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德龍 薛長梅 楊錄
【摘 要】目的:分析探討對腹股溝疝氣患者使用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臨床價值。方法:選擇于2016年4月—2018年2月間我院所接收的腹股溝疝氣患者86例,隨機分組后治療,對照組用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研究組則實施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對比兩種治療方法在臨床上的應用效果。結果:研究組的手術操作時間、術后恢復時間、住院費用明顯較對照組更低,對比差異性顯著(P<0.05)。結論:使用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對腹股溝疝氣患者治療,效果較好、手術費用更低,可予以推廣。
【關鍵詞】腹股溝疝氣;平片無張力疝氣修補術;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R78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0-0-02
前言:腹股溝疝又被稱之為疝氣,指的是腹腔內臟器經腹股溝缺損處向體表突出而形成的疝,主要分為斜疝、直疝兩種,絕大多數(shù)的腹股溝疝氣患者均為斜疝,患者早期并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其腹股溝區(qū)有橢圓、梨形包塊,偶有墜脹感,在長期站立、勞動、行走后會有明顯內壓升高的情況出現(xiàn)。臨床上對腹股溝疝多使用手術方法治療,其中填充式張力疝修補術、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均是較為常見的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效果良好,但也存在著一定效果上的差異,需予以研究。因此本研究選了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腹股溝疝氣患者,給予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同填充式無張力修補術相比,探究臨床上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出我院普外科在2016年4月—2018年2月這段時間,確診后對應治療的86例腹股溝疝氣患者,用以隨機抽取的方式將所有患者分兩組,每組均是43例。研究組男性29例、女性14例,年齡25~76歲,平均(50.54±8.57)歲,疾病類型:直疝3例、斜疝40例,發(fā)病位置:單側31例、雙側12例;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齡26~77歲,平均(51.53±8.56)歲,疾病類型:直疝4例、斜疝39例,發(fā)病位置:單側32例、雙側11例。對比腹股溝疝氣患者在臨床上的病例信息,發(fā)現(xiàn)數(shù)據(jù)間未有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經檢查確診后符合腹股溝疝氣疾病的診斷標準,且凝血功能在正常范圍內的患者;②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表示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疾病者;②患有惡性腫瘤疾病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均實施硬膜外麻醉,取仰臥位。
對照組:使用填充式無張力修補術對腹股溝疝氣患者進行治療。術中在患者的腹股溝處行斜切口,將腹外斜肌切開后探查疝囊的位置,實施精索游離操作,并在疝囊下處約1.5cm處的位置實施腹橫筋膜切開、剝離,疝囊高位游離,通過疝環(huán)口于腹膜腔處進行游離后疝囊回納,使用填充物將疝環(huán)完全填充后予以固定,逐層縫合并實施止血操作,于精索后方進行網狀補片安置、補片四周固定,再將多余的疝片減掉,切口處進行縫合。
研究組:實施平片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術中將患者的外斜肌筋膜切開,補片面積大小保持基本一致,探查后確定疝囊的位置,實施精索游離操作,將補片放置在精索后以確保補片可對腹橫筋膜表面進行完全覆蓋,完成后對補片四周進行間斷縫合、固定,再將切口處逐層閉合。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腹股溝疝氣患者手術操作時間、術后恢復時間、住院費用情況,把所有收集到的資料整理后,再詳細臨床記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3.0專用軟件統(tǒng)計后對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整理,計量資料()表示,t檢驗。當P值<0.05時,便可說明,本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存在著明顯差異性。
2 結果
研究組的手術操作時間、術后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對比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上的差異(P<0.05),詳見表1。
3 討論
腹股溝疝氣是臨床普外科較為常見疾病,手術為該疾病主要治療手段,傳統(tǒng)的張力疝氣修補術雖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患者術后易產生各種并發(fā)癥,且術后的疼痛感也較為強烈,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身體恢復,總體上的治療效果不斷理想[1]。相比較而言,無張力疝氣修補術對患者造成的身體創(chuàng)傷較小,操作簡單方便,手術時間相對較短,患者術后的疼痛感較輕且術后疾病的復發(fā)率較低。無張力疝修補術中所使用材料的抗菌效果明顯,可為人工復合式材料,能夠有效預、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聚丙烯是術中填充材料的主要成分,融合性較強,可有效的融合平片組織,有研究表明,應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后未有排斥反應發(fā)生,且抗感染效果良好,說明該種手術治療方法的應用效果明顯[2]。無張力疝修補術中的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操作時高位游離,若患者疝囊較大可在距內環(huán)口的約5cm處橫斷,對遠端疝囊反轉、切除,錐形填充物填充、腹橫筋膜加強;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會對相對薄弱的腹橫筋膜進行修補,加強腹股溝管的后壁,能夠在短時間內將補片融合到周圍組織當中,對纖維結締組織的形成進行促進,此種手術治療方法的組織致密,能夠有效對患者腹股溝區(qū)缺損處進行修復,不僅操作起來更加簡單方便,且手術費用低廉,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3]。根據(jù)本研究顯示,實施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后,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術后恢復時間更短,手術費用更少,說明該種手術方法的效果明顯,相較填充式無張力修補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更高。
綜上所述,對腹股溝疝氣患者實施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操作時間,幫助患者術后更快身體恢復,且價格經濟實惠,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值得將此治療方法廣泛應用于腹股溝疝氣治療當中。
參考文獻
張永剛,楊瑞明,劉永奮.不同方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氣的臨床療效及復發(fā)情況比較[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7,14(12):1811-1813.
孫力波,張海濤,趙曉飛,等.局麻下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肝硬化并發(fā)腹股溝疝患者中的應用[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7,33(6):1116-1119.
嚴順新,盧亞,吳春雷.平片后腰帶式固定在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中的應用[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7,22(6):448-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