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冠丞
(511318 增城區(qū)人民檢察院 廣東 廣州)
(1)重新理解犯罪屬性的需要。在沒有階級的原始社會,被害人一直充當著刑罰執(zhí)行者的角色,當自身權利被侵害時,一般親自去復仇。但在死亡的情況下,其親屬或者所在氏族部落會代表其進行復仇。自從階級出現(xiàn)和分化,被害人的刑罰執(zhí)行權被稱之為國家的強大機器所壟斷,成為國家實行階級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這時,被害人的權利只剩下追訴犯罪的啟動權。在公權力越來越膨脹的時代,被害人的權利進一步萎縮,成為刑事訴訟中被冷落的局外人。犯罪被定義為對國家、社會秩序的危害,犯罪客體理論認為,犯罪是一種危害某一種代表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社會關系的行為,不再是具體被侵害對象的合法權利,將犯罪界定為對國家的危害恰恰是造成刑事被害人被漠視的重要原因。對犯罪直接侵害的被害人熟視無睹,冷漠無情,對被害人權利保護置之不理,這些都是現(xiàn)代刑罰理論將犯罪政治抽象化的惡果。筆者認為,應當以刑事被害人為中心,重新確立國家、犯罪人與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關系,這對于刑事法學重新界定犯罪的本質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
(2)實現(xiàn)社會防衛(wèi)的刑事政策目的。加強對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護,確立刑事訴訟的國家、被告人、被害人三元結構模式,這種演變實現(xiàn)了刑法社會防衛(wèi)的刑事政策目的。人們對在刑事訴訟中的被告人人權保障問題格外重視,但這不能成為我們漠視被害人的理由。所以,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應該包括對刑事被告人和刑事被害人雙方的保障。傳統(tǒng)的刑事法律理念一直以來摒除了被害人,僅將罪刑關系的主體界定在國家和被告人之間。有學者認為,刑事法律中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不可分割,人本主義刑事法理念的根本要求是要真正實現(xiàn)被告人與被害人雙方的相對平衡以及切實完善被害人的權利保護制度。以往的刑事政策,主要關心焦點在于犯罪人之改善更生,而忽略了刑事被害人,與現(xiàn)代刑事政策的目的相距甚遠。因此,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成為近年來刑事政策另一重要研究課題,刑事政策所關心的客體從犯罪被害人的救助,逐漸發(fā)展至刑事司法程序上被害人權利之保護。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不僅是一種刑事政策,更是一種社會公共政策。追求一種自我平衡與和諧是現(xiàn)代社會刑事政策的終極目標,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應作為刑事政策的重要目標和重要內容,應使其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而不是國家的一種政治追求。
(3)引領刑事司法制度價值取向。建立、健全刑事被害人保護制度對我國促進公正文明執(zhí)法、實現(xiàn)刑事司法現(xiàn)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不同的價值取向會影響到司法功能和司法效率,加強刑事被害人的保護能培植了社會普通公民對刑事司法制度的信賴,增強刑法本身的規(guī)制機能,這個制度的建立不僅是立法上的完善,也不僅是機制上的健全,而且涉及我國法律對于利益沖突作出不同選擇的價值取向問題。21世紀以來,發(fā)達國家刑事司法率先對價值取向進行了調整,比如2002年英國的司法改革白皮書——“所有人的正義”,改革計劃朝著有利于刑事被害人和社會的方向重新調整刑事司法制度,減少犯罪,可使更多罪犯繩之以法。還有日本、我國臺灣地區(qū)都有類似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就是對犯罪人與被害人給予共同的關注與保護。
(1)保障刑事被害人人權。犯罪行為往往對被害人的生理與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被害人是犯罪最直接,最深切的受害者。但在刑事訴訟中,國家代表被害人行使對犯罪人的追訴權和懲罰權,被害人除了因犯罪人得到法律制裁而感到精神安慰外,往往由于被告人賠償能力和判決執(zhí)行難等原因造成被害人得不到任何損害賠償而再一次受傷害。這是一種制度的失衡,公平的缺失。李斯特曾說:“刑法不僅是善良人的大憲章,而且是犯罪人的大憲章。”依目前的狀況來看,犯罪人的權利保障越來越完善,從刑事偵查階段一直到刑罰執(zhí)行階段,犯罪嫌疑人都享有一系列的權利保障機制。可以說,國家為犯罪人提供了全方位的“保護”,相對地國家和“大憲章”對“善良人”的保護卻弱化了。被害人由于遭受的各種損害使得他們或其家屬的生活難以為繼,得到的救助卻少之又少,刻不容緩地實施對刑事被害人生活的救助,將會進一步強化刑事法律保障人權的功能。
