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凡 秦 奮
《專利審查指南》(2010版)規(guī)定,權利要求書應當記載發(fā)明的技術特征,技術特征可以是構成發(fā)明技術方案的組成要素,也可以是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權利要求有兩種基本類型,其中產品權利要求包括物品、物質、材料、工具、裝置、設備等權利要求。產品權利要求通常應當用產品的結構特征來描述。在這些規(guī)定的指導下,裝置、設備類產品權利要求往往僅以部件、結構及其連接關系的方式進行限定。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工業(yè)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技術逐步融入傳統(tǒng)工業(yè)中。與信息化技術相關的如傳感器、存儲器、CPU等計算機硬件,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裝置設備中。我們也越來越多地看到上述計算機硬件被作為技術特征寫入裝置、設備類產品權利要求中。信息化技術的顯著特點在于,軟硬件結合,通過軟件實現對硬件的控制。同樣的硬件在不同的軟件驅動下,實現相應的硬件功能。
為了適應工業(yè)信息化的客觀要求,國家知識產權局于2017年4月對《專利審查指南》(2010版)進行了修改,允許采用“介質+計算機程序流程”的權利要求表達方式,明確裝置權利要求的組成部分可以包括程序。
為了與裝置設備類產品權利要求中部件、結構特征以及實體計算機硬件這些“硬特征”相區(qū)別,本文將權利要求技術方案中限定的與控制技術相關的計算機程序流程簡稱為“軟特征”。以下通過一個案例來分析“軟特征”在裝置設備類產品權利要求中的作用。
該案涉及一種具備溫度調節(jié)功能的注塑成型機的合模裝置(見圖1)。注塑成型機的合模裝置具有保持固定側金屬模具的固定盤1和保持可動側金屬模具的可動盤2。在一個實施例中,固定盤1是溫度控制對象,其具有溫度檢測部8和溫度調節(jié)部7??蓜颖P2是溫度基準對象,其具有溫度檢測部9??蓜颖P2的溫度和中心高度的關系是第一關系。固定盤1的溫度和中心高度的關系是第二關系。該第一、第二關系都被存在存儲部10a中(溫度和中心高度的關系可以根據實驗值或基于分析的理論值得出)。目標溫度計算部10b先根據可動盤2的溫度和第一關系求出可動盤2的中心高度,再根據該中心高度和第二關系求出固定盤1的目標溫度。溫度調節(jié)部7調節(jié)固定盤1的溫度成為目標溫度。由此保證固定盤1和可動盤2的中心高度相等,從而解決在透鏡成型等精密成型中,金屬模具固定盤與可動盤的微小偏心造成透鏡成品偏心的技術問題。
圖1 合模裝置附圖
該案權利要求為:
一種注塑成型機的合模裝置,其具有保持固定側金屬模具的固定盤和保持可動側金屬模具的可動盤,其特征在于:
將所述可動盤以及所述固定盤中的任意一方作為溫度基準對象模具盤,將另一方作為溫度控制對象模具盤,
在所述溫度基準對象模具盤中設置第一溫度檢測部,
在所述溫度控制對象模具盤中設置第二溫度檢測部和溫度調節(jié)部,
所述合模裝置設有存儲部,其將溫度基準對象模具盤的溫度和溫度基準對象模具盤的中心高度的關系作為第一關系進行存儲,并將溫度控制對象模具盤的溫度與溫度控制對象模具盤的中心高度的關系作為第二關系進行存儲,
所述合模裝置具有目標溫度計算部,其根據所述第一溫度檢測部檢測出的溫度基準對象模具盤的溫度和第一關系求出溫度基準對象模具盤的中心高度,并且根據該求出的溫度基準對象模具盤的中心高度和第二關系求出溫度控制對象模具盤的中心高度與溫度基準對象模具盤的中心高度相同的溫度控制對象模具盤的目標溫度,
通過所述溫度調節(jié)部進行控制使所述溫度控制對象模具盤的溫度成為所述目標溫度。
該權利要求中既包括由“固定盤”“可動盤”“第一溫度檢測部”“第二溫度檢測部”“溫度調節(jié)部”“存儲部”“目標溫度計算部”這些“硬特征”,還包括“將溫度基準對象模具盤的溫度和溫度基準對象模具盤的中心高度的關系作為第一關系進行存儲,并將溫度控制對象模具盤的溫度與溫度控制對象模具盤的中心高度的關系作為第二關系進行存儲”“根據所述第一溫度檢測部檢測出的溫度基準對象模具盤的溫度和第一關系求出溫度基準對象模具盤的中心高度,并且根據該求出的溫度基準對象模具盤的中心高度和第二關系求出溫度控制對象模具盤的中心高度與溫度基準對象模具盤的中心高度相同的溫度控制對象模具盤的目標溫度”“通過所述溫度調節(jié)部進行控制使所述溫度控制對象模具盤的溫度成為所述目標溫度”這些“軟特征”。
為了便于體現“軟特征”在權利要求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我們首先將權利要求中的上述“軟特征”剔除,此時,權利要求的技術方案轉變成如下形式:
