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良凌
相比傳統(tǒng)教學方式,教師應有一顆童心,學會進入小學生的兒童世界,在親近學生的同時,從更加細微的角度出發(fā)教育和引導學生。
一、教學目標設計生活化
作為小學教育的一門課程,《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目的旨在用真實的社會實例來教會學生在課程中學會正視現(xiàn)實生活的重要性,并且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教師在課堂上結合小學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好動的一些特征,因材施教,從現(xiàn)實的角度出發(fā),準備出一份合適的生活化的教學。例如,教學過程設計添加些圖像素材可以提高小學學生在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興趣,而且對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小學學生來說,他們會更樂于去學習,也更容易去理解這門課的核心內(nèi)容和整體知識體系,這對于這門課程的教學有著簡單化的效果,對于這門課程的任課教師與學生的課堂環(huán)境氣氛也有著較為良好的改善。在小學課堂中,加入一些課堂小活動也可以增強學生對課堂的新鮮感,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小學教師,不應當將該課程的教學僅僅局限在課堂,應當多多引入社會時事和品德故事,帶領學生的思考從課堂走向外面的社會。在教學目標生活化這一目標的引導下,在正確方式的指引下,學生會愛上生活,學會做人,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讓《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存在價值更能在學習教育中體現(xiàn)出來。
二、課堂教學設計生活化
在課堂上通過教學方法來更高效地提升學生對課堂知識體系的掌握情況并讓學生在教學的過程接觸社會時事、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結構體系、社會近況以及掌握生活常識,讓學生在學校與社會隔離的教育中不乏對社會的了解。讓學生學會如何自主地去看待社會時事,自主地分析社會熱點,并在讓學生分析的過程中充分了解社會時事,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累積經(jīng)驗,強化學生對課堂核心知識的了解,誘導學生對社會熱點事件進行合理判斷,在這一過程中進而加深對社會概況的理解。
這一課堂教學體系的合理設計,在教學教育過程中,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在基于社會事件的前提下,對課堂教學進行合理地掌握。而教師在學生掌握和進步的同時,應當正確給予學生指點迷津,讓學生們的問題可以得到及時解決,并給學生一個可以接觸到社會、國家、國際資料的平臺。如在《看電視》一課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我來當孩子,你來做家長”的活動。在活動中,選擇一部分學生做孩子,另一部分學生做家長。孩子喜歡看電視,這時你會對限制你看電視的家長怎么說呢,說一說自己的理由和想法。再請另外一部分演家長的孩子相互討論,怎樣的理由使得家長不希望孩子們看電視呢。在兩組學生的爭論中,學生會逐漸發(fā)現(xiàn)看電視帶來的優(yōu)點和問題,會慢慢理解家長限制自己看電視的真實意圖。然后教師可設計一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參與到應該怎樣看電視的大討論中,看看怎樣看電視才能夠滿足自己的愿望并且讓家長和教師放心。
三、活動教學生活化
社會實踐是有機統(tǒng)一社會事實和教學知識的核心體系,通過讓學生參與課外社會實踐,來彌補學生在和社會隔離化的學校中所缺少的社會經(jīng)驗。學生在課堂以外的社會實踐中的經(jīng)驗積累,不僅拓寬了他們的視野,而且可以作為一次興趣的體驗,讓被教育者在不同于課堂教學的領域中得到新感受,不讓乏味的課程阻擋學生前進的腳步。教師適當布置關于社會實踐的作業(yè),讓學生以集體的形式去訪問社會,例如小區(qū)訪問。讓學生通過真實的社會例子去感知這個社會,并和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內(nèi)容相互參考、比較。小區(qū)訪問可以讓學生脫離課堂單一的教學模式,更真切地感受小區(qū)人民的生活方式,明白小區(qū)這一社會結構的分布,公共設施的優(yōu)點,甚至小區(qū)的治安情況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學會結合教材分析社會實踐,并懂得通過社會實踐鞏固教材的知識點,學以致用,實踐出真知,有問題可以提問,教師也應當對社會實踐進行深度分析,并解決學生的疑問,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到他們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小學教師對于小學學生的教育應符合當代小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性格特點以及對學習的興趣點,并且時刻關注小學學生身心尚未成熟的心理環(huán)境,呵護學生的教育環(huán)境。小學生容易對新奇的事物產(chǎn)生好奇心,教師在對這第一印象的教育以及引導上有著重要的啟蒙作用,結合該階段學生的特點,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教育學生。(作者單位:江西省進賢縣泉嶺中心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