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飛 谷 駿
(遼寧省葫蘆島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遼寧 葫蘆島 125000)
在分娩后,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是一類較常見的并發(fā)癥,主要包括性功能障礙、盆腔器官脫垂和壓力性尿失禁等[1]。由于這些癥狀的出現(xiàn),會嚴重影響產婦的產后生活質量,也會對其身體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因此,如何在產后對盆底肌肉張力進行恢復,并改善其盆底功能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盆底肌肉訓練對盆底肌肉張力的影響以及對盆底功能的作用,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內收治的正常分娩產婦,數(shù)量為146例。其年齡為21~39歲,平均(29.65±9.45)歲。所有產婦均正常分娩。將其使用隨機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數(shù)量均為73例。對照組中產婦年齡21~38歲,平均(29.13±8.87)歲。觀察組中產婦年齡22~39歲,平均(29.89±9.11)歲。對兩組產婦一般資料分析后顯示,其差異均不顯著(P>0.05)。
1.2 訓練方法:對兩組產婦均需實施常規(guī)方法的健康教育,即通過語言講授的方式,讓產婦了解到產后注意要點。并在其日常生活中對其進行相應的健康指導。觀察組產婦需在此基礎上實施盆底肌肉訓練。首先可告知產婦盆底肌肉訓練的重要意義,讓其能夠了解到訓練對自身可起到的效果,并讓其能夠提升對訓練的依從性。同時護士可簡單的告知盆底肌肉訓練的基本流程,讓產婦有所準備。在產后第2天開始鍛煉,具體訓練方法如下:
1.2.1 提臀訓練:可讓產婦將盆底肌肉收縮,并將臀部盡量抬起,配合其呼吸頻率讓腹肌和臀肌進行收縮。在將臀部抬起過程中需配合提肛。在將臀部提起后,需維持5 s左右,每組連續(xù)做10次。
1.2.2 腹式深呼吸訓練:產婦需平臥去枕,將雙手平放在腹部,在深吸氣后用嘴呼氣,并在此時收縮腹部肌肉。
1.2.3 坐位提肛訓練:產婦可坐在床邊,雙手叉腰,站立時收縮上提肛門,維持5 s左右,坐下后可放松。每次訓練15 min,每日訓練3次。
1.2.4 收縮肛門和會陰訓練:產婦需將尿液排空后平臥,并在深呼氣時收縮肛門和會陰,時間為5 s,并放松呼氣。每日重復這一動作約5次,每次維持時間為5~10 min。
1.3 療效標準:分析兩組產婦的盆底肌肉張力和POP-Q分度。在盆底肌肉張力評價上,需評價其陰道收縮持續(xù)時間。在POP-Q分度方面,需評價兩組POP-Q I度脫垂發(fā)生率。同時需對兩組的尿失禁發(fā)生率進行收集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本次研究中需使用版本為19.0的SPSS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使用t以及(±s)分析計量資料,使用χ2以及(%)分析計數(shù)資料,若數(shù)據(jù)差異顯示為(P<0.05),表示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陰道收縮持續(xù)時間(5.68±1.65)s明顯高于對照組陰道收縮時間(4.17±1.14)s,差異顯著(t=6.433,P=0.000),觀察組POP-Q I度脫垂發(fā)生率2.74%明顯低于對照組POP-Q I度脫垂發(fā)生率9.59%,差異顯著(χ2=4.056,P=0.044),觀察組尿失禁發(fā)生率5.48%明顯低于對照組尿失禁發(fā)生率13.70%,差異顯著(χ2=3.897,P=0.048)。
盆底功能障礙是產后較常見的并發(fā)癥,在臨床發(fā)病時對產婦的盆底功能會造成較大危害[2]。在此時會對產婦的身體健康造成較大影響,并且也會導致其生活質量下降。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改善其盆底功能開始得到了較多關注。
通過分析顯示,盆底功能障礙的發(fā)生主要是因為妊娠造成的。當機體處于妊娠晚期,壓力會直接作用在盆底支撐組織,同時在此期間激素會對盆底韌帶產生刺激溶解作用,會導致韌帶更加松弛[3]。這些因素均會導致陰道在分娩時出現(xiàn)松弛擴張,導致盆底支撐系統(tǒng)受到損害,從而導致盆底功能障礙的發(fā)生。
基于此,可通過產后盆底肌肉訓練的方式改善盆底功能障礙的情況。在盆底肌肉訓練時,主要可讓產婦有節(jié)律和有意識的對肛門、陰道和尿道口肌肉進行收縮。通過有意識的收縮,可讓盆底肌肉隨時處于被動狀態(tài)下,從而明顯提升了盆底肌肉群和筋膜的張力,進一步促進了盆底肌肉張力恢復[4]。尤其是通過訓練的方式,也能夠促進原有受損的盆底肌肉得到恢復,進一步降低盆底功能障礙的發(fā)生率。
本次研究也顯示,對觀察組產婦實施盆底肌肉訓練,可明顯提升其陰道收縮時間,改善盆底肌肉功能,并可降低POP-Q I度脫垂發(fā)生率和尿失禁發(fā)生率。綜上所述,在產后實施盆底肌肉訓練可明顯改善盆底肌肉張力和盆底功能,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