到界首捕蝗[10]。從地點上看,曾懿詩中記載的顯然是1882年霍山地區(qū)的洪災。材料一中“大府”指上級官府,這則材料中表明洪災發(fā)生時,袁學昌在霍山上級官府為官。光緒六年(1880),袁學昌以知縣發(fā)安徽,直至光緒十一年(1885),袁學昌任英山知縣。故1882年的這場洪災中袁學昌確在安徽為官,且參與賑災。

        該詩中,曾懿一方面以悲憫的情懷描繪洪災肆虐后的場面:糧食歉收,災民甚多,嗷嗷待哺。另一方面以頗為自豪的語言贊美丈夫袁學昌的賑災之舉,從她的敘述中可以得知賑災之舉已經持續(xù)很久了,夫妻二人亦許久未見面。曾懿以“游魚”“倦鳥”兩個意象傳達自己期盼丈夫歸來的心情。“勉志修業(yè),以隆德音”一句中,“修業(yè)”指建功立業(yè),實際上是曾懿對初出為官的丈夫的鼓勵,希望他能有一番造業(yè)。隨著時間的轉變,時局的動蕩,曾懿從最初勉勵丈夫“修業(yè)”,逐步轉變?yōu)橄M约耗茈[居:

        丹心銘帝闕,骨肉阻關河。
        冀北烽煙壯,江南感慨多。
        連天悲鼓角,何日奏饒歌。
        愿覓巖棲隱,結茅補薜蘿。[2]5290

        《全椒官廨即是感賦·其四》

        詩人以開門見山的方式,在首句直接地抒發(fā)著自己的愛國之情和骨肉分離的傷痛。頸聯中詩人將產生這些情緒的原因娓娓道來,冀北之地發(fā)生了戰(zhàn)亂,而江南之地還是相對安全的。頷聯中詩人以連天的戰(zhàn)場上的鼓角之聲展現戰(zhàn)亂的艱難,期待戰(zhàn)爭早日結束。尾句中“薜蘿”是指隱者的住所,而隱者的住所往往充滿祥和的意味,詩人借以表達對亂世的憂心及強烈的家國情懷。

        關于該詩的內容,大致可以做上述解釋。然而,進一步考察該詩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發(fā)現它所展現出的意蘊更為深厚。該詩結束后,曾懿有一小句批語:“庚子遭拳匪之亂,時大、四兒均在京中,依蜀章三弟處”[2]5290。據此可推知,該詩約創(chuàng)作于光緒二十四年(1990)義和團運動爆發(fā)時期。曾光岷,字蜀章,曾懿三弟,光緒十四年(1888)中舉人,次年(1889)中進士,官刑部貴州司主事。曾懿大兒袁勵禎與四兒袁勵衡皆在北京依曾光岷。曾懿在該詩中以“骨肉阻關河”表達在戰(zhàn)亂時期,一個母親對出行在外的孩子的擔憂。她以個人遭際展現社會動蕩背景下骨肉分離等一系列狀況。在批語中,曾懿將義和團運動定義為“拳匪之亂”,“拳匪”是一個含有明確的價值判斷的詞語。從該詞在義和團事件描述中使用的普遍性可以看出當時中國社會對義和團之匪徒性質的普遍認同,很顯然在曾懿眼中這是一場暴亂。她希望勝利的一方是朝廷,是清政府,這與她自身所屬的社會階級(士紳階層)有關。

        另外在這個階段中,曾懿還在詩歌中記載曾旭初治理宿松水荒、袁學昌平叛渦陽之亂等歷史事件。她用寫詩的方式,敘述個人的經驗和記憶,充當歷史的見證者,并不斷調整自己的認知,尋求自身的價值所在。從最初鼓勵丈夫建功立業(yè)到渴望家國安穩(wěn)太平,曾懿的思想情感發(fā)生重大變化,她的目光在投向家庭的同時更關注著時局。

        三、行旅經歷與個人成長

        《現代漢語詞典》中“行旅”作動詞時與“旅行”同義,即“為了辦事或游覽從一個地方去到另一個地方”?;诘乩砜臻g而言,行旅意味著空間位置的轉移,即身為主體的人要借由船、馬車、轎子等交通工具,從此處前往他處。而不同的地方擁有自身獨特的地理文化,標志性的就是不同的風景,它是“身份(status)的附屬物,是認同的緣起,是自我或集體意識的再現,經過意識形態(tài)再現的風景甚至可以起到更強的固化身份和強化自我或者集體意識的作用”[11]。

        曾懿的行旅書寫中,有大量的關于自然風景與人文風情的詩歌,并以極為詳盡(做批注)的方式對所見的自然風景與人文風情加以記錄,她通過文字與陌生的地方發(fā)生關聯,使其成為自己獲得歸屬感和建構自我主體的場所。正如前文所言,曾懿的行旅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這意味著她所生活的地理空間是不斷拓展的,她建構自我的過程是不斷進行的。