一種注塑成型機的合模裝置,其具有保持固定側金屬模具的固定盤和保持可動側金屬模具的可動盤,其特征在于:
將所述可動盤以及所述固定盤中的任意一方作為溫度基準對象模具盤,將另一方作為溫度控制對象模具盤,
在所述溫度基準對象模具盤中設置第一溫度檢測部,
在所述溫度控制對象模具盤中設置第二溫度檢測部和溫度調節(jié)部,
所述合模裝置設有存儲部,
所述合模裝置具有目標溫度計算部。
上述完全由“硬特征”構成的權利要求,從權利要求的撰寫而言完全符合《專利審查指南》(2010版)的規(guī)定,限定了產品的組成部件以及部件之間的相互關系。然而,僅僅由這些“硬特征”所限定出的技術方案往往很難與現有技術顯著地區(qū)分開來。
因為在注塑成型機領域,為了獲得均質的注塑成型產品,希望注塑原料能夠在模具盤內同時冷卻。因此在注塑原料全部到達模具盤的成型空腔之前,往往要借助工作流體對固定盤和可動盤進行加熱操作,以避免液態(tài)注塑原料在通過模具盤中的加注通道或剛剛到達模具盤的成型空腔時,就提前冷凝。
因此現有技術中的注塑成型機中,固定盤和可動盤也具有溫度檢測器,同樣配備有溫度調節(jié)部、存儲部和目標溫度計算部。但溫度調節(jié)和控制的目標是為了防止注塑原料提前冷凝。因此這種溫度調節(jié)和控制不會考慮固定盤和可動盤在高度方向上因熱膨脹差異造成的偏心問題。
這時我們會發(fā)現,該發(fā)明并非現有技術中為滿足注塑成型基本要求而對合模裝置進行溫度控制調節(jié),而是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為解決透鏡注塑成型時特別關注的特殊而具體的偏心問題,加入了更加精細化的溫度補償手段。由于該溫度補償往往在動態(tài)變化中實施,因此通過預定程序進行動態(tài)調控是較好的方式。
由此我們意識到,上述“軟特征”的存在并非可有可無,“軟特征”所表達的計算機程序恰恰是對發(fā)明基本構思的體現。相反,僅由上述“硬特征”構成的技術方案,本質上無法體現發(fā)明構思,也無法解決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败浱卣鳌钡募尤肽軌蜉^好地體現發(fā)明構思,同時也使得該發(fā)明與現有技術之間具有較為顯著的區(qū)別。
通過上述案例,我們應當意識到,信息化技術集成入裝置設備類產品后,機械化的產品被賦予了一定的“智能”,產品的工作狀態(tài)不再借助人力或機械結構進行調整,而是將調整方法通過程序的方式記錄并輸入到計算機存儲硬件中,由電子控制器等計算機硬件控制傳統(tǒng)動力實現產品工作狀態(tài)的動態(tài)調整。對于集成了信息化技術的裝置設備類產品而言,其相較于傳統(tǒng)裝置設備,已經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其變成了“活”的,具有“智能”的產品。
權利要求撰寫的目的就是為了體現發(fā)明構思。《專利審查指南》(2010版)也承認存在某些技術特征無法用結構特征予以清楚表征的情況,允許采用其他表征方式作為補充。當裝置設備被設計為“活”的,具有“智能”的產品后,作為保護這種設計思想的專利權利要求,僅僅依靠傳統(tǒng)的部件、結構及連接關系往往難以有效體現發(fā)明構思,這就需要我們尋求更為有效的限定方式來實現發(fā)明構思的有效表達。對于以軟硬結合實現產品功能的技術方案,依靠常規(guī)的“硬特征”限定權利要求,顯然已經無法體現產品的智能化,而通過傳統(tǒng)的參數限定、用途限定、方法特征限定、功能性限定作為補充可能都無法有效地體現發(fā)明構思,這時表達計算機程序構思的“軟特征”的作用和意義就突顯出來。
當然,我們還應當認識到,并非具備“軟特征”的權利要求就一定能夠獲得專利授權。因為,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計算機軟硬件與裝置設備類產品集成的設計構思以及非常普遍。簡單地將計算機電子元器件結合程序嵌入傳統(tǒng)行業(yè)中的設計構思已經不能被認為是對現有技術作出了貢獻。只有將計算機軟硬件與本領域技術實現深入融合,有效地解決該領域中未能解決的某一具體技術問題,這樣的技術方案才有可能被認為具備專利法意義上的創(chuàng)造性。
[1]《關于修改〈專利審查指南〉的決定》(2017)(國家知識產權局令第74號)。
[2]《專利審查指南》修改解讀(上) [EB/OL].(2017-03-31).http://www.sipo.gov.cn/zcfg/zcjd/201703/t20170331_1309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