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宇 趙 華 王金榮 唐苗苗 馬 超 張自勝
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校園欺凌事件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世界上最早的相關研究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挪威,在我國,校園欺凌相關的研究也還處于起步階段,并未引起應有的重視。校園欺凌和暴力行為、犯罪心理、反社會性人格密切相關,是當今社會必須重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為了研究甘肅省校園欺凌現(xiàn)象,本課題組針對校園欺凌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群體、方式以及學校的處理方式和預防措施等設計問卷,通過在蘭州市隨機選擇中小學發(fā)放調查問卷和網(wǎng)絡調查的方式得到了相關數(shù)據(jù),回收有效試卷共100份。
通過上述調查統(tǒng)計,分析得出:1)校園欺凌發(fā)生群體88%是中小學生,或有66%的社會人士參與;2)受害者是與施暴者的同齡學生或低年級學生;3)欺凌行為表現(xiàn)在施暴者對受害者實施的身體或心理的傷害,包括但不限于造謠、恐嚇、侮辱和毆打等系列行為。
校園欺凌中的行為有毆打(所占比例為96%)、辱罵、孤立以及散播謠言、損毀名譽、猥褻、強奸這六種類型。大部分中小學生的思想、心智不成熟,未建立起對法律的敬畏和正確的是非觀,但部分學生的生理已與成年人無異。施暴者在處理與人際關系時缺乏正確的引導以及正確的價值觀標準,從而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分析得出甘肅省校園欺凌特點多樣化,調查中主要有呈現(xiàn)以下幾種:
1.普遍性。在調查研究中顯示,有近67%的人經(jīng)歷或見到過校園欺凌,有93%的人聽說過校園欺凌。
2.欺凌方式多樣性。此次調查內(nèi)容顯示有以下幾種:辱罵、毀損名譽、孤立、毆打、猥褻、強奸這六種類型。
3.恃強凌弱性。據(jù)調查,校園欺凌事件的施暴者普遍有較強的侵略性,缺少惻隱之心、控制力及責任感。施暴者通常是拉幫結派(占72%)、身體強壯(占16%)、脾氣暴躁(占60%)、喜歡上網(wǎng)玩暴力游戲(占33%)、認為不會受到處罰的學生(占58%)。受害者則普遍較為害羞、怯弱,人際關系管理較差,處理問題能力較弱,缺乏自信心。受害者通常是人際關系較差(占75%)、身體瘦弱(占47%)、外貌有礙(占39%)、家庭貧困(占41%)、老師特別關照的學生(占16%)。
據(jù)調查,家庭教育因素、學生缺乏法制教育、社會因素、對必須承擔的后果缺乏認識、學生心智不健全、學校環(huán)境及其氛圍和人際關系方面的教育不足是主要原因。
欺凌者的家庭主要表現(xiàn)為缺乏情感溫暖、在青少年的幼年階段父母對其的教育、教養(yǎng)方式多以粗暴懲罰為主,父母之間也多有暴力等缺乏理智的行為。
被欺凌者的家庭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不關注,對孩子受到欺凌時的求助多為漠視,挫傷孩子向監(jiān)護人求助的心理。
對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學生而言,在團體的歸屬感極為重要,在那里他們能建立自信、加強身份認同,并與來自其他群體的排斥和欺凌做對抗。
根據(jù)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多數(shù)校園欺凌事件的當事人之間并無直接利害沖突,而是基于“義氣”“幫助”朋友“教訓”被欺凌者(占74%)。且部分學生缺乏正常的人際關系的引導,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會選擇以欺凌他人的方式來向團體宣示自己的存在。
學校在學生的培養(yǎng)中,輕視法制教育、心理引導、德育培養(yǎng)和良好的校園氛圍建設的重要性,致使校園欺凌層出不窮。
學校在處理校園欺凌事件時,出于保護未成年人的考慮,會選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占45%),或不能認真對待該類事件,以批評雙方當事人為解決問題的手段(占27%)。助長了施暴者的暴力心理。