        從時間概念上而言,行旅的時間并非某個時間點,而是一個持續(xù)性時間段。隨著行旅時間的深入,閨閣女性的情感體驗與心理狀態(tài)呈現出變化。曾懿行旅詩中對情感與心理的描寫著墨較多,從行旅的第一階段到第三階段,所呈現的情感是逐步深刻的,以思鄉(xiāng)與思親為例,第二階段增加了思念的對象——丈夫;第三階段又加入了自身的漂泊與無奈之感。這實際上呈現的是閨閣女性在長期宦游中的情感變化。如果說地理與情感的書寫展現的詩人個人小我的情感體驗,那么對于時事的書寫無疑是展現大我的情懷。有關時事的詩歌集中在隨宦的第三個階段,這意味著經過時間的磨礪,她的目光逐步投射到社會現實,關注國家命運,而非局限在家庭。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明末清初出現了“巡游的女塾師”,她們獨立于父親與丈夫之外謀生,其“身體的流動性及其越出自己閨閣的能力……都顛覆了女性生存空間封閉性的理想”[12],王端淑、黃媛介都是其中的翹楚,她們不依從父親或丈夫進行遠游。但這只是少數人,對明清的閨閣女性來說,隨父或者隨夫宦游依然是其開展遠距離行旅的重要途徑。有學者指出,她們“通過在赴任途中或者在遠任上服侍父親或者丈夫”,彰顯其恪守“三從”之德,即她們隨宦遠行的行為并不會被視為僭越之舉,而“這種順從轉化成為了開闊眼界的機會,給行旅者帶來了樂趣和新知識”[11]。換而言之,在男性親人的支持之下,她們逐步走出家門,接觸外部世界,對時世與時事加以關注,并以作詩的方式進行發(fā)聲。

        “詩歌是盛世教化的工具”[13],而晚清的時局風雨飄搖,盛世之景早已不復存在。行旅使得曾懿更為清晰而深刻地認識到晚清的社會現實,即盛世不再,詩歌無益。故而,考察其詩歌內容,發(fā)現隨著時間的變化,她本人在對待詩歌的的問題上是有矛盾性的。一方面她認為“人生處世苦局促,唯有新詩可傲骨。搖筆長吟天地寬,放懷何必爭榮辱”(《季碩五妹以詩見示題其卷后》),將詩歌視為書寫個人情志、表達個人情緒的形式,認同“詩言志”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她又認為“恨我非男振厥聲,文章無用博公卿。羨君晉皖勛猷著,天性融成一鑒清”(《再和二哥宿松留別原韻·其一》)。對于女性而言,“感懷家國背后是若隱若現的性別牢騷”[1]190。無論是幼時的“悵悵不食終日”,還是長大后的“恨我非男”,曾懿以書寫性別牢騷的方式展現自己的家國情懷。在她看來,文章之事對男性來說是關乎舉業(yè)的大事,是他們介入社會管理的重要前提。而對于女性來說,文章之事似乎只能成為表達個人情感的方式,她們無法通過詩詞歌賦獲得功名,進而介入社會管理。對待詩歌問題的矛盾性實際上反映出曾懿本人的轉變與成長,她渴望能在風云變化、民族危亡時刻盡自己的力量,這與她《女學篇》中倡導男女平權的思想是一致的。

        行旅經歷在曾懿的生命歷程中留下重要的印記,透過她的詩集,可以發(fā)現她的目光已從小我轉向大我,從關注相夫教子、主持中饋的家庭瑣事邁入關注國家興亡、社會現狀的領域。這一過程,正是其成長歷程。晚清的大多數閨閣女性同曾懿一樣,她們不再沉溺于個人的人生悲嘆之中,而是或以文本的形式,或以實學的方式,或以革命的姿態(tài),投入到社會與國家之中。她們對社會現實與家國命運的關注,不僅僅停留在詩詞歌賦之中,更是將之付于行動。

        參考文獻:

        [1]方秀潔,魏愛蓮.跨越閨門:明清女性作家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曾懿.古歡室詩詞集[M]//清代閨閣詩集萃編.北京:中華書局,2015.

        [3]王紅旗.中國女性文化:第16輯[M].北京:現代出版社,2012:78.

        [4]劉勰.文心雕龍[M].王運熙,周鋒,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25.

        [5]趙一清.水經注釋[M]//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564.

        [6]邁克·克朗.文化地理學[M].楊淑華,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8.

        [7]胡大雷.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M].北京:中華書局,2003:115-116.

        [8]張遠東,熊澤文.經學大師廖平[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59.

        [9]秦達章,何國佑.霍山縣志(影印本)[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3:474-475.

        [10]沈丘縣志編纂委員會.沈丘縣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631.

        [11]蘇銻平.風景敘事與民族性的塑造[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816-820.

        [12]高彥頤.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13]楊彬彬.曾懿與晚清“疾病的隱喻”[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8(2):113-118.

        猜你喜歡
        行旅詩歌
        詩歌不除外
        論漢代述行賦的情景關系布排——兼析其對六朝行旅文學的影響
        天中學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方云作品賞析
        藝術品鑒(2021年8期)2021-02-26 02:49:34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詩歌是光
        海峽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44
        詩歌島·八面來風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月度游記
        城市地理(2016年7期)2017-11-02 21:52:36
        從沒忘記
        《藝文類聚》人部“行旅賦”類文獻研究
        詩歌論
        詩選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2
        国产乱人无码伦av在线a| 内地老熟女老少配视频| 欧美巨大巨粗黑人性aaaaaa| 国产97色在线 | 免| 日本熟妇高潮爽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女人的天堂av| 亚州性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免费观看又色又爽又黄的韩国| 日本高清不在线一区二区色| 免费va国产高清不卡大片| 日韩成人高清不卡av|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浪潮| 亚洲伊人色欲综合网| 精品人妻VA出轨中文字幕|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臀av| 国产嫩草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网址在线观看| 扒开非洲女人大荫蒂视频| 日本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 亚洲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页| 亚洲精品一区二在线观看| 丰满熟妇乱又伦精品|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蜜桃| 大胸美女吃奶爽死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av| 亚洲综合天堂av网站在线观看 | 熟妇的荡欲色综合亚洲|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肥熟女| 精品亚洲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a片| 男女超爽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亚洲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日韩有码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闷骚内射| 亚洲欧美偷拍视频| 人妻熟女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高清| 亚洲av日韩av高潮潮喷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