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玲
延邊大學法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股東代表訴訟又稱股東派生訴訟,是指當公司的利益受到侵害但是公司的董事會、監(jiān)事會等權力機構怠于或拒絕起訴以維護公司的正當利益,或者情況緊急,不及時起訴會使公司的利益受到重大損失的,符合法定條件的股東,可以為了維護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一種法律制度。
1.司法性救濟權利:股東代表訴訟產生的前提條件是公司的正當利益受到侵害時,這種侵害必須是已經發(fā)生,已經產生使得公司遭受到損失的結果。為了維護公司的利益,股東可以直接以自己的名義來起訴的權利。
2.權利用盡原則:股東代表訴訟除了要滿足公司受到的侵害是事實存在的,還需要滿足的前提條件是公司的權力機構怠于或拒絕行使訴訟的權利,股東才能以個人的名義來提起訴訟,通過司法手段來維護公司的利益,追究侵害人的責任。
3.原告主體資格特定性:股東以個人名義為公司利益提起訴訟時,對股東的資格有著限制,需要滿足一定條件的股東才能實施此行為,成為股東代表訴訟的原告,這一特點在各國的立法中都有所體現。
我國《公司法》對有限公司可以提出代表訴訟的股東沒有任何持股比例和數額的限制,而對于股份公司,提起代表訴訟的股東須連續(xù)180日以上單獨或共計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才有成為股東代表訴訟的原告的資格。這一限制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1.界定標準過于單一
我國在原告股東資格限制上只考慮到持股時間、持股比例,要求標準過于單一。股東代表訴訟設置的初衷是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應當考慮大股東或控股股東作為原告的合理性。
2.資格限制過于嚴苛
《公司法》上對原告資格的限制比例要求過高,不利于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妨礙了中小股東的權力行使,使得中小股東的利益受不到保障。
3.缺乏主觀方面的限制
《公司法》上并沒有關于股東主觀方面的限制,原告提起訴訟究竟是基于維護公司權益的意圖還是惡意損害公司利益,這在條文中并沒有判斷的有關依據,在實踐中需要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來對其進行判斷,可能會導致裁決結果的不合理和司法資源的浪費的情況。
股東代表訴訟的鼓勵機制是股東代表訴訟能否良好發(fā)展的一個關鍵要素,由于股東代表訴訟的勝訴利益是直接歸于公司,而往往中小股東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金錢,依靠于公司的勝訴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在實踐中,很多的中小股東在權衡后,決定不采取股東代表訴訟來獲取利益,歸根結底,還是在鼓勵機制上存在不足和缺陷。主要方面表現在,訴訟費用的不合理,未確立勝訴股東費用補償機制和原告股東直接受償制度等都給中小股東提起訴訟設立了一層屏障。
我國《公司法》上對于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前置程序上得立法十分嚴格,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一些不正當的訴訟。
其中對于前置程序中的“書面提起訴訟”和“拒絕或怠于起訴”都有著較為清晰和明確的規(guī)定及適用,對于《公司法》上規(guī)定的例外情形,即情況緊急,不立即起訴將會給公司帶來不可避免的損失,理論上過于寬泛,規(guī)定不夠全面,沒有考慮到多種情況,在實際操作中就會存在一些困難,給原告的舉證和法院的審查都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可操作性不強。
公司在股東代表訴訟中,無論是作為原告、被告還是第三人均有著不合理之處,在實際的操作中,公司都是作為無獨立請求的第三人,限制公司權利的行使,使其訴訟權利受到限制,可能存在因維護股東利益而損害公司的利益。
由于目前我國《公司法》上對原告股東資格限制上只考慮到持股時間、持股比例,標準過于單一,所以應該確立多元標準來確定原告資格。對控股股東和大股東作出一定的限制,合理規(guī)定股東持股比例的最高限額,也可以將股東代表訴訟只作為保護中小股東的權益的訴訟方式,最大限度保護中小股東的權益。同時適當放寬原告資格,對原告所持股比例的要求降低,保證更多的小股東可以依靠此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和公司的最大利益。
1.更改訴訟費用收費標準
由于司法實踐中規(guī)定的收費標準,對于一些財力水平較低的中小股東,往往因為現實原因而放棄訴訟,無法及時維護自身和公司的合法權益。應當考慮這種情況,對訴訟費用進行適當的減少或單獨設立收費標準等方式來解決。
2.確立勝訴股東費用補償機制
股東費用補償機制,主要是指在勝訴的情況之下,作為原告的中小股東不僅會獲得相應的賠償,而且可以請求公司在合理的范圍內給予股東一定的補償費用。用這一方式來鼓勵股東提起訴訟維護權益。
3.建立原告股東直接受償制度
在實踐中,股東代表訴訟勝訴的情況下,所獲賠償是直接歸于公司,由公司來根據股東的所占比例進行二次分配,這就會導致一些作為被告的公司內部人員也會同時分享勝訴利益,會使提起訴訟的股東的權益沒法獲得更直接的保障。這就需要建立原告股東直接受償制度,原告可以根據自己的所占比例直接向法院針對被告提出賠償,不需要經公司的二次分配。
“情況緊急”屬于我國股東代表訴訟中前置程序的例外情形,但因為其規(guī)定的寬泛性,使得實際中存在困難,我國可以在今后的立法中對“情況緊急”的認定作出細化的規(guī)定,以列舉加概括的方式使實際操作中更加明晰。同時,應當考慮其他前置程序中的免除情形,考慮復雜多變的情況,從立法方面著手尋求更加完善和全面的規(guī)定。
我國現階段在股東代表訴訟中最應該去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如何確立公司的法律地位,兼顧小股東的利益需求和公司的利益保障,可以考慮建立訴訟委員會制度,平衡股東與公司之間的關系,使問題出現時,公司和股東都能以更加合理和正當的方式來解決。
股東代表訴訟是一項保護股東利益的制度,同時也是股東維護自身權益的一個保障機制,但自2005年引進這一制度以來,沒有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均存在著一些不足和缺陷。本文提出了一些完善措施,希望能從這幾個方面著手,在防止濫訴的基礎上,更應該鼓勵股東提起代表訴訟,利用這一制度保護自身和公司的利益,使該制度發(fā)揮更好更完善的效果。
[1]張倩.比較分析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J].法制博覽,2014(3).
[2]汪靜.股東派生訴訟激勵機制與制約機制之完善[J].管理縱橫,2010.
[3]莊正.事論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及其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4.
[4]陳嘉婷.股東代表訴訟若干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6.
[5]李浩.股東派生訴訟制度[D].吉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