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銳
(本溪市中醫(yī)院,遼寧 本溪 117000)
骨盆直腸間隙膿腫為肛管直腸周圍膿腫,在臨床中又被稱之為高膿腫,極易出現(xiàn)誤診現(xiàn)象,如果患者錯失了良好治療時機,會出現(xiàn)敗血癥等[1]。臨床中均選擇手術對其進行治療,切開掛線術在保護肛門功能的基礎上,會對肛門括約肌產生損傷,使得肛周肌肉出現(xiàn)缺損現(xiàn)象,降低患者的精細能力[2]。此研究對直腸內掛線術治療骨盆直腸間隙膿腫的臨床療效進行探究,現(xiàn)將治療療效進行如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50例研究對象均為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到我院就診的骨盆直腸間隙膿腫患者,依據治療方法的差異劃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組患者的例數平均分為25例。對照組中15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年齡分布22~56歲,平均年齡經計算后為(35.2±8.4)歲,觀察組中18例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年齡分布21~57歲,平均年齡經計算后為(36.4±9.2)歲。比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P值均在0.05以上,數據間存在較強的比對性。
1.2 方法:觀察組患者選擇直腸內掛線術進行治療,患者選擇腰麻,并采取側臥位,隨后對其進行消毒鋪巾,通過碘伏棉球對肛管、直腸予以消毒,其消毒次數為2次,按照指診對膿腫位置、范圍等進行確定,隨后對患者予以擴肛門,并采用肛門鏡對原發(fā)感染肛竇進行尋找,選擇彎血管鉗由此位置直至膿腔中進行刺入,隨后會出現(xiàn)膿汁。并擴大患者的創(chuàng)口,通過手指對膿腔進行檢查,對其內隔進行剝離,通過刮匙刮除膿腔中已經壞死的組織,以膿腔頂部位置為主穿出腸腔位置,鉗夾經腸腔中將橡皮筋予以遞入,直至創(chuàng)口的位置處,隨后將兩端位置進行收緊,選擇7號絲線對其予以結扎,使其能夠從腸腔中進行自然回彈,剩余部分則留在肛門外位置處,并將適當長度的結扎線予以留下,有助于換藥牽引,同時對橡皮筋進行縮緊。
對照組患者選擇切開掛線術進行治療,其麻醉以及消毒方法和觀察組一致。選擇食指對肛門病變位置進行檢查,隨后將找到原發(fā)感染病灶位置處,在外側膿腫頂部位置處以及內口對應處做一切口,其切口呈現(xiàn)放射狀,采用銀質探針對內口進行確定,其切口和內扣位置處順延探針方向切口患者的皮膚以及皮下組織,將肛管直腸環(huán)進行充分暴露,通過絲線將橡皮筋在探針處進行固定,對直腸環(huán)進行避開,拖出探針,其橡皮筋兩側位置通過止血鉗進行勒緊,對橡皮筋進行結扎以免出現(xiàn)滑脫現(xiàn)象。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手術后均以流食為主,持續(xù)滴注抗生素藥物3 d,以免出現(xiàn)感染現(xiàn)象。觀察組患者因為肛周處無切口,因此不需要進行換藥,當其膿腔組織肉芽長平后可對其進行緊線,直至其出現(xiàn)脫離現(xiàn)象。對照組患者在術后第1日起進行換藥,在對患者進行換藥的過程中應仔細,通常選擇生理鹽水以及碘伏棉球對其掛線進行清洗,隨后將橡皮筋進行拖動,將分泌物進行充分清除,涂抹肛泰軟膏,按照患者的實際狀況進行緊線,當分泌物有所減少時可對其進行拆線[3]。
1.3 治療效果判定[4]:兩組患者選擇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效果明顯,創(chuàng)面愈合顯著為療效顯效;臨床癥狀大部分改善,創(chuàng)面愈合現(xiàn)象不顯著為療效有效;臨床癥狀和治療前相比無任何變化,創(chuàng)面無愈合現(xiàn)象為療效無效。
1.4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手術用時、住院用時進行詳細記錄,并對其進行對比。
1.5 統(tǒng)計學方法:將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應用于對照組以及觀察組中,對所研究的數據進行整理和計算,研究中的數據經計算后選擇計數資料或者計量資料進行表示,數據檢驗則選擇卡方或者t值,數據之間經過對比分析后如P值在0.05以下,統(tǒng)計學意義出現(xiàn)。
2.1 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組25例患者經直腸內掛線術治療后,18例患者治療效果為顯效,比例經計算后為72%,5例患者治療效果為有效,比例經計算后為20%,2例患者治療效果為無效,比例經計算后為8%,治療有效率經計算后為92%;對照組25例患者經切開掛線術治療后,10例患者治療效果為顯效,比例經計算后為40%,7例患者治療效果為有效,比例經計算后為28%,8例患者治療效果為無效,比例經計算后為32%,治療有效率經計算后為68%,數據之間經對比后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在0.05以下。
2.2 分析兩組患者手術用時以及住院用時:觀察組患者住院用時為(21.7±3.5)d,手術用時為(33.6±6.3)min,對照組患者住院用時為(35.5±4.3)d,手術用時為(49.2±7.2)min,數據之間經過對比后可知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盆骨直腸間隙膿腫通常的發(fā)病位置為骨盆直腸間隙位置處,是因為坐骨直腸窩膿腫未進行及時引流,對向上肛提肌進行穿透產生的。因為骨盆直腸間隙頂部位置為覆膜,具有較大的容積,當出現(xiàn)感染現(xiàn)象時,具有顯著的全身癥狀,患者會出現(xiàn)直腸墜脹感以及排便不暢等癥狀。此時患者應進行及時治療,不然膿腫會對直腸以及膀胱進行穿入,形成高危蹄鐵形膿腫,進而產生化膿性腹膜炎。臨床中對此病均選擇手術進行治療,其主要治療方法為直腸內掛線術,治療方法具有中醫(yī)特色,將肛周切口方法予以改善,使其從內口處進行排膿,在直腸壁中實行掛線[5-6]。和切開掛線方法相比較而言,能夠減輕患者的疼痛感,縮短其手術用時以及住院用時,提升臨床治療效果[7]。
經上述研究可知,直腸內掛線術治療骨盆直腸間隙膿腫具有確切的療效,可有效將患者的肛門功能予以改善,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1] 王軍海,裴一奭.直腸內掛線術治療骨盆直腸間隙膿腫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7(23):86-87.
[2] 陳琴.直腸內掛線術治療骨盆直腸間隙膿腫的臨床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3.
[3] 錢海華,楊光,張榮枝,等.基于虛掛線理念的腔內懸吊掛線法治療坐骨直腸窩膿腫15例臨床研究[J].江蘇中醫(yī)藥,2014,46(7):36-37.
[4] 宋曉鋒,王建勛,張曉燕,等.經肛門恥骨直腸肌部分掛線聯(lián)合肛門內括約肌側切術治療盆底失弛緩綜合征的臨床研究[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分會2015年學術年會暨全國流調行業(yè)發(fā)布會論文集[C].2015.
[5] 張楨,賀平,鄭發(fā)鵑,等.經直腸掛線切開恥骨直腸肌治療恥直肌綜合征的臨床研究[C].2014.
[6] 宋曉鋒.經肛門恥骨直腸肌部分掛線聯(lián)合肛門內括約肌側切術治療盆底失弛緩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5,7(19):128-130.
[7] 劉磊.PPH聯(lián)合掛線術治療直腸內脫垂伴恥骨直腸肌綜合征診治體會[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3,7(1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