參差不齊的網(wǎng)絡媒體帶來的不良社會風氣也是產(chǎn)生校園欺凌的因素之一。我國的影視劇與網(wǎng)絡游戲還未分年齡觀看或娛樂,其中的暴力兇殺情節(jié)未經(jīng)篩選就被青少年所吸收。青少年通過對此類的模仿學習污穢語言和暴力性行為。
多數(shù)欺凌者在實施校園欺凌時并未意識到其行為已觸犯了法律,只局限于其行為會受到學校和家庭的批評,對被欺凌者造成的傷害認識不足。而其根本原因,根據(jù)調查結果顯示在于學生缺乏法制教育占70%,對需要承擔的后果程度缺乏認識占60%。
84%的學生對該類事件表示憤怒,48%的學生對該類事件表示恐懼,11%的學生表示無所謂。根據(jù)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并不知在此類事件中如何使得自己的權益得到合法有效的保護。有22%的學生選擇以暴制暴,還有10%的學生選擇默默忍受。但這種做法并不能解決根本性問題,更是導致新的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
目前,校園欺凌發(fā)生率高,危險系數(shù)也在逐步增大。而現(xiàn)階段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大多強調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在校園暴力施加者和受害者之間,更傾向于保護前者的法益,而忽略了后者。學校以及社會各界可依法采取的相關措施更是寥寥無幾。事實上,通過部分手段校園欺凌可以得以有效減少。預防校園欺凌可從四個方面著手:
家長應當對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時時關注,重視其心理健康狀況。對其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進行合理引導,在孩子有暴力解決事情的傾向時應當及時糾正。對于突然出現(xiàn)的異常行為應當及時進行了解和溝通,在孩子受到欺凌時的求助給予支持和幫助。
學校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法制意識,正確引導學生認識、處理此類事件。學校以定期召開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進行對學生的法制觀念的培養(yǎng),為學生普及校園欺凌相關的法律知識。以零容忍的態(tài)度處理校園欺凌事件,對暴力事件中違規(guī)學生進行嚴厲處分。實行家校聯(lián)合,多方面防治校園欺凌事件。
主要通過學校、社會的通力合作來完成。司法公安機關通過進行“法庭進校園”等活動加強學生的法律意識。社會各界應當消除暴力、“古惑仔”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學校加強社會公德教育、中華美德培養(yǎng),積極開展公益等活動。
1.立法機關及時制定有關校園欺凌的法律法規(guī)
建立學生紀律檔案,將有明顯實施侮辱、辱罵、誹謗、毆打、打架斗毆、聚眾鬧事等行為且屢教不改的情況納入檔案記錄中。在有明顯改過表現(xiàn)并取得受害者的書面諒解后的可酌情消除,在升學考試、國家考試、服兵役、個人征信報告等中作為重要參考依據(jù)。對他人造成的損害在醫(yī)療費用基礎上進行懲罰性賠償。因校園欺凌引發(fā)的損害,受害者可通過訴訟,要求學校進行民事?lián)p害賠償。
依據(jù)行政區(qū)域劃分學區(qū),逐層任命反欺凌專家,設立專項反欺凌基金,定期開展反欺凌教育和培訓。受害者可通過提起申訴得到救助,并對造成嚴重后果的失職單位追究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
依法嚴懲校外成年人教唆、引誘、組織、協(xié)助、脅迫中小學生實施校園欺凌行為的違法犯罪案件,營造和諧教育教學環(huán)境。
2.學校武保處制定相應的應急措施
學校關注學生的日常情況,對部分學生出現(xiàn)的異常情況給予關注。工作人員針對學校內(nèi)部偏僻的角落加強巡邏,與轄區(qū)派出所合作,對校園周邊環(huán)境加強管理。對學校周邊逗留的社會人員提高警惕,對高發(fā)事故地加強監(jiān)控。
校園欺凌的防治需要社會各方的配合方能出成效。只有共同關注、高度警惕欺凌事件,共同探討避免和解決的方法,才能有效減少或避免校園欺凌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