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貝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191
在許多“假一賠十”的案例中,商家作為被告,經(jīng)常用“假一賠十”的含義進行抗辯,“假”是指外觀性能與宣傳不符合,而不是假冒偽劣;有的說“賠十”是指賠十塊錢;“賠十”指賠付十個同種商品或者是指賠付十個其他的特定的商品……
對于“假一賠十”中的“假”,應當是假冒偽劣商品。根據(jù)《產(chǎn)品質量法》第26條,第29條,第32條,凡是不符合上述規(guī)定的商品,都應當屬于符合“假一賠十”中的“假”。其次,“賠十”應當是向買受人賠償所售商品單價的十倍的價款,而不是其他。
一方面,根據(jù)交易習慣,生活中的用語前后一致。前面的“一”明顯針對的是所購商品的價格,后面的“十”同樣應該指向所購商品。有的商家賦予“買房子送家具”,“買一送十三”這樣的廣告中的詞匯一些特定意義,這些意義往往超出交易習慣和人們的賞識,但是都會做特別說明和解釋。另一方面,根據(jù)商家的經(jīng)營習慣,告語的意義應當可以比照適用。商家經(jīng)常會在店內(nèi)張出“偷一罰十”的告語,其中的“罰十”一定不是指向商家賠償十件同類商品,而是賠償十倍價款。因此根據(jù)商家的經(jīng)營習慣,兩個“罰十”比照適用,應當做相同的理解。
根據(jù)《合同法》第39條第2款,“假一賠十”符合其反復使用,由一方事先擬定好等特征。
其次,根據(jù)《合同法》第114條規(guī)定,懲罰性違約金是指違約方依照法律規(guī)定或合同約定,在其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合同時,于承擔繼續(xù)履行合同義務或賠償債權人損失之外,另行向債權人支付的一定數(shù)額的金錢。違約金兼具懲罰性和賠償性。筆者認為應當承認懲罰性違約金的效力。原因有三:第一,懲罰性違約金主要目的仍然是為擔保債務人合乎本旨的履行債務。雖然名為“懲罰”,但是多數(shù)合同雙方進行此約定不是為了獲得違約金,而是為了保證合同得以順暢的履行;第二,懲罰性違約金仍然可以參照賠償性懲罰金的固定進行限制,法院可以對此進行調(diào)整;第三,違約方向守約方支付懲罰性違約金,并非由于雙方地位失衡、出現(xiàn)高低落差,而是共同執(zhí)行雙方作為平等主體協(xié)商一致的合同約定。
“假一賠十”屬于商家的虛假宣傳,該觀點認為,“假一賠十”僅僅是商家為吸引顧客眼球,激發(fā)其購買欲,使其所售商品更具競爭力的一句宣傳語,屬于廣告。因此即使所售商品為假冒偽劣,也只能認定商家屬于虛假宣傳,使消費者陷入錯誤認識,根據(jù)《合同法》第54條的規(guī)定,作為可撤銷、可變更的合同內(nèi)容無效,消費者不能以此為依據(jù)獲得十倍的金額。但是,消費者可以根據(j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第1款請求賠償。
筆者認為,一方面,廣告作為一種商家宣傳的手段,有其特定的內(nèi)容和意義。無論是條幅,傳單還是廣告視頻,都是對產(chǎn)品外觀的夸大,或者是以突顯商品的功效;總之是對其商品進行的一種揚長避短的宣傳。但是“假一賠十”所針對的是其商品的質量。從外觀上看,就與普通廣告不一樣;另一方面,從廣告的作用來看,在法律上應當屬于要約邀請,帶有一定的引誘性,而不涉及合同的具體內(nèi)容,但是“假一賠十”明顯對法律后果進行了表述,不能因為這樣的說法能夠吸引到顧客,就單純的認定其為廣告宣傳語。
從現(xiàn)有的案例來看,大部分法院的判決理由雖然各有不同,但基本都肯定了“假一賠十”的法律效力。從社會效果上看,這種做法是合理的。
首先,從維護市場經(jīng)濟秩序的角度分析,“假一賠十”的法律效力一旦確立,會對商家形成一種制約和限制?,F(xiàn)實生活中不少商家為了蠅頭小利,不惜夸大產(chǎn)品的外觀,性能。小欺詐大欺詐處處都是欺詐,商家都是玩弄“宣傳”和“語言”的高端玩家,因此顧客很難從各色噱頭中辨別真?zhèn)?。這些商家采用的“套路”確實會使消費者產(chǎn)生認識錯誤,對出售假冒偽劣商品還敢承諾假一賠十的經(jīng)營者不應姑息,法院對其重罰才可能產(chǎn)生威懾和懲罰作用。其次,從公眾利益角度分析,消費者相對于商家處于弱勢地位,“假一賠十”一旦被賦予相應的法律效力,出于信任的心理被肯定,大多數(shù)群眾的合法權益將被更好地保護。最后,從公平正義的角度分析,任何人都不能從自己的不法行為中獲利。
[1]梁慧星.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叢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2]王澤鑒.民法總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