(2)恢復刑事被害人生活。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傷害最深的是被害人,輕者財產(chǎn)損失、身體受損,重者甚至傷殘死亡,這些都對被害人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有些甚至連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陷入生活困境。一方面,因為進行訴訟,被害人已經(jīng)疲于奔命;另一方面,雖然法院認定侵害人構成犯罪,處以刑罰和賠償損害,但是實踐中往往由于犯罪人賠償能力的欠缺,執(zhí)行難等問題導致被害人損害賠償往往得不到兌現(xiàn)。因此,刑事被害人附帶民事訴訟權利保護制度要不斷發(fā)展完善,加強對被害人權利保護,實現(xiàn)恢復性司法價值,幫助被害人恢復正常生活,這也是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的應有之義。
(3)促進各方訴訟權利均衡。傳統(tǒng)的刑事司法模式有意無意地冷落被害人,與被告人相比較而言,被害人更需要獲得國家的支持,社會的幫助,其人權保護顯現(xiàn)出嚴重失衡的狀態(tài)。刑事被害人參與國家的刑事訴訟,為國家作證,配合公訴機關追究犯罪人刑事責任,對國家履行了相關義務。因此,當刑事被害人不能從犯罪人那里獲得相應的經(jīng)濟賠償時,補償刑事被害人就相應地成為國家責任的應有之義。國家應制定各種制度切實保護刑事被害人權利,包括突出刑事被害人的中心地位以及對損害賠償缺位的情況下進行公共保障,能夠平衡刑事訴訟各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1)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在和諧社會的語境下,加強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是促進被害人、被告人和國家利益平衡的重要制度。近年來,由于刑事被害人勝訴但未得到賠償引起的上訪案件越來越多,刑事被害方申訴上訪問題已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從經(jīng)濟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對不能獲得賠償?shù)男淌卤缓θ耍c其由政府花費更大的經(jīng)濟成本去協(xié)調和化解各種矛盾,還不如以國家名義加強對刑事被害人損害賠償?shù)木葷?,減少其抵觸社會的情緒。如果刑事被害人長期不能通過法律渠道得到求助,其仇視司法機關、政府和社會的心理可能對其下一代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極大地增加社會不和諧因素,法律也會“名譽掃地”。同時,加強刑事被害人的保護,有助于消除被害人的悲觀心理,讓他們享受到社會的溫暖,極大地有利于化解矛盾糾紛、減少社會對抗、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
(2)樹立公眾法律信仰。正如伯爾曼所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同?!睂嵺`也一再證明,一次有效的行為往往勝過千百次的雄辯。當今司法的最大價值是實現(xiàn)公平正義與保障人權的高度統(tǒng)一,保障人權既包括保障刑事被告人的人權,更要保護好刑事被害人的權利,均衡發(fā)展、和諧發(fā)展、缺一不可,強化刑法的公眾認同,促進公眾對刑事法律的信仰。運用辯證法的觀點,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與人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紐帶關系,一個被害人的一次不公正對待,通過當今高度發(fā)達的傳播媒介,將會廣為人知,基于一個正常人的同情心,這將受人民群眾的普遍譴責。還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國法律偏偏對刑事被害人缺少全面保護的大背景下,更加需要加強對刑事被害人權利的保護,在刑事被害人求償不能的情況下實行國家補償,公共救助,讓刑事被害人切切實實感受到自己被關心,被愛護,傳遞社會正能量,提高法治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