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明
郭思樂指出,我們要根據學科自身的面貌去改造它,使各科課程本質化、綜合化、活動化,以便適合學生學習.新課標對教材的使用提出了建議,“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的需要靈活地和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內容、編排順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調整”.下面我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對部分初中化學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
案例1:“常見的酸堿鹽”內容整合.
該部分知識系統性很強,涉及的化合物種類及反應又多,且反應規(guī)律較復雜,是學生學習化學道路上的“攔路虎”.縱觀本章,其核心內容就是復分解反應,即酸、堿、鹽這三類物質之間的相互反應.而教材各節(jié)中有很多是重復的內容,如鹽與稀酸的反應在學習稀酸的化學性質這部分時便已經涉及.基于此,我對教材的編排順序進行了調整,對整章內容進行如下整合:由于在探究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和規(guī)律時要考慮物質的分類和常見酸堿鹽的溶解性,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學習酸堿鹽的分類,使學生能根據酸堿鹽的組成特征來區(qū)分物質類別,然后讓學生根據教材附錄“部分酸、堿和鹽的溶解性表”中的物質寫出對應的酸、堿和鹽的化學式,找出這三類物質的分布區(qū)域,熟記常見沉淀.這樣做的目的是:一方面讓學生復習化學式的寫法,為正確書寫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對酸、堿和鹽的分類有清晰的認識,為判斷復分解反應是否發(fā)生儲備知識.接下來我引導學生探究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我的做法是:先探究有沉淀產生和有氣體產生的這兩類有明顯反應現象的復分解反應,對于酸與堿發(fā)生中和反應這一類無明顯現象,需要借助酸堿指示劑才能判斷反應發(fā)生的復分解反應,學生在探究時會感到有一定難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一起來完成實驗活動,從實驗事實中尋找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和規(guī)律.最后,安排適量的搶答題,讓學生判斷反應能否發(fā)生并寫出相關化學反應方程式,以鞏固本章內容.
案例2:“二氧化碳的性質及制法”和“常見的堿”內容整合.
“二氧化碳的性質及制法”是第五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常見的堿”是第八章第二節(jié)的部分內容,雖然相隔章節(jié)較遠,但二者卻有相關聯的部分.在學習“常見的堿”熟石灰這一實用又便宜的材料如何得到時,明朝的于謙寫下了這樣一首托物言志的詩:《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譯文及化學反應原理:(石灰石碳酸鈣)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里開采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石灰石在高溫條件下分解生成白色物質生石灰氧化鈣).即使粉身碎骨(塊狀的生石灰遇到水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粉末狀的熟石灰氫氧化鈣)也毫不懼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這首詩概括了本節(jié)的主要內容,涵蓋了生產熟石灰(氫氧化鈣)的整個流程,即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這里涉及本節(jié)重要的兩個化學反應.而第五章第三節(jié)“二氧化碳的性質及制法”中,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利用的正是石灰石與稀鹽酸的反應,檢驗二氧化碳則是通過二氧化碳氣體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所以兩節(jié)內容連起來就得到如下關系圖.學生在第五章第三節(jié)首次書寫二氧化碳與和氫氧化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對于氫氧化鈣這個物質較為陌生,氫氧化鈣俗稱什么,從何而來,學生腦海中并沒有儲備有關信息,而下面這個反應關系圖把這兩節(jié)的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這幅圖中所呈現的物質之間的相互反應關系,是歷年中考的重點.
案例3:“溶解度曲線”和“結晶現象”內容整合.
“溶解度曲線”屬于第七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結晶現象”是第七章第四節(jié)的內容.學生學習第七章第二節(jié)后,已經知道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關系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考慮:(增加或析出)溶質、(減少或增加)溶劑和(升高或降低)溫度.這時,我穿插了第七章第四節(jié)的內容.當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明顯降低時,我們可以通過降低溫度促使結晶現象的產生;當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不大時,我們則可以通過蒸發(fā)溶劑使晶體結晶.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節(jié)的內容是一脈相通的.第二節(jié)是理論性較強的知識,而第四節(jié)則傾向于利用第二節(jié)的知識解決問題,把兩節(jié)內容整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鞏固已學內容,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總之,實踐出真知.在教學中,我將通過“設計-實踐-再設計-再實踐”,不斷整合教學內容,對教材進行二次加工,為學而教.endprint