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焱
摘 要:高校視唱練耳教學在吸取傳統(tǒng)視唱練耳教學優(yōu)勢的基礎上更應開辟新的教學思路,課堂教學內容應從實際音樂作品中提煉音樂元素;明確學習意義,加強學科滲透;健全更為豐富的課程測評體系,強調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考核和促進。只有勇于嘗試更加實用性的教學手段才能培養(yǎng)出新的復合型音樂人才。
關鍵詞:視唱練耳;實用性;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J613.1-4;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210-01
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青睞,培養(yǎng)一專多能型音樂人才是目前高校音樂專業(yè)發(fā)展的方向。近年來,高校音樂專業(yè)視唱練耳教學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因為視唱練耳教學歷來是比較重視技術性的學科,因此視唱練耳教學從整體上來說也是更加注重比較傳統(tǒng)的聽寫訓練、看譜即唱等等。但在音樂文化日益飛速發(fā)展、多元化的今天,僅僅注重技術性訓練是遠遠不夠的,片面狹隘、脫離音樂性的教學最終會導致學無以致用的尷尬局面。因此高校視唱練耳教學在吸取傳統(tǒng)視唱練耳教學優(yōu)勢的基礎上更應開辟新的教學思路,勇于嘗試更加實用性的教學手段來培養(yǎng)新型教育人才。
一、結合實際音樂作品,提煉音樂元素,從音樂中來,回音樂中去
傳統(tǒng)高師視唱練耳教學還是針對從無升降號到帶升降號的24個大小調的和聲聽覺訓練和旋律的聽唱訓練進行的。如果說在完整的音樂結構中和聲聽覺訓練被稱為“點”,旋律聽唱訓練被稱為“線”的話,那么樂段甚至更長的音樂結構就應該被稱為“面”了,而傳統(tǒng)高師視唱練耳教學往往容易忽視這種“面”的練習。比如很多學生在聽寫較長的樂段的時候常常會出現(xiàn)音都寫出來了,卻找不到節(jié)奏,無法將旋律整合起來。實際上最關鍵的是缺乏節(jié)奏型與節(jié)拍關系的意識,缺乏樂段、樂句結構意識。說白了就是只有點,沒有線和面的意識。因此能否從整體上把握音樂結構也是能否更有效的提高音樂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提升學生“點線面”結合分析聽辨的意識,讓技術性訓練來源于實際音樂作品,結合實際音樂作品訓練,是解決此問題最有效的手段,讓技術回歸到實際音樂也是視唱練耳教學的初衷。
二、明確學習意義,加強學科滲透,讓課程學習知其所以然
“講授→接受”是目前視唱練耳教學中運用最為廣泛的模式,這是該課程注重感性操作,有很強的技術特點所決定的。所以老師在鋼琴邊彈奏,學生在下面聽寫、視唱這一固定模式,缺乏引導、歸納、分析、滲透、綜合,更別說運用啟發(fā)式教學。因此教師在進行各項專題技術訓練時,應首先明確訓練目的和意義,以理論分析為依據(jù),以音樂實踐為最終導向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例如在進行和弦連接訓練時可以先單旋律和帶有和聲音效的同一旋律給學生感知欣賞,不同的音效表現(xiàn)力讓學生能深刻認識到積累、豐富自身和聲語匯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教師同時結合和聲學的知識,總結和聲的走向及規(guī)律,幫助學生建立理性分析聽辨和聲連接的意識。聽辨后再要求學生記憶并換調彈奏,甚至結合立體節(jié)奏訓練,讓和弦連接更接近實際的織體伴奏形態(tài)。而在進行比較高級的聽覺訓練如樂段和結構聽覺訓練時,如果熟知了動機的發(fā)展、樂句的重復、轉調、終止半終止的位置等等這些作曲手段后,再去聽記較長的音樂結構就顯得輕車熟路了。而熟知音樂史中各個時期的音樂特征也有助于我們在聆聽音樂時正確的把握音樂的風格。在視唱中與合唱課和合唱知識的結合有助于提高學生多聲思維的訓練,使學生們體會到這種交叉學科帶來的益處和樂趣。
三、豐富、健全課程測評體系,強調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考核和促進
視唱練耳作為全面提高學生音樂素質的基礎課程,其學科價值之一在于為音樂藝術實踐活動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礎。其課程考核測評的內容和形式對學生的課程學習有著極為重要的導向性。有些學生一些較復雜的節(jié)奏型能很快一遍聽寫出來,卻沒法準確的敲擊出來;有的學生有著很難得的絕對音感,卻分析聽辨不出作品片段中的和聲功能;有的學生在視唱練耳筆試測驗中能拿高分,卻沒辦法完成一個完整的多聲部作品演唱。因此,視唱練耳的能力測評應更多地引導學生音樂語言的實踐運用上,而不是放在機械的音樂符號的識別上。例如考核形式多樣化。不再是傳統(tǒng)的單一筆試聽寫、單聲部視唱??杉尤肽3嫵?、彈唱、節(jié)奏模擊、小組多聲部視唱、甚至是音樂會表演的形式。考核記分比例導向化。擴大面試部分和平時作業(yè)占分比例,縮小筆試部分難度和比例。測評體系應該考慮和承認學生在音樂感受力方面的差異,從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實際出發(fā),強調和放大平時“多動手動口練習”、“多記憶積累”的作用,使學生能在音樂素質訓練中扎扎實實地上每一“層”臺階。
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思考如何突破其傳統(tǒng)固有的封閉性,讓學生在課堂獲得更多的音樂實踐體驗,激發(fā)他們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欲望,并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音樂思維習慣,并最終服務于他們的音樂實踐表現(xiàn)。這樣的視唱練耳教育才是學生最需要的,才能擁有更為廣闊的天空。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二0一二年度《基于“知識、能力、情感”三位一體的視唱練耳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XJK012CGD016)。
參考文獻:
[1]陳雅先.視唱練耳教學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2]尹正文.視唱練耳教學法[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李嬌嬌.淺析視唱練耳教學改革的重要性[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